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翰林而从教(1 / 1)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

——蔡元培:《何谓文化》

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城。蔡元培在家乡绍兴接受了严格而完整的旧式教育。他儿时阅读《史记》《汉书》《困学纪闻》《文史通义》等书,并得到叔父的悉心指导。17岁中秀才后开始自由阅读,因为当时无力购买书籍,只得向叔父借阅。除读《周礼》《春秋公羊传》《礼记》等儒家经典外,还随意阅读考据和词章的书。蔡元培曾在绍兴藏书家徐友兰家中为其校订所刻图书,因而得以博览徐家丰富的藏书。

蔡元培的教师身份始于他在家乡设馆教书,曾担任两年私塾先生。此后的几年间,蔡元培中进士,点翰林,26岁便跻身封建知识分子的最高层。在翰林院任职的数年中,他除了阅读经、史、子、集等古籍外,开始涉猎论述世界事物与译自外国文的书籍报刊,如赫胥黎的《天演论》及《日本史略》《日本新政考》《环游地球新录》等。他不仅探究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还旁及自然科学与应用科学,对这些西方论著的阅读拓展了他的视野,也激发了他日后对西学的浓厚兴趣。

也许是蔡元培的北大改革太为人所乐道,以致许多人并不了解他的教育之路始于基础教育。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蔡元培在北京目睹了戊戌变法发生、发展与失败的全过程,他根据自己数年的观察与体验,清楚认识到清廷的政治改革“无可希望”。他认为:中国积弊如此之深,不在根本上从培养人才着手,而改革中国是不可能的。于是,蔡元培毅然离开翰林院,以一介布衣回到家乡浙江绍兴,实践自己教书育人、启发民智的救国理想。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弃官从教是需要相当的勇气和胆识的。正如张寄谦所说:“纵观晚清数十年间,以名翰林而毅然抛弃前程,背叛本阶级,投身推翻清朝的革命,以后又能毕生坚持爱国事业的,仅蔡元培一人而已。”[1]1898年9月的弃官南下,是蔡元培一生的转折点,是他从封建科举的士大夫转变成为民主革命家、从旧式教育中脱离转而倡导新教育的重大转折点。在回到南方的四年里,他在绍兴、上海等地先后创办和主持了七所新式学校。

回到故乡后,蔡元培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就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即校长),这是他服务于新式学校之始。这所学堂是乡绅们用地方公款设立的,按学生程度分为三斋,大致如后来的高小、初中、高中一年级的程度。能否办好新式教育,教师起到关键的作用。为了办好中西结合的新教育,他遍访绍兴以及杭州等地的名流,并陆续聘请到了比较满意的教师。他所聘请的教员,如马用锡、薛炳、马水臣等讲授哲学、文学和史学,杜亚泉、寿孝天等讲授数学及理科,胡道南主持训育,这“在当时的绍兴,可为极一时之选”。绍兴中西学堂原有英、法两种外国语课程,他又增设日语课,聘请日本人到校任教。此外,蔡元培还组织老师自编教材,以真正实现对传统教材的改革,并增设西方自然科学课程。为使学生能进行自然科学的实验,加强直观教学的效果,蔡元培设法购置一批物理、化学、动物、植物、矿物的仪器、标本及教具。因为蔡元培的到来,绍兴中西学堂培养出了一批初步拥有新思想的学生。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的蒋梦麟就曾是一名绍兴中西学堂的小学生。他不无感慨地回忆道:“我总算开始接触西方知识了……我在中西学堂里首先学到的一种不可思议的事是地圆学说。我一向认为地球是平的。”

蔡元培对学堂学生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他曾手订《绍兴府学堂学友约》,并手订学堂授课及作息时间表,如:学生每天早上5点起床盥洗;6点吃早饭;7点外国语以及算学各班开始上课。[2]他还撰拟《绍兴推广学堂议》,建议绍属八县筹款,在府城设高级、中级学堂各一所,在各县分设初级学堂一所。他通过详细考察写成《浙江筹办学堂节略》,希图由此能在浙江全省推广新式的学校教育。绍兴中西学堂教员中有新旧两派之争,由于蔡元培支持新派而引起旧派忌恨,旧派怂恿学堂堂董干涉校政,最后,他只能愤而辞职。辞去中西学堂职务后,蔡元培一度担任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并受聘为诸暨丽泽书院院长。他还前往临安,为绍兴侨农创建小学。

1901年,蔡元培受上海南洋公学聘请来校任教。南洋公学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创办于1897年,当时设有上院(小学)、中院(中学)、师范院(专科)。这一年,新设特班,授以英文及政治、理财等学科,以备保送经济特科。蔡元培被聘为特班总教习,负指导学生之责。他亲自选定修学门类及每门应读的书目。门类为政治、法律、外交、财政、经济、教育、哲学、论理、伦理、文学、科学等。每一学生自选一门或两门,按书目阅读,每日需要写札记上交老师,并规定每月作文一篇。每篇札记、文章蔡元培都亲手批改。他在“日记及课文评语中,多提倡民权之说”。蔡元培又在同学中设立演讲会。蔡元培每晚会召二三学生到他的起居室谈话,或发问,或令自述读书心得及对时事感想。他要求学生通晓世界大势,学习外文,阅读外国书报。同时鉴于“今后学人,领导社会、开发群众,须长于言语”,还要求学生练习演说,养成唤醒民智的能力。这种活泼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当时特班学生黄炎培回忆道:“这种教育方法,切合学生们的要求,蔡师语言态度的亲切、谦和,使每一个学生都心悦诚服。这些还影响到上院其他各班和中院。”[3]

对社会和民众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一直是蔡元培向学生强调的。他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响着特班的每个学生。黄炎培回忆道:“吾师教人,其主旨在何乎?盖在启发青年求知欲,使广其吸收,由小己观念进之于国家,而拓之为世界。又以邦本在民,而民犹蒙昧,使青年善自培其开发群众之才,一人自觉,而觉及人人……”[4]如蔡元培自己所言:“用吾理想普及全国,如神经系之遍布脑筋于全体。”他希望对青年学生进行新式的教育,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通过新青年去影响全中国。蔡元培不仅“诲人不倦”,而且还“学而不厌”。有这样一件事情就极好地体现了这一点。1901年,蔡元培担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期间,曾与张元济、汪康年一道拜师,学习拉丁文。每天早晨,蔡元培步行四五里路到马相伯家上课。由于求学心切,头一次,蔡元培去得太早,5点多钟,天边刚有一丝曙色,他就在楼下低声呼唤:“相伯,相伯。”大清早的,马相伯感到惊奇,打开窗子望去,来人正是蔡元培。马相伯摇手对蔡元培说:“太早了,太早了,八九点钟再来吧!”虽然有点败兴,但蔡元培并没有感到不悦,三个钟头后,他又来了。这一年,蔡元培34岁,却仍有程门立雪的好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