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瑞典王子”湖州寻根谈起——介绍有关荻溪章氏的若干宗谱
一年多以前,承王立嘉先生寄来1998年11月29日《钱江晚报》“彩色人生”版剪报,题为《瑞典王子湖州寻根记》。因为此文主人公罗伯特·章源出荻溪章氏,而荻溪也是我的家族源远流长的根,所以读后备觉亲切而有兴味。现根据舍间有关荻溪章氏的文献资料,略述读后心得如下,或许可供乡梓热心人士参考。
能够说明罗伯特·章身世最重要的文献应是家谱。幸好荻港村沈家璠老人还保留一本章氏家谱,上面有罗伯特的祖父祖申和父亲宗启的名字,所以一查便清清楚楚。章氏家谱有好几种,目前收藏较多的可能是日本东洋文库(在东京)。最早的是明朝章冠等重辑《会稽偁山章氏家乘》,包括正集31卷、首1卷、初集2卷、汇集6卷,崇祯七年会稽章氏刊本,清前期增补重印。与此相关的则为清朝章贻贤等重辑《会稽偁山章氏家乘》6卷,首1卷,光绪二十二年会稽偁山章氏世德堂木活字印本。清朝章贻贤辑《章氏会谱德庆编》,有2编4卷、3编16卷、4编10卷,民国初年会稽偁山章氏排印本。清朝章广朝、章怀福等重辑《会稽傅家墺章氏宗谱》6卷,包括章氏宗谱与章氏家乘,光绪二十二年会稽傅家墺章氏永锡木活字印本。这4种乃是荻溪章氏的源,因为他们正是从会稽迁来,是会稽章氏的流(支脉)。另外三种则与荻溪章氏直接相关。最早的是清朝章绳曾、章福基等重辑《章氏家传族谱》(不分卷),即《章氏荻溪支谱》,道光后期湖州归安荻溪章氏抄本。然后是清朝章文熊、章乃吉等辑《湖州荻溪章氏三修家乘》14卷,即《荻溪章氏家乘》,光绪十八年(1892年)至二十三年(1897年)《湖州归安荻溪章氏》刊本。到民国年间,族人重修家谱,于是又有章奎、章祖佑等四辑《吴兴荻溪章氏四修家乘》15卷,民国十三年吴兴荻溪章氏于上海大中华印刷局排印本,线装8册,这是目前所见荻溪章氏家乘中较为完备的一种。
据日本历史学家山根幸夫了解,以上7种章氏家谱都是1940年从北京购买的,现在中国反而罕见。但是,我大哥开平保存的一本《吴兴荻溪章氏家乘补编》(铅印线装一册),东洋文库却未曾收藏。四修家乘补编叙言云:“我章氏族谱佑庵公创其端,崐圃公继其绪,至芸伯公始修订成书。兹事体大,成功盖若是其难也。阅三十年,觉庐老人重修之,以旧藏宗佑木版剥蚀不堪复用,易为聚珍,参以石印,岁一周而成,是为四修家乘。四修迄今,忽忽又二十年矣。癸未孟夏,仲和驰书,力主谱牒续修事,伯初复邮致续修条议。余乃亟与爱存、伯初、仲和商定办法,先采访,次编纂,次刊印。由伯初总其成,而以季和(乃佐)(季和月前病故,竟未及见本编出版)、商贤、辛铭佐之。京沪荻诸族人出力,荣初、朗西、述均、仲和出赀,未及七八月而功竟成,讵非创者难而因者易乎!惟丁此百物腾踊之秋,工料之贵方诸曩日修谱时,高出数十倍以上,整部重印,力固不逮。且旧谱之毋庸更动者什之八九,全印不免叠床架屋,徒靡巨金,甚无谓也。李申耆先生云夹山熙河王氏修谱,析全谱为前后编,前编一成不易,而以后编为易日续修之地,可为修谱者法。爰参用其例,将应修者刊订一册,附诸四修家乘后,以备他日五修时取资焉。民国三十三年一月一日乃炜记。”叙续修始末甚详。
乃炜为荻溪章氏第十三世,可能为当时辈分最高者,亦有可能为族长或章氏宗祠的主要负责人。同治甲戌(1874年)年生,清附贡,南洋公学师范生,员外郎衔农商部矿政司主事,历充商务官报局总编辑,故宫博物馆文献馆科长,著有《清宫述闻》六卷,又补编六卷。叙中提到的仲和就是民国初年曾任司法总长、驻日公使且为“二十一条”挨打的章宗祥。伯初是他的胞兄宗元,民初曾任财政部次长、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校长等职。宗元是四修家乘补编的总纂,宗祥则为对此事最为热心且捐助最多者,前后共计捐中储券11 750元。其次则为荣初(增骅),共捐中储券6 750元;我祖父朗西(兆奎)、叔祖述均(兆彬),也合共捐助中储券6 750元。当时兆奎、兆彬都避难住在上海法租界,宗元兄弟与荣初亦有可能在上海,所以与荻溪联络比较方便,共同资助家乘续编的刊印。
罗伯特的祖父祖申,续编谱牒有简要介绍:“字茝生,号无可。母周氏。光绪丙子(1876年)正月初八日生。廪生,光绪壬寅(1902年)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举人,甲辰(1904年)进士,翰林院编修。出使俄国二等参赞官,荷兰一等参赞官,驻比代办公使。民国外交部参事,署次长。驻瑞典、挪威特命全权公使,二等大绶嘉禾章,三等文虎章,二等宝光嘉禾章。民国十四年五月十六日即乙丑四月二十四日卒,火葬北京阜成门居士塔。”祖申为荻溪章氏第十五世,与兆奎兄弟同辈。他的妻子姓钱,另有侧室邓氏。一子一女,女名复宝,已许配沈家未嫁而卒;子宗琦,是第十六世,与宗元兄弟及我父学海同辈。谱牒对他的记载,只有“母□氏,民国八年十月十八日生”寥寥10余字,可能因为祖申已死多年,宗琦一直侨居在欧洲,加以战乱频仍,遂与族人音讯隔绝。宗琦应是邓氏所生,因钱氏在民国六年即已病故。
祖申兄弟二人,弟弟祖纯谱牒亦有记载:“字子山号钝盦,母周氏,光绪癸未(1883年)三月初六日生。庠生。美国加利福尼大学农学士。民国农林部佥事,农商部技正,历充统计科科长,农林司第四科科长,中央农事试验场场长,棉业试验场场长等职,兼任北京大学、农业大学等教员。三等嘉禾章。民国十六年任农工部技监,十七年后历任浙江省建设所技正、科长、秘书,浙江省蚕丝统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中央实业部专门委员,经济部专门委员等职。”他是曾经留学美国的资深科技人员,与海外联络较多,所以在祖申病故后曾写信给宗琦寄养的家庭,建议让这个7岁儿童回归故土。祖纯有5子1女,前面3个儿子宗瑛、宗璜、宗瑗都早殇,只有宗社、宗炎存活下来,女儿宗琇嫁给沈氏,不知是否就是其复宝曾许配的那一家。据谱牒简略记载,宗社生于1921年,宗炎生于1932年。他们是罗伯特血缘最近的父系亲人,而且有可能仍然健在,但愿他们能有机会与这个50多年素未谋面的海外骨肉团圆。
不过祖申的骸骨却决不会归葬斜鱼氵养,因为他是虔诚的佛教徒,业已摒弃世俗家族观念。四修本《家乘》补编收有无锡侯士绾撰《无可居士塔铭》,内称祖申(无可)自使欧病归,即“奉北京广济寺住持现明和尚为本师,受优婆塞戒,易名悟念,屏绝外缘,专修净土”。所以他临终要求家人齐诵佛号以助往生,并且是“面西而逝”。祖纯刚“遵遗命为受沙弥冥戒,行荼毗礼,丧葬不赴告,不受吊,建塔广济寺,塔院在阜城门外五里许白堆子”。这些年北京地区变化太大,塔院不知尚存与否?罗伯特如有兴趣,不妨前往探寻,或许又将有新的发现。
二、《荻溪章氏家乘》四修本及其补编
日本东洋文库收藏会稽、荻溪章氏家乘为数最多,但《荻溪章氏家乘》四修本之补编则尚缺。补编原意为五修,只因工料昂贵,无力全部重印,只有改为单出补编,以续四修本之后,并“以备他日五修时取资焉。”补编刊印于1944年,其时日本侵略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已呈败象,所以也顾不上继续收罗新出章氏家乘了。
就目前所知情况,荻溪章氏家乘最早纂辑者,应为章绳曾、章福基等重辑《章氏家传族谱》(不分卷),即《章氏荻溪支谱》,道光后期湖州归安荻溪章氏抄本,东洋文库收藏至今者可能已是孤本。所谓重辑,应是清前期增补重印的《会稽偁山章氏家乘》为底本,其所以称为《荻溪支谱》者亦因此故。绳曾为荻溪章氏第十世,《家乘》四修本卷六谱牒二记云:“字辅,号珊渔,又号墨林。母郑氏。乾隆乙酉(1765年)三月十二日生。廪贡,候选训导。咸丰辛亥(1851年)正月十六日寿终,年八十有七,葬长趋山。”福基为第十一世,四修本卷六谱牒三记云:“字养泉,号平田。母韩氏。乾隆乙酉(1765年)四月十一日生。太学生。道光壬午(1822年)七月二十六日卒,葬堂六堡。”他们在道光初年编成这本支谱,乃是《荻溪章氏家乘》的发端。
据《家乘》谱牒一记载,九世男丁增至三十一人,十世增至七十二人。可能就是由于人丁的繁衍,遂产生编辑荻溪章氏家乘之想。不过当时聚族而居,总共人口不过四五百人,编辑家乘大概并非甚难。《荻溪章氏家乘》四修本序一为嘉庆丁卯(1807年)体仁阁大学士朱珪所作,内称:“湖州章氏自明季由会稽道墟里播迁于归安县之荻港村,屡经兵燹,家渐式微。传至五世,讳思德,三龄失牯,赖母丁氏鞠之。琐尾流离,仅存一线,以至记籍**然,世次莫考。至六世赠朝议公讳嘉猷,敦孝友,尚德义,乡里之誉籍籍播在人口,而家道亦渐昌焉。其孙给谏讳大有,始以进士官于朝。长君讳宝传,亦以进士官给谏。自是簪缨相继,里中推为望族,而食指亦繁,自始迁祖以下,现计以数百人矣。有孝廉名耀曾者,赠朝议公之裔孙也,品学端粹,拳拳以尊祖敬宗为心,去年偕其族人编辑宗谱。其家本有给谏公手定草谱,成于康熙乙巳(1665年),叙次详明,规模美备。孝廉复为之搜访参核,裒集成书,将以锓板,传之永久……考廉嫡弟名汝金,为余门下士,成乙丑进士,入词馆。今年六月,携其家乘求序于余,”因为之序。
这篇序言不长,但是却让我产生了几个问题:
一是东洋文库所藏《章氏家传族谱》(《章氏荻溪支谱》),并非最早的荻溪章氏家乘,最早的应是(康熙乙巳)1665年“给谏公”手定的草谱,其后是嘉庆丙寅耀曾偕族人所编且已正式成书的家乘。但是我们现在只能看到朱珪替它写的序,却无从发现原书。因为耀曾虽然想“将以锓板,传之永久”,却似乎并未刊印。光绪辛卯(1891年)工部尚书祁世长为《三修家乘》所写序也说:“自康熙乙巳、嘉庆丁卯两修,而后久未锓版。”不过丁卯本确实流传下来,因为它是四修本的依据。至于如何流传,唯一的办法就是手抄,因为当时族人不多,家乘分量单薄,抄起来似乎并非甚难。现在需要考虑的是,东洋文库所藏道光后期手抄本家乘,与耀曾所编家乘未刊本究竟是一种还是两种?这还有待作进一步对照考订。
二是耀曾与绳曾同为十世,耀曾生于乾隆己卯(1759年),绳曾生于乾隆乙酉(1765年,福基同年生),相差不过六岁。编谱时族人甚少,且又聚居一村,何须分头编两种族谱?也有可能是绳曾等对耀曾所编谱稿不大满意,或是事后又有所增补,道光后期抄本或系其后裔传抄于耀曾(带碧堂)、福基(墨耕堂)等支脉。不过,这毕竟不影响耀曾所编家乘的正统地位,因为三修本已经明确交待系以此稿为重修底本。
三是朱珪的序存在一处纰漏,他说:“给谏公手定草谱,成于康熙乙巳(1665年)”,却未说明是哪位“给谏公”。因第七世“朝议公”廷宏长子有大(八世)曾任山东道御史兼贵州道御史,是荻溪章氏第一位“给谏公”;其长子宝传(九世)亦曾任福州道御史,是荻溪章氏第二位“给谏公”。宝传生于康熙丁酉(1717年),草谱肯定不是他“手订”的。而有大也不可能手订草谱,因为他生于康熙戊寅年(1698年),比手订草谱之时也晚了3年。因此,手订草谱的便不会是“给谏公”,而可能是第一位给谏公的父亲“朝议公”廷宏,但他生于康熙丙辰年(1676年),也比草谱手订之时晚了11年。那么只有再往上推到六世嘉猷,他出生于明崇祯丁丑年(1637年),手订草谱之时他已将近而立之年,而且又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太学生。如果我的推断能够成立,朱珪序文中所说的“给谏公”便应该改为“朝议公”,因为嘉猷与廷宏都是因为以子孙有大官而得朝议大夫的恩封。不过那时荻溪章氏人丁甚少,一至六世连妻室子女加在一起也不过30多人,这样的草谱手订起来也不过薄薄一本,但可惜我们已无从目睹其真容了。
不过,四修本以丁卯本作为底本却是毫无疑义,因为祁世长为四修本所作序已说得很清楚。四修本的总纂是十二世文熊。谱牒六记云:“字寅伯,号芸伯。母沈氏。道光丁亥(1827年)九月十四日生。廪生。丁丑岁贡,候选训导,敕授修职郎。光绪甲辰(1904年)十二月十九日寿终。著有《恰受航文稿》二十四卷,《经说》十六卷,《丛钞》四十二卷,《诗集》二卷,《杂识》二十卷,《家谱》十四卷。以子震福官诰赠朝议大夫。葬葡萄港东北东大章路。”祁世长称之为“其族之有道能文者”,殆非溢善之言。文熊等所辑家乘堪称完备,光绪十八年(1892年)开雕,二十三年(1897年)告成,称为《湖州荻溪三修家乘》。内有祠宇二卷、遗像一卷、土贲墓二卷、祭产二卷、世系三卷、谱牒十卷、文集六卷,总二十六卷,约之为十四卷。助谱捐助者为:源远公堂二百千文,介宾公堂陆十千文,桐岚公堂一百二十千文,月葭公堂一百二十千文,杨庐公堂六十千文,乃缙十五元,镜清十五元,鸿森三十元,维藩一百元,缜二十元。维藩是我曾祖,是个人捐助最多者,因为他当时已弃官下海,在安徽芜湖创办益新面粉公司且赢利颇丰也。
东洋文库所藏四修家乘为民国十三年重印者,对光绪刻本增补较多,但凡例完全沿袭其旧。其后有十二世奎(曾桐)所作序,文云:“清光绪间续修家乘,迄今垂三十年,岁月递迁,子孙蕃衍。族兄咸文、彬堂、侄震福曾有增修之议,未果而先后物故。奎以频年作客,未遑从事此举。癸亥(1923年)春,族侄辈乃焜、增森、洪钧、祖佑、祖申、兆奎提议续修。余闻之而喜,惟以各支之侨寓远处者实繁有徒,遂由祖佑担任总调查之职,而以承恩、鸿恩、增霖、鸿钤、祖慰分任之。今祖佑以调查事毕,函索序言。奎以三修时自光绪壬辰以迄丁酉,六阅寒暑,始克告竣。今于一年之内即观厥成。曩时虽系创始锓版,一切规模几费斟酌,事之繁简固属悬殊。而今之调查采访,散焉而使之聚,非有人专理之事,何能提纲挈领,举重若轻,是祖佑之有功于谱事,拟诸堂兄文熊、族侄乃吉,无多让焉。而付印校勘之事,仍由祖佑董承之,乃梅、宗元襄任之。裒然成帙,以垂弈礻冀。题曰四修家乘,盖继三修而言也。后之人一再续修,循绪而增,当亦如岁月之无穷期焉。”文中所云祖申,即所谓“瑞典王子”罗伯特的祖父,兆奎则是我的祖父(维藩长子),他们都是积极倡议续修者,宗元是祖佑之长子,宗祥之兄,属十六世晚辈,所以只能任襄助付印校勘之事。
此次重印,改用聚珍版参以石印,且篇幅更为扩充,所以花费亦甚大。上海大中华印书局承印一百六十部,童氏付给一千四百○五元七角。这笔钱也是由族人共同集资,除源远、介宾、桐岚、月葭四个公堂提银五百八十元外,个人捐助较多者,祖佑带头捐三百元(估计大部由宗元兄弟承担),祖申、祖纯弟捐一百元,兆奎、兆彬兄弟捐二百元,其他洪钧、祖僖各一百元,还有鸿钊也捐五十元。鸿钊是荻溪章氏族人中第一个著名科学家,为十四世。谱牒九记云:“字仪声,号演群,又号爱存。母郑氏。光绪丁丑(1877年)正月二十七日生。庠生。日本帝国大学、理科大学地质学科毕业。宣统辛亥科进士。民国工商部技正,历充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所长,地质调查所股长兼会办,矿政司第四科科长,北京农科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员。著有《师弟修业记》《三灵解》《石雅自鉴》《蠹余集》等。”
祖申、祖纯除热心捐助外,还为家乘提供了两篇传记。一是《山稼府君行略》,叙其父恩陛生平。恩陛字山稼,生于道光丁未(1847年)八月十七日。其父乃宪曾官江苏常州府知事,但恩陛幼丧父母,且羸弱多病,家道遂中落。太平军攻占湖州后,辗转流徙上海,授徒自给。同治壬申(1872年)以试用从九品保升主簿,自此在苏沪间作小吏。光绪庚寅(1890年)春,自上海小东门城守汛,调补城北新闸巡防局巡官。新闸是时尚未辟为租界而与租界毗连,辖地数十里而居民流品甚杂,又有租界可为逋逃薮,是以积劳成疾。光绪壬辰(1892年)病故于上海,二十余年后始归葬故土。另一篇是《周太淑人行略》,简述其母生平。周氏京兆宛平人,也是由于咸同之际战乱随寡母流徙到扬州,同治庚午(1870年)嫁给恩陛,可以说是境遇相似的患难夫妻。壬申(1872年)以后迁居上海,祖申、祖纯都是在上海生的,属于“各支之侨寓远处者”。民国初年周氏又为祖申兄弟迎养于北京,此后祖申子宗琦侨居瑞典,祖纯长期供职京师,离湖州更为遥远,但思乡情结则萦绕终身。宗琦子罗伯特从欧洲回湖州寻根,可谓履行祖先遗愿,为荻溪章氏门风增添新的光彩。
三、随寓占籍——《荻溪章氏家乘》的传统
我国家谱大多重视门第地望,而《荻溪章氏家乘》却强调随寓占籍,不愿勉强攀引往古那些辉煌的世系。
清嘉庆丁酉朱珪为《荻溪章氏家乘》所作序,一开始就说:“章氏之先,本出姜姓,为神农氏之裔。齐太公支孙,受封于鄣,厥后去邑为章,遂称章氏。自秦汉迄于后唐,人才迭出。浦城人讳仔钧,撰战攻守三策,御敌有功,官至太傅。其夫人练氏贤而多识有恩,曾全活建州一地民命,遗爱在人,难可殚述。生一十五子,六十八孙,先后显达,皆列于朝,文武各称厥职。由是子孙蕃衍,布于东西,宦游四方,随地占籍。至宋中兴时,章氏分七十有二派,本固而枝茂,源深而流长,推其谱牒,皆太傅公之苗裔也。”这都是套用《会稽偁山章氏家乘》的现成文字,其原始根据已无从查考。
说是神农氏后裔,南方汉人各氏族大多以为如此,无非是把神农氏作为一种远祖的象征,正如黄河流域的汉人大多把黄帝认同为自己的老祖宗一样。至于姜子牙与以后的章氏有无血统关系,这应该是很难加以稽考者。不过这种说法对后世姓章的人家影响甚深,我小时候就听老辈说过章姜同源,因此世世代代都不能通婚;还有什么我们的祖上是从山西逃难出来的,洪洞县的老槐树就是历史见证;还有什么家庭离散时,母亲把每个孩子的右脚小指头都咬一口作为印记,因此后世章氏族右脚小指甲的右上侧都多一小块硬肉……至于章仔钧其人,则从未听说过,可能因为他毕竟没有姜子牙伟大。再则他和太太生下十五个儿子,还有六十八个孙子,很像苏联的母亲英雄,与荻溪章氏最初四世的一线相传相距太远。
光绪辛卯祁世长序亦云:“章氏系出齐太公支孙,至五代之始,泉州人有讳仔钧者,官太傅,其夫人有全城功,子孙多为显官。降至炎宋,有讳得象者,为仔钧之后,生时母梦庭横象笏,因以得象名之。官翰林学士,承旨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郇国公,谥文简。子孙蕃衍,或迁皖之铜陵,或迁浙之宁绍,皆随寓占籍。”与朱序相比,祁序多提出一个宋代的得象,大概亦属仔钧后裔的七十二派之一支,而且明确指出是章氏“迁浙之宁绍”的先人。但《荻溪章氏家乘》对这些古老的世系似乎都不大在意,因为确实很难一一考订精详。他们颇有一点实证精神,最重视的是真凭实据。他们追溯既往,只能说是从会稽道墟村迁来荻岗(港),再不愿作任何攀扯,因为连迁荻港的一世、二世连名字都失传了。一世、二世大约都是一线单传,三世、四世是否有兄弟姐妹也说不清楚,所以在家乘谱系出现的仍然是一线单传,这说明他们确实恪守实事求是的原则。《荻溪章氏家乘》从三修开始,其凡例第一条就是:“欧阳氏、苏氏诸谱,皆远溯本源,吾族先世无考。今仿法氏谱例,谨以迁荻始祖为第一世。”祁序把“以迁居之祖为荻鼻祖,远代世系,慎而阙之,不妄引他族”,作为这部家乘“三善”之第一善,就是说谱传的价值首在真实可靠。祁序还夸奖“章氏自明季迁荻及今十有余世,三百年来,科第接踵,绵绵延延,蝉联无间,虽乏骇人闻誉与震世功名,而登仕籍者克守清白家声,居家者亦洵洵有士君子之行。”这大概就是章氏老辈常挂在口中的所谓“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之意,尽管并非人人都能说到做到。
“随地占籍”或“随寓占籍”,体现了一种移民文化。浙江地少人多,各地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外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所以并非那么安土重迁,而有冒险犯难开拓进取的精神。荻港以水域宽阔芦苇丛生得名,可以想见四百多年间必定颇多荒芜之地,所以有一章姓人家从人口稠密的绍兴迁居到此。这一世、二世两位章先生大概都是没有文化的农民或渔民,否则决不会连自己的名字和生卒年月都没有留下来。三世、四世的文化程度也不会有多大提高,他们虽然留下了名字,但生卒年月也无从查考。我想他们属于移民先驱(Pioneer)那种类型,披荆斩棘,开疆辟土,筚路蓝缕,胼手胝足,为后世章氏家庭的繁衍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关于荻溪章氏初期生活情况,最早略有记述的文献应是七世廷宏与八世勲合写的《霞桴公行述》。霞桴公即六世嘉猷,生于明崇祯丁丑(1637年)六月初六日,卒于康熙辛卯(1711年)五月初八日,享年七十五岁。他的一生正好经历了明末清初的由大乱而大治,并且在晚年还被地方官员荐举,享受了“乡饮介宾”的荣誉。《行述》说:“府君曾祖讳纲(三世),祖讳世德(四世),父讳良荣,俱隐居不仕。”所谓隐居不仕乃是后代对先人社会地位的含糊描述,不一定是可仕而不仕,更有可能是以耕渔为生。纲的父亲早死,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母亲丁氏“毁容截发,以立孤自誓,”可见乱世乡民(特别是孤儿寡母)的艰难困苦。嘉猷少年时代,“会当明怀宗之季,四海兵乱,而曾王父家(世德)故贫窭”。嘉猷虽聪颖好学,但为家计所迫,十四岁就“奔走四方”经商,幸好赢利尚丰,家庭经济状况才有明显改善。世德晚年“藉是优游田园,间或以余赀结方外缘”,可见至少已是小康人家。其后随着康熙盛世的到来,章氏家庭经济渐趋富裕。《湖州府志·孝义传》记云:“章嘉猷,字遐孚,归安人,太学生。少时父为盗掠,嘉猷伏林莽,伺盗醉,亟负父宵行四十里,得脱。所居荻冈,泥涂蒿径,嘉猷捐金甃石,悉成坦途。康熙戊子(1708年),岁大饥,诸乡设粥厂。嘉猷独计路之远近,口之大小,给以米,民得实惠,当事咸取法焉。”据此可以看出,嘉猷不仅为章氏此后的繁衍发达奠定了最初的经济基础,而且对荻溪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与风气改善,也做过某些贡献。
荻溪章氏的“随寓占籍”似乎有两重性,既有落地生根的移民精神,又有落叶归根的乡土情结。《美国精神》一书的作者康马杰,把移民精神比喻为:“决不会把自己的帆船驶入安静的港湾,那是因为他能够领略在狂风巨浪中驾驶一叶扁舟的乐趣。”或许可以说,正是这种移民精神,给北美的辽阔荒野灌输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我觉得,荻溪章氏族人很多也具有这种可贵的移民精神,他们不屑于单纯从先辈的辉煌中寻求精神慰藉,更不愿株守在祖宗遗留的有限基业上为生存而挣扎,他们宁可走出家乡,走向未来,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创新的基业。清朝中叶以后,不仅是由于人口的过于密集,而且还因为吴兴地区这片狭隘的空间,已经容纳不了移民精神的猛烈涌动,荻溪章氏于是又出现一拨往外地寻求发展的热潮,或经商、或游幕、或投军、或远仕、或留学。正如《中国商业史》的作者王孝通早曾指出:“浙人性机警,有胆识,具敏活之手腕,特别之眼光。”他们在海内外的创业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不少人都取得比较显著的成就。及至清末民初留学潮兴起,荻溪章氏在海外留下足迹者亦渐增多。如十三世晋循即曾奉学部命赴日本考察实业教育。十四世世恩曾奉派美国圣鲁易赛会专员暨考察欧美各国军政;鸿釗(钊)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理科大学地质学科;鸿宾曾任驻日本公使馆主事,调升驻菲律宾馆随习领事等职;鸿春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骑兵科,曾任驻日大使馆武官;鸿业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政法系并获法学博士学位。十五世祖申曾出使俄、荷、比、瑞、挪等国;祖慰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商科;祖纯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农学系;经芳美国哈佛大学硕士,曾任留美学生监督;祖琪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祖涵曾在日本农林省园艺试验场研究。十六世宗元美国加州大学理学士,曾任驻外财政员;宗祥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法科,曾任驻日全权公使,特派瑞士通商订约专使,并著有《日本游学须知》《东京之三年》《欧游琐记》等书;宗琦自幼在瑞典受教育并定居,尸骨亦葬于瑞典;十七世德慎香港大学电机工程学士,曾在英国工厂实习……[2]值得提出的是章氏家族女性成员中出国者亦渐多,如十六世宗祥的六个女儿都受过很好的高等教育,长女德馨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博士,德珊金陵女子大学文学学士、美国密歇根大学文学硕士,德温沪江大学文学士,德和适美国爱欧瓦大学硕士李炳鲁。十七世德慎的妻子李名玉,光华大学文学学士并曾在英国留学。
荻溪章氏自清末以来,受新式教育、高等教育者甚多,因此在向外发展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能够在浙江以外的南北各地,特别是在许多大城市落地生根,形成一个又一个新的支脉。但是他们无论离乡多少年,繁衍多少代,始终保持着吴兴的籍贯,牢记着荻溪这个根。作为章氏十七世的罗伯特,虽然母亲是瑞典人,又出生在瑞典并成为一个瑞典亲王的继子,却能不远万里远渡重洋到湖州来寻根,实现了祖辈的遗愿,这正是落叶归根心理的潜在传承。
我家属清芬堂一支,十一世岳佑以前大多生活并安葬于故土。十二世节文(1798—1873年)长期游幕在外,其子棣、楠、桐所撰《石庵府君行述》说他:“历赞两江、东河幕府,专司笺奏,名动一时。尤为陶文毅公、林文忠公所推重,胪陈盐政、河工、夷务各折,半出府君手,俱合机宜。以河工议叙,选河南按察司司狱。未数年,迁滑县县丞,授固始令。为政以爱民清讼为首务,凡赴诉者,无不立予剖断,案无留牍。而疾恶如仇,不畏强御。有巨室戚友横暴,人发其事,廉得实。贿属关顾,府君弗许,立下诸狱。由是巨室衔怨,以他事中府君,落职。时林文忠公(则徐)督办粤西军务,闻公被议,叹曰:刚正如章某,使得尽其所长,政绩必可观焉。”节文大约是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至道光十七年林则徐先后任东河、两江总督时入其幕府,宾主关系堪称融洽。去年肖致治教授在重新编辑《林则徐集》时,无意中在林之日记中发现有两则与节文有关记述。一是道光十七年(1837年)二月十九日,林则徐由北京南下赴湖广总督任,路过郑州时记云:“住西关外行馆。罗丞、蔡令皆随到此,赖通判(安)、章实庵(节文)亦来见……留实庵共饭。”长途跋涉,刚到住宿处就单独留节文共饭。还有一则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月二十三日,林则徐奉诏晋京,两次路过郑州,又是“馆于西门外”,日记中又提到“章(节文)、满副将俱来见。”当时节文大概仍在河南按察司任职,所以林则徐每过郑州他都赶来谒见。过去我家曾保存林则徐书赠给节文的一副对联和一张条幅,都写得很有情意,可惜“**”时毁于火,连词句也都忘记了。
当年林则徐正是在节文最困厄的时候援之以手,在军书旁午之际,“因专弁赍书慰藉,并邀赴粤,仍司奏牍。府君感知遇之深,应召前往。遂奏请开复原官,洊升直牧,并专折特荐堪升道府,请旨擢用。未几,文忠薨,府君乃以直牧筮仕山右,历署隰、绛、平、定等州,皆有政声。同治己巳,补代州直隶州”。他最后就是由于冒雪清查“游勇滋事”,病死在代州任内,葬于山西阳曲县沙河村。节文有三子。长子棣少时侍父于河南任所,正逢上“光固土匪不靖”,棣居然“督壮丁立擒其渠”,因此得到河南巡抚陆应榖的器重,“委带练勇驻归德等处”,战功颇著。以后又随山东巡抚张曜(字朗斋)出征关陇,并奉命留守酒泉总理新疆后路粮台。遂以军功累保知州、同知、知府、江苏尽先题奏道。及至光绪八年(1882年)左宗棠总督两江(从陕甘转任),“首先奏调奉旨发往江南差遣委用”,此前在甘肃工作近十二年。棣在南京奉旨“会同司道清理庶狱”,事竣又奉派总办海运事宜。终以积劳成疾,于光绪癸未(1883年)死在津沽出差途中,三年以后始归葬于钱塘章家园(今杭州第二制药厂后山),这是我家在杭州另辟的墓地。但是他的两个弟弟楠与桐,却生于山西,长于山西,工作于山西,永远安息在山西的土地上。楠曾任五品衔盐运司经历署山西河东西场大使,葬阳曲县沙河村,与父亲永远相伴。桐以直隶州用山西知县,葬太原东门外剪子湾沙河村,可能亦与父兄之墓为邻。
楠有二子六女。长子启瑞曾任山西解州直隶州吏目,亦葬于太原东门外沙河村,永伴自己的祖父和父亲。次子世恩曾任四川候补道兵工厂、造币厂总办、常备军统领,并曾赴欧美各国考察军政。亦葬于太原东门外剪子湾沙河村。六个女儿中有两个出嫁在山西,一在陕西,一在甘肃,一在河北,只有一个回到南方(江苏)。桐无后,以世恩过继。但启瑞两子均夭折,遂以世恩子兆春兼祧。兆春陆军大学毕业,亦曾出国考察军事,长期在河南工作。死后以后人祭扫不便,归葬杭州章家园与伯祖相伴。妻言氏归养我家,其子学源则长期在上海求学,1949年随二野入川。
棣的长子维藩是我的曾祖父,幼随其父(棣)“宦游齐鲁晋陇间,习韬钤,好驰马,弱冠从明公镜泉于新疆。”除参议军事外,负责在哈密等城安排屯垦。左宗棠督师出关,“委以转运军实,往来氷天雪窖之中,飞挽储胥,士马腾饱,其坚忍勤勚,有人所不能胜者。”后经左宗棠以知州上荐,曾任安徽无为州知州,先后调权怀宁、宣城等地。甲午战后绝意仕途,才38岁就“陈情乞养”,转而投身实业,先后创办益新面粉公司(芜湖)、宝兴铁矿公司(当涂),其三子诸孙遂定居于上海、芜湖等地,基本上以上海为各自新的创业的出发点。
我家虽迁于山西三世,再迁于皖、沪亦三世,但世代谨守族训、族规,对湖州、杭州三处祖坟仍然每年祭扫未曾稍辍,直至1949年以后情况才有所变化。维藩和兆奎兄弟是荻溪章氏家乘四修本与补编的主要捐助者,保俶塔下西湖边上的上善庵以前亦是我们的家庵,系维藩逝世后其爱妾(我们称之为大老师太)创建与主持。
维藩虽然终生劳碌,但诗作亦有可读者,曾辑为《铁髯诗草》。其中有《北固山人寄赠西湖图帐簷赋此以谢》一首,诗云:“一幅吴绫远寄将,龙眠妙笔胜倪黄;知余时做思乡梦,为画湖山旧草堂。相约蒹葭白露天,六桥三筑共留连;何修结得犹龙侣,杖履追随亦是仙。同官同志早悬车,更得同骑湖上驴;四世同堂同叙乐,两家佳话有谁如。我家昔住圣湖东,烽火频惊草阁空;愿构孤山三架屋,四时常作主人翁。”诗中提到四世同堂,其长曾孙开平(我大哥)生于1919年,而维藩卒于1921年,可以推知此诗当作于1920年左右。诗中乡情浓郁,但维藩孤山构屋的愿望已无法实现,只有他的骸骨葬于杭州章家园,永远与家乡的湖山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