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不带讲稿的老师(1 / 1)

青年师表

——方毅为吴有训题词

吴有训在中学时对实验非常着迷。一遇到可以由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他便当仁不让地抢上前动手。有一次,学校购进了一批新的实验设备。其中有一台仪器缺少一张台子安放,吴有训看到后,到了课余时间,不声不响地捡来一些木料,很快便钉成了一张高矮合度、宽窄相宜的木台子。当时的校长胡刚复先生一直在注意这名学生的举动。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的性格:做事精细,勤于思考。于是例外地允许他在课余的任何时间里,单独进实验室开展自己想做而又能做的任何实验。这个特殊待遇,后来果然使他对物理学问题的认识水平和实践技能,达到了“远非其他同学所能及”[1]的境界。作为吴有训的老师,胡刚复是一位好老师,也正在于他对学生并不求全责备,而是注重发掘学生的专长,并激励其去充分发展,才得以育天下英才。

吴有训受当时中学教育影响之深,在他日后的教学方式上我们可得见一二。

1920年7月,23岁的吴有训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8月,他就被母校——江西省立南昌第二中学聘为数理教员。

在中学教学之初,吴有训独特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路就初露端倪。他讲课从来不带讲稿,从不做单调枯燥的灌输,避免学生对学习产生反感,所以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他总是以一个问题或者一个小实验开始,问题解决了或者实验原理讲清楚了,这节课就结束。通常,一个问题总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一个实验则清楚地展示一个原理。吴有训有一种能够把握学生接受水平的敏锐嗅觉,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指导,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教学之路伊始,吴有训就能驾轻就熟,当然与自己的教学天赋有一定的关系,但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在中学受教育的经历。吴有训受陶行知先生影响颇深。入学的第二年,陶行知先生留美归来,在中国第一个提出要以“教学法”代替过去的“教授法”,他认为:第一,先生的责任不是教书而是教学,即教会学生怎样学;第二,先生的教法,必须根据学生的学法来决定,即教师要围着学生转,先搞清学生怎样才能学会,然后再来决定自己该怎样教;第三,先生不仅要把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联系起来,而且要把自己的学问和学生的学习联系起来。也就是先生应该一面教,一面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学问,而绝不是靠“贩卖”一些现有知识就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教学法是师范学生的公共课,吴有训日后在教学方面的独特建树,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学新型理论熏陶,以及其他各位先生的新型教学实践造成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而且,这样一套理论的普适性使吴有训在日后大学课程的教学中也游刃有余。

吴有训在南高师开阔了眼界。南高师的教育虽然没有完全摆脱旧时代经院式的理学传统,但是它拥有一批有着顽强的民族自强精神,而又喝过“洋墨水”的留学博士们,在思想上崇尚民主,提倡自由。在教学内容上,他们注重科学和国用;在教学方法上,他们主张既不沿用旧法,又不简单地“仪型外国”,而是要创造出一套师生之间教学相向,互相沟通,相互促进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