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言弃的开拓者(1 / 1)

处事要有奋斗精神,要抱乐观态度。失败了,再继续着奋斗。

——张伯苓:《奋斗即是生活的方法》

张伯苓的教育之爱使南开成为一池活水,学校声名鹊起,年轻学子纷纷慕名而来。张伯苓又开始了他创办大学的尝试。张伯苓就如同一个拓荒者,白手起家。为了筹措经费,他四处奔波。当时有些人对此很有看法,认为张伯苓这样做是对学问的亵渎,张伯苓却说:“美丽的鲜花,不妨是由粪水浇出来的。”“我虽然有时向人家求见捐款,被其挡驾,有辱于脸面,但我不是乞丐,乃为兴学而作,并不觉难堪。”[8]张伯苓筚路蓝缕,终于筹集到资金。1919年,南开大学正式成立,招收周恩来、马骏等96名学生,分设文、理、商三科,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宣告诞生。

张伯苓还是女子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创办南开大学之后,张伯苓又提出成立女子中学的问题,得到学校董事会的支持,但因经费和校舍问题无法解决,南开女中难以成立。当时,渴望获得新知识的女学生都把希望寄托在张伯苓身上,对此张伯苓在接待学生代表时坚定地表示:“你们诸位对于天津办女子中学的心,是如此热望,我一定加倍努力。”[9]此后,张伯苓积极筹划经费,终于使女子中学的创办有了眉目。1923年秋,南开女子中学正式成立。

五年之后,张伯苓又成立了南开实验小学,聘请阮芝仪博士为实验导师,从事设计教学法的实验。经过曲折的发展,南开学校终于由一所私人塾馆,变成一所具有完整教育体系的学府。这一切的成就,都源于张伯苓对教育的恒心和毅力。正如张伯苓所说,自己就像一块石头,不停地往前滚,“我深信石头愈滚愈圆,路也愈走愈宽的”[10]。

张伯苓,这位50年呕心沥血、绩著南开的教育家,以其传奇的人生丈量中国近代教育。对理想的执著,对事业的虔诚,对学生的热爱,在中国现代史上,他留下了一位先驱者的形象;在南开的师生心中,他成为一位永远难忘的“家长”。

附录

目击当时国事阽危,外侮日急,辄以为中国欲图自强,非变法维新,而变法维新,又非教育不可。

——王文俊等编:《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

十多年来,我好像一块石头,在崎岖不平的路上向前滚,不敢作片刻停留。南开在最困难的时候,八里台笼罩在愁云惨雾中,甚至每个小树都好像在向我哭,我也还咬紧牙关未停一步。一块石头只须不断地滚,至少沾不上苔霉;我深信石头愈滚愈圆,路也愈走愈宽。

——王文俊等编:《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

南开是不服气的支那人为争着口气办的。堂皇地说,是要“求中国之自由平等”,实际地说,是建设的曙光之一;哲学地说,是抗命主义的代表。

——王文俊、梁吉生等编:《南开大学校史资料选》

我深深知道,张校长为南开辛苦经营,为南开在反动统治下努力奋斗的经过,我也深深知道,张校长每遇挫折,总说:“不要紧,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他总是这样乐观、进取,从不灰心和失望。

——喻传鉴:《在张校长追悼会上的讲话》

[1] 《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1卷,41页,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2] 王文俊、梁吉生等编:《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243页,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3] 《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1卷,48页。

[4] 梁吉生:《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21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5] 《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1卷,53页。

[6] 端木蕻良:《我们的老校长——有关张伯苓校长的片断回忆》,参见《张伯苓纪念文集》,126~127页,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

[7] 梁吉生:《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31页。

[8] 《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1卷,63页。

[9] 梁吉生:《张伯苓与南开大学》,19页,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

[10] 《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1卷,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