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1 / 1)

“教育学”的版本众多,说多得“不计其数”可能有些夸张,但若说“难计其数”则当是比较中肯的。总体而言,写作体例和篇章结构基本上都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本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教师与学生、教育目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教学工作、课外教育工作等。这种“教育学”的体例有其时代的合理性,它延续了几十年,造就了数代教师,很多教师是读着这种“教育学”而走上讲台、走进角色的。

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特别是2001年基础教育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从教育哲学思想到学校办学理念、从课程管理体系到学科教学内容、从教师职能角色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等全方位地发生了改变,有些改变甚至是颠覆性的。为此,作为探讨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学”亦当改变一下几十年一贯的“老面孔”,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适应这一历史性的变革,严格来说,讲“适应”远远不够,而应该是适度的“理论先行”,通过建构新的课程体系,培养新型教师,以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持续推进。例如同教育部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所指出的:“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教师观与教育观,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与能力,参与教育实践,丰富专业体验;引导未来教师因材施教,关心和帮助每个幼儿、中小学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将教育类课程分“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三个目标领域,每个“目标领域”又提出了细化的“目标”和“具体要求”,这是指导和规范教师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文件。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理念、知识和技能作了详细规定。依据这些文件精神,加之长期的教学实践探索,我们对教育学的课程体系作了新的建构,写成了现在的这本《学校教育学》,内容主要包括:现代教育理念、备课与说课、上课与课堂管理、听课与评课、学生评价与激励、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班级与社团活动、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科研与成果发表等。在写作上,坚持教育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技能并重的原则,一方面,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要交代清楚,没有理论指导的教育教学必定是肤浅的,也是走不远的;另一方面强化作为教师“新基本功”的实践性知识,忽视实践知识的教育学必定是空疏的、苍白的。“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必须走向“两极趋中”。行文上,希望改变呆板、枯燥、厚重的写法,尽可能使体例活泼一些、文笔清新一些,以增强可读性、指导性和应用性。

本书由胡小萍、叶存洪拟定写作体例和提纲,胡小萍撰写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第八章,叶存洪撰写第一章、第九章,张慧敏撰写第四章、第七章,全书由胡小萍负责统稿。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除直接引述的内容以页下注形式予以注明外,还在书后集中列出了主要的参考文献。在此,我们谨向原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尽管我们在编写过程中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有写一本有一定特色的“教育学”的强烈愿望,但限于知识和水平,书中一定有许多疏漏和不当之处,希望得到读者朋友的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13年6月于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