调经论篇第六十二(1 / 1)

黄帝问道:“人的身体内有精气、津液,还有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以及三百六十五个关节,这些部分都可能发生各种疾病。但疾病的发生,又有虚实之分。现在您说,实症有五种,虚症也有五种,它们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岐伯回答说:“这些疾病都是从五脏产生的。心负责藏神,肺负责藏气,肝负责藏血,脾负责藏肉,肾负责藏志。人的形体就是由这五脏所藏的神、气、血、肉、志构成的。但要使形体和五脏之间相互协调,必须保持意志通达,与骨髓相联系。五脏之间是通过经脉相互联系的,经脉负责运行血气。如果血气不和,就会引发各种疾病。所以,诊断和治疗疾病都要以经脉为依据。”

黄帝问:“神有余和神不足时,人会有什么症状呢?”

岐伯说:“神有余时,人会嬉笑不止;神不足时,人会心中哀伤。如果病气还没有和气血混在一起,五脏还是安定的,那么邪气就只会停留在体表,使人恶寒。但这种恶寒只起于肌表的毫毛,还没有侵入经络,只是伤了神的微邪,所以叫做‘神之微’。”

黄帝问:“神有余和神不足,应该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神有余时,应该刺破病人的细小血脉来放血,但不要刺得太深,不要伤到大经脉,这样神气自然就会平复。神不足时,经脉里的气也会不足,这时应该先用手按摩病人的虚络,使气血充实,然后再用针刺来疏通气血。但这时不要放血,也不要让经气外泄,只要疏通经脉,神气就能平复。”

黄帝又问:“那怎么刺这种微邪呢?”

岐伯说:“按摩的时间要长一些,针刺时不要过深,要引导病人的气去到不足的地方,这样就能平复神气。”

黄帝说:“讲得好。那气有余和气不足时,人会有什么症状呢?”

岐伯说:“气有余时,人会喘咳,气上逆;气不足时,人虽然呼吸通畅,但气息会短少。如果邪气还没有和气血混在一起,五脏还是安定的,那么皮肤就只是轻微地受病,病情还轻,所以叫做‘白气微泄’。”

黄帝问:“气有余和气不足,应该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气有余时,应该通过泻法来疏泄经脉中的病气,但不要损伤经脉,不要放血,也不要让经气外泄。气不足时,应该用补法来充实经脉中的气,不要让经气外泄。”

黄帝又问:“那怎么刺这种微邪呢?”

岐伯说:“先用手按摩,时间要长一些,然后把针拿给病人看,说我要刺得深一些。但在真正针刺时,还是刺得浅一些,只要刺到病处就行了。这样就能使病人集中注意力,精气深伏于内,邪气就会散乱外泄,无法停留。邪气从皮肤的纹理中泄出去后,真气就会顺畅,恢复正常。”

黄帝说:“讲得好。那血有余和血不足时,人会有什么症状呢?”

岐伯说:“血有余时,人会容易发怒;血不足时,人会感到惊恐害怕。如果邪气还没有和气血混在一起,五脏还是安定的,那么只是有细小的络脉中邪气盛而外溢,使络内有血液滞留的现象。”

黄帝问:“血有余和血不足,应该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血有余时,应该刺破充盛血液的经脉来放血。血不足时,应该先找出虚弱的经脉,然后用补法来治疗。针刺经脉后,要长时间留针观察,等到针下有气动的感觉、脉搏变得盛大时,就立即出针,但不要放血。”

黄帝又问:“这种血络中血液滞留的病症,应该怎么治疗呢?”

岐伯说:“要仔细观察有留血的血络,刺破它来放血,避免恶血进入其他经脉而引发其他疾病。”

黄帝说:“讲得好。那形体有余和形体不足时,人会有什么症状呢?”

岐伯说:“形体有余时,人会腹部胀满、大小便不利;形体不足时,人的四肢会无法活动。如果邪气还没有和气血混在一起,五脏还是安定的,那么肌肉中就会有轻微蠕动的感觉,所以叫做‘微风’。”

黄帝问:“形体有余和形体不足,应该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形体有余时,应该通过泻法来疏泄足阳明的经脉,使邪气从内向外泻出;形体不足时,应该用补法来补足阳明的络脉,使气血能够向内聚敛。”

黄帝又问:“那怎么刺这种微风呢?”

岐伯说:“应该刺病人的肌肉间隙,不要刺中经脉,也不要刺伤络脉。这样卫气就能得到恢复,邪气也就能消除了。”

黄帝说:“讲得好。那志有余和志不足时,人会有什么症状呢?”

岐伯说:“志有余时,人会腹胀、容易拉肚子;志不足时,人的手脚会逆冷。如果邪气还没有和气血混在一起,五脏还是安定的,那么骨节中就会有物鼓动的感觉。”

黄帝问:“志有余和志不足,应该如何治疗呢?”

岐伯说:“志有余时,应该通过泻法来疏泄然谷穴,放其血;志不足时,应该用补法来补复溜穴。”

黄帝又问:“当邪气还没有和气血混在一起、只停留在骨骼时,应该怎么针刺呢?”

岐伯说:“应该立即针刺骨节中有物鼓动的地方,但不要刺中经脉。这样邪气自然就会消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