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孩子学会考试(1 / 1)

并非所有考试都是重要的,如果面临比较大型的、“高厉害”的考试,孩子和家长不免会紧张、焦虑。

1.从埋头的“模拟考试”到抬头的“胸有成竹”

临近大型考试的前几天,最好让孩子不再埋头做模拟考试试题。引导孩子从模拟考试的生活转换为“胸有成竹”的生活。“胸有成竹”隐含了重要的学习方法,西方哲学称之为“现象学”的方法。“胸有成竹”的字面意义是说,对一件事情已经有了足够的把握,没有任何担心。而“胸有成竹”的深层意义在于,人如果想成功地描述或描绘竹子,最好的方式不是直接面对竹子,而是从整体上细致地观看竹子之后尽快离开竹子,让竹子的形象或竹子的观念“印”在自己的头脑(或心)中。接下来,如果要描写或描绘竹子,就不必而且不可以用眼睛去看眼前的那个现实的竹子(这是用感觉直观竹子,这是笨办法),而应该在自己的脑子中看那个观念化的竹子(这是用理性直观竹子,这是聪明的办法)。

按照胸有成竹的办法,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考试之前停止被动的模拟考试,转向亲自编制试题:一支笔,一张白纸。或者,不用笔,也不用纸,只在自己的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地闪现某些重要试卷或试题(尽量保持心平气和的宁静状态,不要因心急而过度焦虑)。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通过类似这样自编试题的方式来增强自己对每个学科的整体意识和掌控感。学生亲自编制一份高质量的试题,胜过做十份模拟试题。学生如果能够编制一份高质量的试题,他就能够解答其中的考题;正如,能够说出一句外语,他就能听懂这句外语。训练学生编试题的能力,比训练学生做模拟试卷更重要。

不善于考试的人,只能用笔纸解答眼前的某一道题。善于考试的人,往往习惯于观念的生活——在脑子里闪现答题的要领和步骤。学会在脑子里答题(现象学意义上的“胸有成竹”、“下盲棋”):手中握笔,面对试题,在脑子里形成答题的步骤和要领。画画的高手可以做到胸有成竹;象棋、围棋的高手,往往可以做到下盲棋。

2.建立强大的意向性

把求学的原则和做人的原则严格分开。(1)求学要骄傲、自信甚至自负。在求学的过程中,骄傲使人进步,谦虚使人落后;(2)做人要谦逊、低调甚至谦卑。在做人的交往中,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养成自信地解答任何试题的心理习惯,胆大心细者,成绩卓越;养成尊重他人、赏识他人的礼仪规范,善待他人者,受人欢迎。

不让情绪影响知识学习和考试成绩。第一,不要试图让所有人接纳你。第二,减少交往(不是不交往),以免无事生非或言多必失。第三,不讨好他人(讨好他人的结果是急切地渴望他人的回应)。

多准备几张满脸阳光、自信的一寸和两寸的彩色照片,以便在需要办理“准考证”时派上用场。在考试的现场,准考证往往放在显眼的地方。在考试之前或在考试过程中,如果偶尔看到自己满脸阳光的彩色照片,会极大地增加自己答题的信心。

最好提前15分钟左右进入考试现场,以便适应考场的环境。不要“准时”进入,那样会制造紧张情绪。也不能太早进入考场,因为进入考场之后往往会迅速激发迎接考试的热情。人的热情是容易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的。人既可能一鼓作气,也可能再鼓而衰。

考试成绩优秀的人,是那些内心强大的人。所谓内心强大,主要是意志坚强。希特勒做了很多坏事,但他开发了一套激发人的意志力的民族心理辅导模式,他的意志力的辅导使德国人因此而骄傲、自信、自负、内心强大。[1]

意志坚强意味着:脑子灵活、身体通畅、神采奕奕、自信满满。

意志坚强并不意味着对着镜子狂喊:我能行!我是最棒的!我要上北大!我要上清华!简单的励志口号和励志行为也有一定效果,但不能夸大。

3.保证合理的饮食与舒适的睡眠

吃什么?少吃辛辣的刺激类的食品;喜欢的,就是最好的;每天适量补充鸡蛋、肉类;在主食之外,每天从土豆、大豆与红薯等粗粮中选择一种作为补充。

喝什么?少饮碳酸软饮料;多喝凉白开水或者矿泉水;最好把畅饮一杯水温适宜的白开水作为早晨起床的第一件大事;如果制度是许可的,最好带水进入考场。

建立固定时间的稳定的如厕习惯:大便最好每天一次。两天一次大便则说明身体不适;三天或三天以上一次大便则说明饮食、睡眠、情绪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大便的最佳时机是在早晨起床、喝水、刷牙漱口之后,早餐之前。或者,在早晨起床、喝水、刷牙漱口、早餐之后,正式学习之前。如果没有养成早晨大便的习惯,还有一个次优的时机: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大便。把大便的时间当做养成教育的一件大事。

充足而舒适的睡眠可以提高考试成绩。睡眠不够,记忆力会减退,甚至容易出现考试现场无法回答熟悉的知识的情况。除了重视睡觉的时间,还需要关注睡觉的舒适度,考虑被子、床单、枕头和室内空气的质量。最好仔细检查孩子睡觉的房间,让室内空气处于适宜的流通状态。

大型考试之前不宜更换新的被子、床单、枕头,如果不存在质量问题,那么旧的比新的有利于睡眠;如果在异地考试,需要住宾馆,那么最好试住两天以上。

[1] 参见电影《意志的胜利》和《意志的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