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四小龙”一直致力于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选择了适合于各自情况的经济发展战略,“四小龙”基于自身资源不足、市场狭小等因素,成功地利用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初西方世界的繁荣经济,获得了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经济实力大为加强。虽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仍可以从代表其经济发展水平的诸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量等各项经济指标中看到,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已日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因此得到加强。
7.3.1 在传统国际贸易格局中的地位得到明显改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广大发展中国家基本上仍然是发达国家的原料供应地和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即仍然是与西方国家保持以初级产品换取工业品的垂直关系。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70年代以来,“四小龙”作为工业制成品的输出国和地区在世界市场上迅速崛起。据统计,1970-1977年世界制成品出口总额中,发达国家的比重由82%下降到80%,发展中国家的比重由5%上升到7%,其中“四小龙”占3/4强。1976-1985年,世界制成品的年均增长率为7%,而“四小龙”的年均增长率达18%。同一期间,发展中国家制成品的出口在世界制成品出口中所占比重明显增加,主要是由于“四小龙”的制成品出口增长迅速造成的。“四小龙”占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口从1985年的46%上升到1990年的60%。1975-1982年,世界工业品贸易量增加1.4倍,“四小龙”却增长了2.4倍。它们在世界高科技贸易中的比重也从1970年的0.8%上升到1985年的5%和1991年的11%。这表明,“四小龙”不仅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贸易格局,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促使南北贸易关系由垂直型转向水平型,而且日益增强了它们自己乃至整个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7.3.2 国际竞争力日益加强
“四小龙”在实施经济发展战略过程中,重组经济结构,促使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出口产品结构也随之相应变化,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这些国家(地区)的国际竞争力。20世纪六七十年代,纺织、石油化工、机械等产业曾经是带动“四小龙”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但后来上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开始下降,逐步被电脑等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所取代,使它们的国家(地区)竞争力得到加强。1975-1980年,韩国、台湾和香港的出口产品构成中,中、低附加值的产品占出口总额均在50%以上,1985年高附加价值产品的比重超过了50%。近年来,电子元件、电脑等产品的出口更加引人注目。到1988年,“四小龙”的半导体、电子电脑等电子电器产品出口被列入世界前20位的出口国和地区行列。其中台湾列第6位,新加坡列第7位,韩国列第8位,香港列第12位。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贸易的迅速扩大,对资本主义市场产生了很大影响。表现在同西方发达国家竞争的范围逐步转向高附加价值的产品。80年代以来,“四小龙”对美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以年均25%的幅度增长。如今,对美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占美国每年整个高科技产品进口市场的18%,仅次于日本。“四小龙”同西方发达国家竞争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四小龙”同西方国家竞争的领域主要是在美国进行的,80年代以来已逐步扩大到日本和西欧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产业乃至贸易结构的调整进程。
由上可见,“四小龙”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努力改变对发达国家的依赖程度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在世界贸易格局和国际分工中的被动局面还尚需时日。这主要是因为“四小龙”的经济结构是适应了西方国家市场需求进行调整的。例如,它们的进出口市场主要面向西方国家,其中尤以美国为主。由于对外贸易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进出口贸易的萎缩,不能不对它们的经济产生很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四小龙”开始实行出口多元化的方针,试图减轻对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的依赖程度。
7.3.3 世界资本市场的重要成员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金融业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新加坡、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促进了自身经济的发展,而且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融通资金,为它们提供了大量的建设资金。70年代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兴建了许多大型项目,着力加速建设社会基础设施,进一步发展民族经济,因而迫切需要借入一部分资金,以弥补本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在此情况下,“四小龙”的金融市场,以其充裕的资金,满足了以亚太地区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资金需求。如新加坡、香港的亚洲美元市场、银团贷款、债券市场的80%资金提供给邻近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发展中国家,不仅为这些国家的经济部门、私营企业、跨国公司提供了大量贷款,而且为造船、采矿、石油、汽车、化工、电力、交通等大型项目提供了资金。台湾也是世界资本市场上富余资金供应大户之一,2012年其外汇结余逾4000亿美元。近年来它正在积极筹建国际金融中心,对东南亚及中南美国家的融资呈不断扩大的态势。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已成为世界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来源,日益受到东南亚乃至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重视,发展中国家长期单纯依靠发达国家资金市场融资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改观。
7.3.4 生产国际化迅速发展
“四小龙”由于生产成本的上升,加上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成了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要求将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据统计,1982-1992年“四小龙”仅对东南亚地区的直接投资就从28亿美元增加到902亿美元,其规模远远超过日本的568亿美元和美国的382亿美元,成为这一地区的外资最大提供者。“四小龙”处于亚太地区国际分工的第二层次,其日益扩大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及由此建立的国际分工,对目前仍处于国际分工低层次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可以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促使它们改变在国际分工中的被动状况,并使两者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国际分工不断加深,使国际分工得到进一步发展。“四小龙”的对外直接投资基本上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它们不仅向合资企业派遣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而且为合资企业培训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技术上的依赖,推动了“四小龙”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有利于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