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第一位女教员(1 / 1)

六十年前,女师毕业只能到女子小学教书,男女不能同学。我是借了五四运动的光,进北京一所男子小学当了女教师。

——邓颖超

1920年9月的北京,秋高气爽,风轻云淡。旭日东升,照耀着京师国立高等师范附属小学的大操场,照耀着操场上嬉戏的几百名小学生。嘹亮的哨音吹响了,孩子们迅速集合、排队,准备做早操。突然,排列整齐的队伍**起来,孩子们惊奇地看到,站在他们前面的不再是熟悉的男老师,而是一位年纪轻轻、身穿白衣黑裙、头上梳着发髻的少女。学生们叽叽喳喳,小麻雀般叫着、笑着、跳跃着……

也许是校长和同事们想考考这位年轻姑娘的能力,到校第一天就让她带领学生们做早操。操场上一片混乱。几分钟过去了,她面对孩子们的吵闹,依然平静地站着,温和地微笑着。终于,她开口了:“同学们早!你们说完了没有?你们笑完了没有?”清脆洪亮的声音立刻中止了混乱,整个操场霎时安静了。她依然不慌不忙:“你们不说了,你们不笑了。好,现在,我们开始做早操。”“一二三四,二二三四……”她在直隶女师受过严格的训练,现在,她一边喊口令,一边用优美的动作带领全校学生做早操。[1]

她就是刚从直隶女师毕业到附小当教师的16岁的邓颖超。全校学生服了,男教师们服了,附小主任郑朝熙终于松了一口气,天津女界和学生界的著名人物果然名不虚传。原来附小自1912年建校,直到1919年,聘任的都是清一色的男教员。五四运动以后,妇女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1920年,比较开明的郑朝熙主任一改过去旧的传统观念,决定到天津女子师范学校聘请教员。女师校长拿出毕业生成绩单让他挑选,郑主任当即拍板:就请那位去北京的学生代表吧。原来邓颖超在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曾是到北京请愿的学生代表之一。[2]

邓颖超担任一年级的级任老师(相当于现在的班主任),语文、算术、音乐、体操、手工、图画、游戏她全教,而且教得十分出色。孩子们很快就喜欢上了新来的邓老师,当年她教过的学生回忆说:“她那和蔼亲切的面容,平易近人的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3]邓颖超也从心底喜欢她教的学生,看着那一张张童稚的脸庞,她仿佛看到了七年前的自己。那是1913年,同盟会女会员张星华介绍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到中国社会党北京支部在北京开办的一所平民学校当教员,这不仅解决了杨家母女的生计问题,也使九岁的邓颖超实现了上学的梦想。母亲教学的身影常常闪现在她的眼前,邓颖超教得更有劲了。

邓颖超深深懂得,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不仅仅要传授给他们知识,在这个黑暗动**的时代更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高尚情操。她用讲故事的形式,给孩子们讲太平天国的故事,讲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历史,讲辛亥革命的兴起,更讲她亲身经历的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这位邓老师早在一年前就因为杰出的演讲才能,被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推选为讲演团团长,短短数月就从一个单纯爱国的女学生成长为能宣传鼓动、能组织群众参加爱国活动的天津妇女界爱国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了。她绘声绘色的讲说经常让孩子们听得入迷,下课了,放学了,他们仍然缠着邓颖超,要她给他们多讲一点。年轻的新老师,满腔热情地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逐渐播下了革命思想的火种。

然而这引起了学校的不安,她虽然依依不舍,但也只得于翌年辞职了。一天,邓颖超和同学到天津刚创办的达仁女校参观,女校校长正是爱国教育家马千里。此时达仁女校正在推广新的教学法,马千里很赏识邓颖超卓越的才华和进步的思想,热情地邀请邓颖超到达仁任教。邓颖超高兴地答应了。及至晚年,邓颖超还写了一篇文章《缅怀师友马千里先生》,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尊敬。

和在北京一样,邓颖超教一年级的语文、算术、音乐、体操、手工、图画、游戏;也和在北京一样,她和孩子们围坐成一个大圆圈,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孩子们认字、做算术。在活动课上,她用浅近的语言给孩子们讲一些重大节日的来历和意义。“五七”国耻日到了,她激愤地讲袁世凯如何丧权辱国,和日本政府签订“二十一条”;五四爱国纪念日,她讲自己亲自参加斗争的许多情景,真切生动……身教重于言传,她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感动了孩子们,他们个个睁着亮晶晶的眼睛,入神地听着,他们多么盼望自己快快长大,像邓老师那样去爱国、救国!

从16岁到21岁,邓颖超把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小学教育事业。她终生热爱和尊重教师工作,并一直认为最崇高的职业是教师。马千里的小女儿马翠官当时也在达仁女校读书,邓颖超是她的级任教师。马翠官在邓老师的影响下,终生从事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