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育锻炼的自我监督
自我监督又称自我检查,它是健身爱好者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对自己健康状况和生理功能变化做连续观察并定期记录。其目的在于评价锻炼效果,调整锻炼计划,防止过度疲劳和运动性损伤,更有利于提高健康水平。经常进行自我监督,对于增进信心、坚持科学锻炼、防止运动过量或不足、提高锻炼效果和养成良好运动卫生习惯等都有重要意义。
二、自我监督的内容和方法
(一)主观感觉
1.一般感觉
它是人体功能状态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况的反映。身体健康的人会精力充沛、活泼愉快;若患病或过度疲劳就会精神不振、软弱无力、疲倦、易激动。在记录时,若精力充沛可记为“良好”;若未出现不良感觉可记“平常”;若精神不振、疲倦等可记为“不好”。
2.锻炼心情
心情与精神状态有关。在锻炼过程中,若出现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甚至厌倦,这可能是锻炼方法不当或疲倦的表现,也可能是过度疲劳的早期征象。可根据自己的锻炼心情,分别记录为“很想练”“愿意练”“不想练”“冷淡”或“厌倦”等。
3.不良感觉
在健身活动时出现肌肉酸痛是正常的,经过适当减少运动量酸痛就会消失。若锻炼后出现头痛、头晕、胸痛、胸闷、恶心、呕吐或其他部位的疼痛,说明运动量过大或健康状态不佳。在记录时,应写清具体感觉。
4.睡眠
经常进行健身运动的人,应当是入睡快、睡得好。
5.食欲情况
由于运动锻炼消耗能量较多,所以食欲往往很好。但有时由于运动量过大、过度训练或健康不佳时,会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在自我监督日记可记下“良好”“一般”“减退”或“厌食”等情况。
6.排汗量
训练或比赛时,由于能量代谢水平较高,产热量多,所以排汗成为散热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排汗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运动量、训练水平、气温、湿度以及神经系统的状况等。记录时可以记下排汗量“正常”“减少”“增多”等情况。
7.体征
锻炼时的外部体征,一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观察:精神(锻炼者的精神、表情、言语、眼神、注意力等)、躯体(面色、呼吸、嘴唇、排汗等)、动作(动作质量、准确性、步态等)。运动量适宜时,锻炼者一般表现为精神良好、面色稍红、步态轻快等。运动量大时,锻炼者一般表现为面色红、气喘、满脸流汗、精神差、眼神无光、反应迟钝、动作不稳等,此时必须减量运动。
8.其他情况
在过度运动后,由于疲劳,男性可能会出现遗精,女性也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月经不调、痛经等情况。总之,在锻炼前、中、后期所出现的一些特殊感觉都要记录在监督日记上,供指导人员参考。
运动量过小的表现:运动后身体无微汗、无发热感,脉搏也无大的变化,在运动后2~3分钟即恢复至安静状态,说明运动量过小。
运动量过大的表现:锻炼后大汗淋漓、头晕眼花、胸闷,身体疲倦、睡眠差、食欲下降,脉搏在运动后15分钟尚不能恢复,次日仍觉乏力,不想锻炼,这些表明运动量过大,此时应注意减少运动量。运动量过大的症状主要表现为:
(1)出现胸闷、胸痛、晕眩等症状。
(2)出现心悸、头晕、血压过于升高或下降。
(3)明显的呼吸困难、嘴唇发紫、脸色苍白、出冷汗、头晕、恶心、呕吐等。
(4)四肢肌肉剧痛、关节疼痛、步态不稳、动作不协调等。
(二)客观检查
1.安静时脉搏
每天早晨醒后,先不起床而立即仰卧测1分钟的脉搏数,这就是安静时脉搏,也有把它称为“晨脉”。用这个脉搏来检查身体机能状态十分必要,若安静时脉搏比平时高12次以上,可能和过度训练有关,应立即改变锻炼方法和减少运动量;若比平时高6~8次,说明运动量大了,应进行调整;若比平时高4~5次,就不要再增加运动量了。
2.锻炼后即刻脉搏
应控制在锻炼法则规定的脉搏数以内。若连续几天超过规定数,身体又有不适感,说明运动量大了,应进行调整;若几天均未达到规定数,身体感觉良好,可适当增加运动量。
3.体重
刚进行锻炼时,体重会逐渐减轻,尤其身体肥胖者,这是由于机体的水分和脂肪减少的缘故。之后体重应逐渐趋于稳定,若是体重不断减轻,并有其他异常感觉,可能与过度训练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有关,应减小运动量并到医院检查。
4.血压、肺活量、心电图
经常锻炼身体者的血压应趋于稳定。锻炼后收缩压上升20~25毫米汞柱,舒张压下降5~10毫米汞柱,应视为正常。肺活量应连续监测5次,每次测的结果是逐渐上升的,说明呼吸机能良好,若逐渐下降或前后显著下降,说明呼吸肌耐力差,是反应不良的表现。若血压突然升高、肺活量明显下降、心电图异常则应减小运动量并到医院进行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