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解篇第五十四(1 / 1)

黄帝问:岐伯啊,能否请你解释一下九针的用法,以及怎样根据身体的虚实来选择补泻的方法呢?

岐伯回答说:当然可以。简单来说,当我们遇到身体虚弱的病人时,我们应该用补法,这时候病人会感到针下有温热感,因为补法能增强身体的正气,正气充足了,针下自然会发热。相反,如果病人身体实症,也就是说体内有过多的邪气,我们就应该用泻法,这时候病人会感到针下有凉感,因为泻法能帮助驱散邪气,邪气消散了,针下自然会发凉。如果病人的血液中有长期积聚的邪气,我们就需要通过针刺来放出这些不健康的血。

对于那些体内邪气很重的病人,我们在用泻法治疗的时候,拔针后不要立刻按住针孔,这样可以让邪气更好地散出去。有一种说法叫“徐而疾则实”,意思是拔针的时候要慢,但拔出后迅速按住针孔,这样可以防止身体的正气外泄。而“徐而疾则虚”则正好相反,拔针要快,拔出后不按针孔,让邪气能散出去。

这里说的虚实,其实是指针下感觉到的凉热程度。有时候病人可能感觉不太明显,这就像是一种隐约存在的感觉。我们作为医生,在治疗前一定要仔细审察病人的病情,了解病的根本和表面症状。只有明确了病的虚实,我们才能正确地选择补法或泻法来治疗。这是非常重要的治疗原则,如果医生不掌握这个原则,就可能会偏离正确的治疗方向。

使用九针的时候,我们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九针各有特点,适合治疗不同的疾病。选择补泻方法的时候,我们要考虑病人气的流动情况。当气来的时候,我们应该用泻法来帮助它散去;当气去的时候,我们应该用补法来帮助它留存。

九针的名字和形状都不一样,我们在治疗的时候要根据需要来选择。治疗实症的时候,我们用泻法,下针后要留针一段时间,等到病人感到明显的寒感后再拔针。治疗虚症的时候,我们用补法,下针后等到病人感到明显的热感后再拔针。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要保持谨慎,不要随意改变针刺的手法。同时,我们还要根据病的深浅来决定针刺的深度。虽然针刺的深度有所不同,但我们候气的方法是一样的。

在行针的时候,我们要像站在深渊边缘一样小心;持针的时候,我们的手要像抓住老虎一样有力;下针的时候,我们要全神贯注,不能分心。此外,我们还要注意针体要保持端正直下,不能倾斜;拔针后,我们要盯住病人的眼睛,以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

黄帝说:我听说九针与天地四时、阴阳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能详细解释一下这些理论吗?我想把它们传承下去,成为后世治病的常规方法。

岐伯说:当然可以。天地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等自然界的元素与人的形体各部分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同样地,九针也是根据人体的不同疾病而设计出来的。具体来说比如人的皮肤就像天一样覆盖在身体表面;肌肉就像地一样柔软厚实;血脉的盛衰与人的年龄相对应;筋约束着全身就像一年中的四时有不同的特点;人的声音与自然界的五音相和谐;脏腑的阴阳之气配合得就像六律六吕一样高低有序;牙齿和面目的排列就像天上的星辰一样有序;呼吸之气就像自然界的风一样流动;九窍和三百六十五络遍布全身就像自然界的河流纵横交错在九州大地上一样。

因此,在九针中:镌针用于刺皮;员针用于刺肉;镊针用于刺脉;锋针用于刺筋;铍针用于刺骨;员利针用于调和阴阳;毫针用于补益精气;长针用于驱除风邪;大针用于疏通九窍并驱散全身的邪气。这就是九针各自的功效和适应症。

同时人的心意与八方之风相应;正气循行与天气运行相应;血气阴阳经脉与大地相应;肝气通目与九数相应。我们作为医生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