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1 / 1)

重新捧读昔日的作品,那些难忘的读书岁月,又浮现眼前。地处京郊的研究生院的灰色小院落,意气风发的97级3班文史哲专业的同学,丰富的图书馆藏书,夏日爬满青藤的宿舍,常常是过道都站满了人的学术报告厅,还有那每天从研究生院到研究所乘坐的拥挤的403路和106路汽车,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在眼前闪过……然而,印象最深刻的,最难忘的还是论文写作时整理研读原始资料《钱玄同日记》的日日夜夜。史学研究必须建立在第一手的权威的资料基础上,没有丰富扎实的资料,就很难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工作。写作本书,我对这一史学研究规律有了更深刻的体认。

这是我在这一阶段学习研究的一个成果。毕业后,曾几次想对其进行修改,但却因繁忙的教学和其他工作而未能如愿。作为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其错误、疏漏等问题很多。在本次获得省教育厅出版资助后,我对本书做了一些修改,主要是引用文献的核对,注释的完善和一些行文表述方面的调整等,基本上还是保存了一个历史的状态。为本次出版,我增写一篇自序,删去原论文的前言。正文后所附论文,是我在毕业后陆续写作的。2002年,我以本书为研究基础,以《钱玄同与近代中国思想文化》为题目,获得国家社科立项。这几篇论文,是这一项目研究的部分内容,不是全部,比如为考察钱玄同与近代文化变革的关系,我还写作了《戊戌、辛亥时期部分思想家对纪年问题的思考》和《钱玄同与鲁迅》(本书只收讨论二人晚年分歧之一部分),为考察钱氏家族情况,我写作了《一个晚清外交官眼中的世界与中国——钱恂和他的〈二二五五疏〉》,限于篇幅和体例,没有全部附于书后。我觉得这几篇论文对于认识钱玄同思想是有意义的,就作为书的一部分附于正文后面。

本书付梓之际,我要再次感谢导师杨天石先生。蒙先生招我为博士研究生,把我领入钱玄同研究这一领域,使我的学术研究又能向前发展。在追随先生学习的过程中,得先生耳提面命,亲身感受先生学术之博大与精深,实为我从事学术研究历程中之一大幸事也。

感谢我的妻子杨宏女士。我全脱产读书,三年时间全在北京学习,为整理钱玄同日记,暑假都在北京工作。在读书期间,妻子一人既要工作,又要操持全部家务,抚育年幼的女儿,付出极多,从无怨言。有她的付出和辛苦劳动,才有我的安心读书,顺利完成学业。

在此之前,本书曾有几次出版机会,但因我出国留学等原因而耽搁,没能实现。这次要感谢辽宁省教育厅,是教育厅的支持方使本书能出版面世。教育厅资助没有任何市场效益的基础性研究的学术著作,是高瞻远瞩、嘉惠士林、功德无量之举,也是对我辈读书人最大的帮助和鼓励。我辈书生,别无所长,惟有认真读书,教书,以回报社会和国家。明末清初大儒刘献庭曾说:“人苟不能斡旋气运,徒以其所知能为一身家之谋,则不得谓之人。”钱玄同先生非常欣赏这句话,并以之为座右铭。我想,刘献庭的这种志向和抱负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的。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从1913年起,钱玄同先生就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后来还长期担任师大国文系主任。钱玄同逝世后,国民政府颁褒扬令,称之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教授。本书能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最合适不过了,是对钱先生的一种很好的纪念。

钱玄同研究这一课题,已伴随我多年了。本书出版,是我对这一课题研究的一个阶段性的结束。关于这一研究课题,我还有一些设想,将作进一步的研究,俟诸异日,再将新研究成果奉献给读者。

刘贵福于辽宁师范大学文科楼1911室

2010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