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龙”是在基本相似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战略条件下实现经济起飞的。尽管它们起步时间不一,外部和内部发展环境存在着差异,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政策也不尽相同,但“四小龙”同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比,存在着与其相区别的共同经济特征。
7.1.1 经济长期高速增长
20世纪60年代起,“四小龙”的经济先后步入起飞期,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20年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左右,大大超过发达国家60年代5%和70年代3%的平均经济增长率。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达国家相继陷入经济危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深受影响,经济增长率急剧下降。然而,“四小龙”面对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仍显示出相当强的活力,1980-1988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继续保持在6%~9%。进入90年代后,尽管它们面临的内外部经济发展环境不如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样有利,经济发展的总体速度低于中国大陆等周边一些发展中国家,但还是明显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990-1997年,香港年均经济增长率为8%,台湾为6.4%,韩国为7.5%,新加坡为8.3%。
7.1.2 出口迅速扩大
20世纪60年代后,“四小龙”大多由内向型经济转向外向型经济,并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其对外贸易对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不同区域、不同国家(地区)和不同时期的表现不同。首先,“四小龙”外贸对其经济的牵引作用尤为突出。在“四小龙”的进出口贸易中,相对于进口而言,出口贸易得到了更为迅速的发展。1965-1973年,香港和新加坡的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在11%以上,台湾为33%,韩国为32%。尽管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它们的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1973-1983年香港增长率仍达10%、新加坡为17%、台湾为18%、韩国为14%,继续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1983年以后,除个别年份外,出口贸易的强劲增长态势持续不减。随着出口贸易的增长,其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日俱增,以至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这种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明显表现在出口扩张和经济增长的同向性上。而且,一般来说,出口增长幅度要大于经济增长幅度,致使经济增长依赖出口的增长。目前,它们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一般达到100%。
7.1.3 经济结构改变
20世纪60年代至今,“四小龙”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是从1960年至70年代初,基本上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如香港主要发展纺织、服装、鞋帽、玩具等产品,台湾和韩国以电子组装、鞋类和体育用品等为主,新加坡着重发展电器和炼油等工业。这一时期,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产品档次不断提高,以加工制造业为出口主导产业的格局基本形成。第二次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期。这一时期产业结构开始由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此韩国提出“科技立国”的口号,将电子、机械、生物工程、信息产业和原子能利用五个部列为“国策战略产业”,大力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新加坡提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台湾提出“工业升级”,香港提出“经济多元化”,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80年代末至90年代进入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大力发展高科技,使工业由中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扶植第三产业,尤其是国际金融及商业服务业。1965-1985年韩国第三产业的比重由37%升至52%,香港由58%升至68%,超过美、日、德等西方国家。1989年香港和新加坡的第三产业占国内(区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70%和63%。进入90年代后这一特点更加突出。第三产业已代替制造业成为香港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新加坡明确提出第三产业将是90年代的主要发展目标,其在亚太地区金融和贸易中心的地位也随之得到加强。正是由于“四小龙”顺应国际、国内(区内)形势需要,及时使产业结构转型,因此当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衰退、国际市场动**不定时,它们却能从容克服重重困难,很快渡过难关,使其经济增长速度仍处在较高的水平,表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四小龙”以其具有竞争力的制成品生产为基础,正在逐步由被动变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它们通过进出口贸易、资金的国际融通等经济活动,同世界各国发展越来越广泛的联系。“四小龙”都属于只有阳光够照射、空气够呼吸,连水都不够吃的资源贫乏、市场狭小的国家(地区)。因此,自实行经济对外开放以来,它们重视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其国民收入的50%以上都是通过对外贸易来实现的。它们的贸易对象国主要是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尤其是“四小龙”的经济主要是依赖美、日国家的资本、技术和市场迅速发展起来的。
但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它们不仅需要解决原料供应,还要设法扩大出口市场,因而单靠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的市场,已不能满足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加之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在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盛行、西方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四小龙”的产品大都已不易打入美国市场,特别是1989年1月1日起美国取消“四小龙”的关税优惠待遇后,它们不得不提出贸易多元化的方针,重视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以改变长期严重依赖于西方国家的局面,并且取得了日益明显的效果,美国市场已不像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样再在“四小龙”的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了。70年代以来,亚非拉及中东地区广大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工业产品需求不足,更需要大量的资本和技术。而随着“四小龙”的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它们的技术和经济都比较适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因此,近年来它们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贸易、经济合作方面不仅有明显的互补性,而且发展速度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