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舍勒(Max Schler,1874—1928),当代天主教思想家和哲学家。舍勒于1874年8月22日诞生于德国慕尼黑,父亲信奉新教,母亲为犹太人。舍勒思想广博,他先后学习过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和哲学。曾师从狄尔泰、席美尔、倭铿等名家,并在倭铿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论逻辑原则与伦理原则之间的关系的确定》。1899年受天主教洗礼,并获得大学教授资格。1901年在哈雷结识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自1907年始在慕尼黑和哥廷根从事现象学的研究,但其研究路向与胡塞尔迥异。1918年担任科隆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自1919年担任科隆大学哲学与社会学教授,1928年转至法兰克福任教,同年5月19日因突发心脏病逝世于法兰克福。
舍勒的思想对当代天主教宗教哲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他深受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创立了一种质料的价值伦理学理论,克服了康德形而上学式伦理学和尼采相对主义伦理学的局限,使价值观与伦理学在现代社会中得以重生和弘扬,而他对位格(persona)理论的阐述“首次将天主教道德哲学传统与现代哲学最进步的立场相融合,并使它至今仍在起作用”(伽达默尔语)。舍勒强调现象学必须要“面对现实本身”,即面对人或人的精神实在,其现象学特征是“背向世界,面向人本身”,尤其是面向人的精神世界,人的永恒本质。他肯定精神存在与冲动存在的二元对立,认为精神存在不以自然实在为根据,从而现象学还原体现为摆脱世界实在的精神姿态。舍勒的现象学因而可以称之为“价值现象学”或“应用现象学”,通过现象学的关照及体察,他试图处理生活世界之价值问题的冲动,进而将感性价值、生命价值、精神价值和宗教价值区分开来。他将人定义为寻神者并在神人关系中来把握人的地位,说明他的哲学人类学实质是“神主人类学”,到最终,神成为人要追求和把握的绝对。舍勒对价值、宗教和神人关系的论述目的在于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基督教信仰及其教义的力量;他更新和扩充了天主教精神,使它的历史传统由教父时代经历经院哲学的鼎盛和近代图宾根学派的兴起后仍能在现代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操和行为规范。
舍勒的主要著作有:《先验的方法与心理的方法》(1900)、《自我认识的偶像》(1911)、《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1913)、《论爱与恨之同情感的现象学和理论》(1913,1927年再版时改名为《同情的本质与形式》)、《论羞与羞感》(1913)、《论自由的现象学和形而上学》(1912~1914)、《道德建构中的怨恨》(1915)、《论人的理念》(1915)、《德意志仇恨的起因》(1917)、《宗教问题——论宗教的创新》(1918~1921)、《论人之永恒》(1921)、《知识社会学问题》(1924)、《社会学与世界观学说文集》(四卷,1923~1924)、《科学形式与社会》(1926)、《论人在宇宙中的地位》(1928)、《人与历史》(1929)和遗稿《哲学人类学》。
本书选取了舍勒的《先知社会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一文。在文章起始处,舍勒对一般意义上的“基督教社会主义”提出了怀疑,并且认为马克思主义也不是铁板一块,而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形式。但他主张可以“有条件地”将自己的思想称之为“基督教社会主义”,他认为,作为一种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历史舞台上消失,“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典型的压迫和批判造反的意识形态;随着社会条件越来越不充分,马克思主义终将消失”。接着他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他看来,这些都与社会主义有着很大的距离。最后他将先知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比较,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二者尽管在对待乌托邦社会主义的态度及对历史的解释上具有一致性,但它们之间还是存在根本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