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大出身,当然想把中大办好,尤其是首都所在地,更要把他办好,可我搞不来,整天满脑子中大,废寝忘食,体重减轻了20多磅。
——吴有训
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清华大学物理系已是精英荟萃,在叶企孙和吴有训的主持下,陆续聘请了周培源、赵忠尧、任之恭、霍秉权等年轻有为的物理学家到校任教,大家团结协作,同舟共济,一时间,清华物理系成为了当时中国屈指可数的物理学教育和研究的主要中心之一。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清华大学与其他大学一样无法正常办学,校方根据广大师生的意见,与其他院校反复商议,决定南迁昆明,并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并,联合筹建西南联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吴有训主动提出担任西南联大物理系主任,继续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师资力量缺乏,教学环境恶劣,接踵而来的困难,都没能打击吴有训坚持办学的意志。天文学教授张钰哲在凤凰山天文研究所工作,他就去聘请张钰哲来西南联大执教,张钰哲欣然应允。当时,张钰哲胃溃疡发作,吴有训得知后,立即亲自去请医生,并且出钱买药给张钰哲。物理学家张文裕从英国回国,吴有训接到信函后,便马不停蹄推荐他来西南联大执教。
1945年8月,吴有训接到了调任的命令,这是蒋介石亲自签署的委任状,要吴有训出任中央大学校长。斟酌再三,他勉强接受了这项任命,同时,他为自己定下了“办教育而决不沉浮官场”,以及“合则留,不合则去,决不苟同”的原则。按照这一原则,吴有训开始了大刀阔斧的革新。他声明自己决不当“学府皇帝”,坚决摒除“听差制度”和学校行政机关化的倾向,实行决策民主化。在用人方面坚持大公无私,在未摸清底细之前,他对教务、总务和训导三长以及各院院长、各系主任一律维持不变,并放手让他们分别担起责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开展工作。
但是吴有训的努力,在当时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反而因一身正气受到宵小之辈的嫉恨与排挤。所谓办世界一流大学,研制中国的自卫核弹等宏图大计,均已成泡影,报国无门,报校无门。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校长”已失去原本意义。于是,1947年10月底,吴有训向当时所谓的“教育部”呈送第十四份辞呈,果断地结束了校长一职,出国去了。
新中国成立后,吴有训在中国共产党开明方针的指引下,得以大力施展平生所学。吴有训倾注所有热情,用积年的心血,为新中国近代物理学科事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初的也是最坚固的基础。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吴有训培养了一大批物理人才。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遴选与培养并重,动手与动脑并举,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注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问题的解决,善于启发学生从简单的事实中悟出最深刻的道理”,“实践出真知”的教育理念,被后来的物理学科及其他学科教育奉为圭臬,在今天仍然有其独特而实用的重要意义。科学教育家吴有训,不愧为物理学界的泰斗,不愧为流芳垂范的一代名师!
附录
我个人在1942年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微子探测问题的文章,吴有训先生见到后很是赞赏,并亲自代为请求范旭东奖金。对此我感到十分惭愧,我的工作实在微不足道,可吴老师给我以莫大奖励,这激发我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工作。吴有训老师在政治上也是我们这些学生的榜样,他热爱祖国,十分敬佩毛主席,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功绩。他总是借各种机会尽力宣传人民中国的各项成就和新旧社会的巨大差别,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主义精神。他善于辞令,发音宏亮,博得外国人士的钦佩与赞扬。
——王淦昌:《记吴有训老师培育我的二三事》
吴有训教授是我国优秀的教育家,几十年来,他以踏实、严谨的态度从事科研和教学,并注意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他的学生遍布中外,他先后为祖国培养了几代物理学工作者。
——管惟炎:《吴有训教授事略》
[1] 《吴有训》,126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
[2] 参见王大明:《作为科学教育家的吴有训》,《自然辩证法通讯》,1987年第1期。
[3] 《吴有训》,215~217页。
[4] 王水泉、周国新:《教育战线上的一代宗师——纪念近代物理学家吴有训诞辰100周年》,《江西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