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论篇第三十一(1 / 1)

黄帝问道:现在人们说的因外感风寒而导致的热病,都被归类为伤寒病。但为什么有些人能康复,有些人却会丧命?而且,那些不幸去世的人通常在病发后的六七天内就离世了,而康复的人则需要十多天才能恢复健康。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对此感到困惑,希望您能为我解答。

岐伯解释道:太阳经在六经中起着统领作用,它是人体所有阳经的主宰。太阳经的经脉与风府相连,并与督脉、阳维相交会。由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和督促作用,因此太阳经被视为诸阳的主气,主管着人体的表面。当人们受到寒邪的侵袭后,会发热,虽然发热可能很严重,但通常不会致命。然而,如果阴阳表里两经同时受到寒邪的侵袭,病情就会变得非常危险,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黄帝说:我想更具体地了解伤寒病的症状表现。

岐伯继续解释:在伤寒病的第一天,太阳经首先受到影响,因为太阳经主管人体表面,所以病人会出现头颈部疼痛和腰脊部肌肉僵直的症状。到了第二天,病邪会侵入阳明经,由于阳明经主管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上行,络于眼目,下行至腹部,因此病人会出现身体发热、眼睛疼痛、鼻孔干燥以及无法安稳卧息的症状。第三天时,少阳经会发病,少阳经与骨有关,足少阳的经脉循行于胁肋部并上络于耳,所以病人会出现胸肋疼痛和耳聋的症状。如果三阳经脉和络脉都受到病邪的侵袭,但病邪尚未深入五脏,那么通过发汗的方法就有可能治愈疾病。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在第四天太阴经会发病,病人会出现腹中胀满和咽喉干燥的症状。第五天少阴经发病时,病人会口干舌燥而渴。到了第六天,病邪会到达厥阴经,病人会出现郁闷和阴囊收缩的症状。如果三阴经、三阳经以及五脏六腑都受到病邪的侵袭,导致荣卫气血无法正常运行,五脏经脉之气受阻,那么病人就会面临死亡的风险。

然而,如果疾病不是由阴阳表里两经同时感受寒邪引起的,那么到了第七天,太阳经的病情就会开始减退,头痛也会逐渐减轻。接下来的几天里,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和厥阴经的病情也会依次减退。到了第十二天时,大邪之气已经基本消退,疾病也就逐渐痊愈了。

黄帝问道: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治疗这种疾病呢?

岐伯答道:治疗的关键在于针对病变所在的脏腑和经脉进行通调。如果发病不到三天且邪气仍在阳表的话,可以使用发汗法来疏散病邪;如果发病已满三天且邪气已经深入阴里的话,就需要使用泻法来泻除病邪。这样治疗一段时间后,疾病就会逐渐康复。

黄帝继续追问:有些热病患者在痊愈后仍然会有余热滞留的情况,这是为什么呢?

岐伯解释道:这主要是因为患者在发热严重时勉强进食导致的。当病势减退但仍有邪热蕴藏在体内时,如果患者强行进食过多食物就会导致食物无法消化而生热。这种新产生的热与体内残留的余热相互结合就会重新引发发热症状从而出现余热不尽的情况。

黄帝点头表示理解并问道: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治疗这种余热遗留的情况呢?

岐伯答道:首先我们需要诊断清楚患者的虚实情况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补法或泻法进行治疗。只要选择了合适的治疗方法就能够治愈这种疾病。

最后黄帝问道:患热病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禁忌吗?

岐伯提醒道:在热势稍微减轻的时候患者要特别注意不要进食肉类食物因为这可能会导致热病复发;另外患者还要避免吃得过多因为吃得过多会使余热遗留这也是热病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项之一。此外阴阳表里两经同时受邪的患者其发病的经脉和症状也有特定的表现需要特别留意并及时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导致死亡风险增加。同时当疾病发展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气血不行的程度时即使要过三天才会死亡也应密切观察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尽力挽救患者的生命。

关于表里两经同时受邪的两感症病人的情况,岐伯进一步说明:当阴阳表里两经同时感受寒邪后,病人的病情会按照特定的经脉顺序发展,每天出现不同的症状。这种情况下,病情非常严重,如果发展到水浆不能饮入、神志昏迷、不省人事的地步,病人很可能在第六天就会死亡。这是因为阳明经作为十二经之长,多气多血,当它受到病邪侵袭时,容易使人心神迷乱。而三天过后,阳明的气血才会耗尽,导致病人死亡。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关注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