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羽毛球运动概述(1 / 1)

一、羽毛球运动的起源于发展

1800年,现代羽毛球运动诞生于英国,由网球派生而来。1870年,出现了用羽毛、软木做的球和穿弦的球拍。1873年,英国公爵鲍弗特在格拉斯哥郡伯明顿镇的庄园里进行了一次羽毛球游戏表演,从此,羽毛球运动便逐渐开展起来,“伯明顿”即成了羽毛球的名字,英文的写法是“Badminton”。那时的活动场地是葫芦形,两头宽中间窄,窄处挂网,直至1901年才改作长方形。

1875年,世界上第一部羽毛球比赛规则出现于印度的普那。三年后,英国又制订了更趋完善和统一的规则,并且这些规则大多沿用至今;1893年,世界上最早的羽毛球协会——英国羽毛球协会成立,并于1899年举办了全英羽毛球锦标赛;1934年,由加拿大、丹麦、英国、法国、爱尔兰、荷兰、新西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等国发起成立了国际羽毛球联合会,总部设在伦敦。从此,羽毛球国际比赛日渐增多,1978年2月,世界羽毛球联合会于香港成立。1981年5月,国际羽毛球联合会和世界羽毛球联合会正式合并,并定名为国际羽毛球联合会(简称国际羽联)。目前,国际羽联已拥有100多个会员国。

世界羽毛球赛事分为7个等级,4年一度的奥运会(包括男单、女单、男双、女双和男女混合5个单项),两年一度的汤姆斯杯赛(世界男子团体锦标赛)、尤伯杯赛(世界女子团体锦标赛)、苏迪曼杯赛(世界混合团体锦标赛)和世界羽毛球锦标赛(个人单项)均为7星级的赛事。

另外,由于羽毛球源于英国,因此,尽管全英羽毛球公开赛只是四星级,但所有羽毛球高手基本“全勤”参赛。

二、中国羽毛球运动的发展

(一)近代中国羽毛球运动的发展

现代羽毛球运动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当时主要在上海、广州、天津、厦门等地的外国租界内和基督教青年会、教会学校等地方开展。最初,这项运动主要是一些外国的传教士、商人、军人等在留驻中国期间为了自己强身和娱乐所开展的一项活动,后来这项运动逐渐流传到我国的民间。

20世纪30年代,上海圣约翰大学的部分南洋归国华侨学生最早代表中国参加羽毛球比赛,他们组成了一支羽毛球队,取名“飞梭队”。1936年,飞梭队参加了租界的羽毛球乙组联赛并一举获得冠军。1939年,飞梭队第二代队员打进了上海租界羽毛球甲组联赛,并夺得团体冠军,洪德全、侯树基两位选手还获得双打冠军。1948年,旧中国第7届全运会首次将羽毛球列为表演项目。1944年,上海羽毛球协会成立,这是现代羽毛球运动传入中国后最早的羽毛球运动组织。

(二)中国竞技羽毛球运动的起步

新中国成立后,竞技羽毛球运动开始起步。1953年5月2日在天津举行的全国篮、排、网、羽四项球类运动大会。对其后中国羽毛球运动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1954年6月,王文教、陈福寿、黄世明、施宁安等第一批印度尼西亚爱国华侨回国定居。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福建省组建了以王文教、陈福寿等为主的羽毛球队。黄世明、施宁安等成立了上海羽毛球队。这些队伍的成立,推动了全国竞技羽毛球运动的发展。

从1956年起,国家体委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全国性羽毛球比赛,所设项目有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和女子双打。1956年5月20日~6月5日,第一次全国羽毛球比赛在天津举行。1958年9月,中国羽毛球协会正式成立。

(三)国际羽坛迎来了“中国时代”

1981年5月,国际羽毛球联合会正式接纳中国羽毛球协会为会员。1982年,中国羽毛球队首次参加了汤姆斯杯赛,并在决赛中以5∶3的总比分击败上届冠军印度尼西亚队,夺得了汤姆斯杯,首次获得世界男子羽毛球团体冠军。1982年5月,在全英锦标赛上,由林瑛与吴迪西组合的中国女子双打选手获得冠军,张爱玲获得女子单打冠军。中国男子羽毛球队随后连续夺得第14、15、16三届汤姆斯杯的冠军,中国人创造了汤姆斯杯“三连冠”,国际羽坛迎来了“中国时代”。

1984年,中国女子羽毛球队首次组队参加尤伯杯赛,均以5∶0的比分击败英格兰、韩国、丹麦、日本和印度尼西亚,夺得第10届尤伯杯赛冠军,第一次成为世界女子羽毛球团体冠军。中国女子羽毛球队随后又连续4届夺得尤伯杯,创造了尤伯杯赛设立以来的“五连冠”。

三、羽毛球运动的特点与价值

(一)羽毛球运动的特点

1.全身运动

无论是进行有规则的羽毛球比赛还是进行一般性的健身活动,都要在场地上不停地进行脚步移动、跳跃、转体、挥拍,合理地运用各种击球技术和步法将球在场上往返对击。经常从事羽毛球锻炼,可以增大上肢、下肢和腰部肌肉的力量,加快锻炼者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此外,羽毛球运动要求练习者在瞬间对瞬息万变的球路作出判断,果断地进行反击,因此,经常从事这项运动,能提高人体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2.运动量可大可小

羽毛球运动老少皆宜,运动量可根据个人年龄、体质、运动水平和场地环境的特点而定。经常从事羽毛球锻炼能促进青少年增长身高,培养青少年自信、勇敢、果断等优良品质。老年人和体弱者可根据自身的状况,将其作为保健康复的手段进行锻炼,从而增强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儿童可将其作为活动性游戏来进行锻炼,培养不畏困难、不怕吃苦、不甘落后的品质。

3.简便

(1)不受场地限制。羽毛球运动不仅可以在正规的室内运动场进行,还可以在公园、生活小区等地广泛地开展。平时在户外进行羽毛球活动,只要有平整的空地就可以了。

(2)集体、个人皆宜。羽毛球运动既可单兵作战(两人对练),又可集体会战(双打练习或三人对三人对练)。单人对练时,练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状况和球场的情况回击球,以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集体会战则可以使练习者养成协调配合的习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3)不受年龄、性别的限制。羽毛球运动游戏性较强,运动量可大可小。身强体壮者可以将球打得又刁又重,拼尽全力扑救任何来球;年老体弱者可以把球轻轻地击来打去,根据自己的要求来变换击球节奏,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功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以及不同体质的人都能在羽毛球运动中找到乐趣。

(二)羽毛球运动的价值

1.娱乐性

(1)自娱性。羽毛球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参与者在对击过程中,努力把球击到对方的场地。当击出一个好球或赢得一个球时,击球者都能获得一种成功的喜悦。同时,球的飞行又有快慢、轻重、高低、远近、狠巧、飘转等变化,更使得这项运动充满了趣味性。

(2)观赏性。羽毛球运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其技术千变万化。运动员如猛虎下山的上网技术,像蛟龙出水一样的跳起击球,身如满弓的扣杀,犀牛望月似的抢扑救球,进攻时的势如破竹,防守时的固若金汤,都展示了羽毛球运动的力与美。

2.锻炼性

(1)增强体质。羽毛球运动可以全面增强人的体质。前场、后场快速移动击球,中后场的大力扣杀球,被动时的扑救球,双打的换位击球等都需要练习者有较好的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以及快速的反应能力。因此,经常从事羽毛球锻炼可以发展人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可以提高人们上下肢及躯干的活动能力,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提高有氧供能和无氧供能的能力,起到增进健康、抗病防衰、调节精神的作用。

(2)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羽毛球运动因其竞争性、对抗性、大强度等诸多因素的要求,使意志品质在该项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运动员在比赛中会出现“极点”,这种现象不只一方会出现,而是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双方先后都会出现。要克服“极点”,赢得比赛,就要靠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坚定的信念。即使不在比赛中,这项活动也需要较强的意志,否则将不能很好地完成该项练习。

(3)陶冶心理。羽毛球活动包括对各种战机的把握,对对方战术意图的揣摩及对自己运用什么战术的选择等智力因素,因此,经常从事该项运动可以使人思维敏捷,同时,也可使练习者的心理素质得到很好的锻炼,形成良好的心态,适应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