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之旨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
——黄炎培:《职业教育谈》
1903年春,川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这是黄炎培教育生涯的发端。学生约70人,分为两个班。作为“总理”(校长),黄炎培只尽义务,不领薪水。他还亲自上讲台,每天讲课3小时。在他的努力下,这所小学办得如火如荼。“人们以自己的孩子能入川沙小学为荣,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甚至较远的乡村也有人托人说情让孩子入学。学校的事务越发多了起来,黄炎培的担子越来越重。但他从不因事务忙影响教学,依然坚持亲自授课,从不旁骛。”[1]
1906年,应杨斯盛之请,黄炎培创办了位于浦东六里桥、占地60亩的浦东中学。筹建期间,从设计蓝图到监督施工,黄炎培都冲在第一线。开办之后,他和张志鹤一起全权署理校务。所有教师的遴选、聘用,都由他把关、拍板。黄炎培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勤、朴、诚”人生修养三要点,“谈得头头是道,妙趣横生。学生们以此做为座右铭,经常对照自己”[2]。这三个字从此被确立为校训。革命家张闻天、文学家叶君健、物理学家王淦昌、翻译家卞之琳、教育家夏坚白、会计专家潘序伦、历史学家范文澜、导演谢晋,以及蒋介石的两个儿子蒋经国、蒋纬国,都曾就读于浦东中学。该校在当时享有“北南开,南浦东”的盛誉。该校现为浦东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有“炎培楼”“炎培亭”等建筑,纪念首任校长。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拟出了科学、严谨、可行的《江苏今后五年间教育计划书》,全力以赴进行落实,使得江苏省“很快成为中国最有成就的省份,为教育界树立了楷模”[3]。
黄炎培从中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国内外进行多方考察。1914年2月,他以《申报》记者身份在安徽、江西、浙江考察教育,历时95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一集。同年9月,他又到山东、北京、天津考察教育,历时36天,写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第二集。1915年他又随中国实业考察团在美国考察了25个城市52所学校,历时三个月,广泛接触各界人士(包括总统威尔逊、大发明家爱迪生),尤其注重考察美国的职业教育。1917年,他还到日本、菲律宾考察,历时两个月。黄炎培由此获得了“中国教育界的徐霞客”的美誉。
黄炎培考察的重大收获是更加肯定了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他下定决心要在中国大力推行职业教育。黄炎培认为,办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写文章,作讲演,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于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简称“职教社”)应运而生。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正式成立,黄炎培担任办事部主任。此后数十年,黄炎培的教育活动一直以职业教育为核心,以职教社为根据地。
黄炎培亲自为职教社拟定了宣言书,并请恩师蔡元培审阅。他还为职教社写了社歌,歌词充分展现了他的职教理念:“惟先劳而后食兮,嗟!吾人群之天职。欲完此天职兮,尚百业之汝择。愧先觉觉后之未能兮,舍吾徒之责而谁责?同心组成吾社兮,将以求吾道之昌也。研究试验以实施兮,期一一见诸行也。苟获救吾民之憔悴兮,卜吾国族之终强也。手旗兮飞扬!吾何往兮?比乐之堂!将使无业者咸有业兮,使有业者乐且无疆。嗟!嗟!吾愿何日偿兮?天假我以岁月之悠长!”
职教社诞生以后,逐渐形成一个完整、宏大、有机的体系,它的触角伸展到许多领域,包含职业学校教育、职业补习教育、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职业指导。“职教社在建国前创办的主要教育事业有:中华职业学校、重庆中华职业学校、上海和重庆中华工商专科学校、南京女子职业传习所、镇江女子职业学校、四川灌县都江实用职业学校、昆明中华业余中学、上海比乐中学;还在上海办了七个职业补习学校,在上海、重庆、昆明、桂林相继开办了职业指导所,指导青年就学和介绍职业。”[4]成果之丰硕,实属罕见。光是一个中华职业学校,从1918年创立到1952年被轻工业部接管,在33年间,培养毕业生多达7000人以上,其中不乏名人,包括数学家华罗庚、社会活动家徐伯昕、经济学家顾准、演员秦怡等等。这些毕业生在社会上极受欢迎,为民族工商业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被誉为“中华牌”。
黄炎培还参与筹办了南京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现河海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商科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担任了东南大学、私立青岛大学的校董。“在将近半个世纪的教育生涯中,他亲手创办、主持或参与创办的教育文化机构,总数达百种以上。”[5]黄炎培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事业卓著、精神充实、乐在其中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