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福兹是埃及20 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作家。他将阿拉伯现实主义小说推上顶峰,并推动了阿拉伯小说现代化和民族化的进程,因而享有 “阿拉伯小说之父”的美誉。
一、生平与创作
纳吉布·马哈福兹(1911—2006)出生于开罗老区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所在街区有着浓重的宗教和传统文化的氛围。马哈福兹自小聪慧好学,迷恋文学。中学时代喜欢塔哈·侯赛因、阿卡德的作品,曾改写曼法鲁特的小说,仿照塔哈·侯赛因的小说《日子》撰写自传体故事《岁月》,并尝试短篇小说创作。1930年考入埃及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一度攻读哲学硕士学位。1936年辍学就职于母校。1939年开始进入政府部门供职,业余从事文学创作。1971年退休后进入《金字塔报》编委会,成为专职作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写作生涯中,他发表了56部小说,其中有30多部改编成电影。因其创作成就,他先后两次获国家奖和一级国家勋章,198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阿拉伯世界影响最大的作家,被称为“阿拉伯小说的泰斗”。
马哈福兹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浪漫主义的历史小说创作阶段。马哈福兹以历史小说创作步入文坛,最初发表了3部历史小说——《命运的嘲弄》(1939)、《拉杜碧斯》(1943)、《底比斯之战》(1944)。这些小说以浪漫的幻想书写古埃及法老时期的故事,借用历史题材,对当时英国殖民主义和土耳其王室这些外来侵略者及其统治进行抨击,同时也以回顾埃及古老辉煌文化的方式加强当时埃及人民的民族自我感,表达追求自由、独立、幸福的理想。
第二阶段:现实主义的社会小说创作阶段。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马哈福兹转向现实题材,创作出版了一系列揭露社会黑暗、呼吁社会变革的现实主义小说:《新开罗》(1945)、《汉·哈利利市场》(1946)、《米达格胡同》(1047)、《始末记》(1949)和著名的“开罗三部曲”——《宫间街》(1956)、《思宫街》(1957)、《甘露街》(1957)。这些作品聚焦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开罗中产阶级生活,往往以一个街区、一个家庭或一个人物的悲惨遭遇来展示一代人的社会悲剧,从不同侧面表现了马哈福兹对动**中人的命运与生存处境的关注,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马哈福兹根据自己对这一时期生活的观察,描写了恶势力猖狂、道德沦丧、弱肉强食的种种现象,表现了对埃及社会前途的深刻关注和对祖国命运的忧虑。
第三阶段:新现实主义的哲理小说创作阶段。1952年埃及独立后,马哈福兹几年没有创作新作,经过冷静的观察和思考后,50年代末开始接连创作了《我们街区的孩子》(1959)、《小偷与狗》(1961)、《道路》(1964 )、《乞丐》(1965 )、《尼罗河上的絮语》(1966)、《候车亭下》( 1969 )、《雨中的爱》(1973)、《卡尔纳克咖啡馆》(1974)、《尊敬的阁下》(1975)、《平民史诗》(1977)、《爱的时代》(1980)、《只剩1小时》( 1982)、《千夜之夜》( 1982)、《王座前》(1983),《伊本·法突麦游记》( 1983) 、《生活在真理之中》(1985)、《日夜谈》(1986)等小说。这些作品依然关注现实,主要是对独立后的埃及社会存在的贪污腐化、走私、通货膨胀、社会犯罪等各种社会弊端进行揭露和鞭挞,但在艺术表现上有了新的变化。在这一阶段,马哈福兹大量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方法,善于运用象征、联想、内心独白、意识流、时空交错、怪诞、讽喻等手法。如《我们街区的孩子们》用象征主义的手法,以一个街区的演变寓意整个人类社会的进程,表现这一进程中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知识与愚昧的斗争;《尼罗河上的絮语》采用非理性的荒诞手法描写现代人的消极心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玩世不恭的批判和对积极人生的提倡;《平民史诗》用平民争取自由平等、理想幸福生活的主线,串联起10个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的故事;《千夜之夜》巧妙运用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的人物和情境,以12个连续故事揭示人们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迷惘,表明人生中只有不断超越旧我,才能实现新我。
综观马哈福兹的创作,可以看到几个突出的特点:(1)描写中等阶层生活的题材。马哈福兹一向认为中等阶层是埃及社会最重要的支柱,因为这一阶层对社会、政治、经济变革产生的影响最大,同时也是最容易受到这些变革影响的群体。因此,马哈福兹的作品几乎全部以中等阶层为创作对象,十分重视描写他们的生活,表达他们的痛苦及梦想。在中等阶层生活的描写中,揭示生活悲剧,鞭笞社会丑恶,引导读者循着主人公的不幸追根寻源,激发人们改革社会的良知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2)将现实融入特定的时空。马哈福兹在小说中描写了许多场所,如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汗·哈里里、麦德格胡同、米拉玛尔、卡什泰姆尔、《卡尔纳克》中的咖啡馆、《尼罗河上的闲谈》中的渡船等,都是马哈福兹现实主义描写展开的典型场所。马哈福兹不仅详细描写这些场所和发生在此的一切,而且注重描述处于这些场所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生活,使人物形象生动且贴近现实。(3)多样化的小说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段。马哈福兹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借鉴、吸收西方文学观念和手法,将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积极探索小说的民族形式。他的早期创作采用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历史小说和“开罗三部曲”中,则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人物性格,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的立体感和独特性,力图塑造出典型环境下的典型性格。从《我们街区的孩子》开始,马哈福兹打破了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创作规范,以创作的主题连缀全篇,虽然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但目的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米拉玛尔公寓》让作品中的人物主动发言,以人名为标题,通过四个人物的讲述构成全篇。《小偷与狗》尝试意识流手法。《平民史诗》采用阿拉伯传统的玛卡梅叙述形式,以讲述人讲述故事的方法,经常插入评论和教谕,用传统的形式表现阿拉伯人生存奋斗的精神,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伊木·法突麦游记》采用的是阿拉伯游记体。《日夜谈》出现的人物有100多个,分述64个故事,表现三个近亲家族四代人近百年的历史。
二、“开罗三部曲”
“开罗三部曲”(《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是马哈福兹的代表作。小说通过一家三代人的生活和命运,描绘了1917年至1944年埃及社会历史的变迁,是埃及现实社会的历史画卷。《宫间街》描写1917年到1919年埃及革命期间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的生活,精细地反映了当时埃及宗法制家庭中的家庭关系。《思宫街》描写1924年到1927年间发生的事情。老艾哈迈德对全家人的专横统治已经发生了变化,小儿子凯马尔成了中心人物,通过凯马尔形象的描绘,反映了当时埃及青年一代在激烈的社会变动中看不到出路因而陷入迷惘、痛苦的精神状态。《甘露街》描写1935年到1944年间发生的事情,中心人物是激进的第三代人,他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老艾哈迈德的三个孙子,一个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一个成为极右的宗教狂,另一个混迹于达官贵人之中。老一代人相继去世,第四代人又诞生了,但是,迎接这新一代人的将是一种什么样的命运和生活呢?这是作家在本书结束时,留给人们思考的问题。
小说真实、全面地反映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发展、社会不平等、政治腐败、道德沦丧、歧视妇女等时代内容,描写了政治家、贵族、普通商人、知识分子、学生、革命者以及妓女、女仆等形形色色的社会人物,展现了一幅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风情画。
在这部巨作中,马哈福兹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专制的一家之长老艾哈迈德、阿拉伯旧式妇女的典型母亲艾米娜、东西文化碰撞中迷惘困惑的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凯马尔。每个人物的性格都极为复杂,是多种矛盾的统一体,人们从中既可以看到历史文化的积淀,又可以发现时代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家长老艾哈迈德是埃及伊斯兰宗法制度的卫道士。他是家庭的统治者,妻子儿女都是他的臣仆。他用传统的封建礼教、宗教信仰约束他们。儿女的前途、婚姻要他说了算,妻子没他允许不得擅自走出家门。而他在外边却可以花天酒地、寻花问柳。他是个虔诚的穆斯林,同时又以“真主是宽容的”为他寻欢作乐开脱。他也是一个诚实的商人,在商界颇有威信和人缘。他有一颗爱国之心,支持民族领袖领导的反英斗争,却逼儿子发誓不参加爱国斗争。当儿子牺牲后,他又为儿子感到自豪和骄傲,为此,几年中不沾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他在家中的权威一点点丧失,他不无感慨,但他家长的地位未变,仍受到大家的尊敬。
在第二代中,作者着力刻画的是小儿子凯马尔。凯马尔的经历反映了埃及现代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思想和心理危机。他接受不同文化的熏陶与冲击。孩提时,他心中充满了对真主和祖国的热爱。二哥的牺牲使他懂得了仇恨。中学时代他崇拜著名埃及学者,立志改革社会。大学时代在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潮的影响下,他从东方神话般的梦境中醒来,追求真理与自由。对受西方教育的贵族小姐的爱情,体现了他对真善美的追求。然而,严酷的社会现实粉碎了他的美梦。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困扰着他。旧的被否定了,新的信仰又不能牢固地树立,他失去上一代人的心理平衡,陷于精神危机之中。
第三代人不论左中右都确立了自己的坚定信仰,并为之奋斗。三代人的不同命运充分展示了埃及从近代走向现代的心灵轨迹。
“开罗三部曲”善于从实际生活中选取典型人物并着力刻画出人物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性格特点,其中不少人物的刻画达到艺术典型的高度并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在人物塑造方面,作者巧妙地使用种种恰成对比或相互烘托的人物、事件、情节、性格,体现社会演变过程和人物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小说还采用了现代小说的心理描写手法,开拓了人物内心世界,深化了人物性格。独白、对白交织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分析的描写,潜意识、前意识的再现,都披露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深刻的思想冲突。有时以第一人称描叙,有时又以第三人称表述,时而在情节中插入,时而又用整个章节完整地记叙,灵活多变的心理描写的手段,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充实了作品的内涵。
善于多角度地塑造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在复杂的人性底蕴。杰瓦德、凯马勒是性格矛盾的人物,法赫米也是如此,他严肃、热情,为国捐躯,可在关键时刻常常产生心理的羁绊,思想反复、犹豫,行动迟疑,内省力强。作家还用对比的艺术手段强化人物性格的特点,杰瓦德的专横与艾米娜的温顺,法赫米的纯洁、高尚与亚欣的**、堕落,凯马勒的迟疑、徘徊与艾哈迈德的坚定、果断,蒙依姆的宗教狂热与艾哈迈德明确的政治信念等等,从而绘画出性格各异、色彩缤纷的人物群像。
小说结构完整、布局周密。马哈福兹十分注意时间对社会发展变化的作用。“三部曲”准确地表现了埃及社会思想运动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部表现绝对信仰的20年代,第二部表现在怀疑和信仰、宗教和科学之间彷徨的30年代,第三部表现思想急遽变化的40年代。三部曲的每一部都恰到好处地侧重描写一代人,并以他们居住的街道命名。每部结束都有一个人死去,一个小生命诞生。读者在生与死、新与旧的交替中感受时代的脚步,看到社会内部酝酿的深刻变化。小说结尾以第三代子孙、共产主义者艾哈迈德和穆斯林兄弟会骨干蒙依姆双双被捕,预示埃及的命运和前途。
《三部曲》没有直接描写埃及现代史上革命斗争的宏大画面,也没有编排悬念众多、勾人臆想的传奇性情节,只是写了日常生活,但它却将当代的政治、文化、宗教、思潮和风俗融为一体,具有高度的时代性和深刻的思想性,成为马哈福兹的不朽之作。
思考题
1.简述马哈福兹“开罗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2.论析“开罗三部曲”的人物刻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