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德看来,无论一个逻辑多么完美的哲学系统,都必须能够从理论之知转向实践之能。因此,哲学归根结底是道德——实践的。赫尔巴特是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哲学讲座职位的第一个继承者,他从康德思想中吸取了这一核心内容。赫尔巴特的实践哲学即伦理学,主要起着价值规范的作用,为教育目的和基本方向的确立提供理论依据。
1.人是目的
近代以来,在科学和哲学方面都发生了所谓“思想方式的革命”,如果用一句话来描述这一变革,那么,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再合适不过。这种理性的立法不仅要把自然现实的多样性纳入人的理智的法则之中,而且还要对目的进行反思和梳理。在康德看来,只有当道德是源自对“人是目的”的认可的时候,才有可能实现伦理的自由。赫尔巴特批判地继承了康德的思想,“不要梦想会有一种更高的权威……因为每个人自己就是判断者……哲学根本不作判断,但是,哲学教人学会判断。”②
应该说,能够有这样一种认识,无论对哲学还是对教育学意义都是不可估量的。学生作为“个别的人”在赫尔巴特那里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即使对人类作最纯粹的、最成功的描述,这种描述却同时也始终是对特殊的个人的说明”。
因此,教育应该“把学生的个性作出发点”①,一个真正的数育者“应该尽可能避免侵犯个性”②,让每个人鲜明的个性轮廓都能明显地显露出来。“因为人爵追求是多方面的,所以教育者所关心的也应当是多方面的。”③而社会的多方面性,儿童理想的多方面性,决定了学校不可能去培养统一规格的人,只能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我们练于明白,为不同的人准备与确定不同的工作,这对人类是多么有益。同时,青年人的个性是存教育者努力教育中愈益显露出来的。”④
把个性作为教育的起点,实际上是赫尔巴特“人是目的”的谮学思想在教育上的具体反映。
2.五种道德观念
赫尔巴特的实践哲学思想直接源于康德,在继承中亦有批判和发展。他摒弃了康德的绝对命令说,试图以“道德观念”取代康德的“绝对命令”:以绝对命令作为伦理学的起点是一种错误……命令之所以有其威权,服从之所以有其价值,美德之所以有其光荣,责任之所以有其义务,以及专横与屈服的恶名之所以必须避免,在任何命令与义务之前必须事先加以确定。
具体来说,赫尔巴特认为日常生活的道德判断可以按照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这五种观念加以修正。
所谓自由,要求的是内心的明智和自我判断;所谓完善,要求的是身心健康和完美;
所谓仁慈,要求的是能够推己及人,不嫉妒和幸灾乐祸,具有“异己的意志”⑤;所谓正义,要求的是把目光转向外部,预防冲突和争斗,寻求众多意志的和谐;
所谓公平,要求的是给善与恶的行为以应有的报应,即便是惩罚,也要让受惩罚者对所受的惩罚视为正确而愿意接受。
在赫尔巴特看来,这五种观念包含着意志道德的一切类型,是巩固世界秩序的永恒真理。其中前两者是针对个人的道德修养而言,后三者是指个人与他人或社会发生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若每个人都能树立这些道德观念,就能养成“合群精神”,这对国家与社会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最大的善”。美国著名的教育史专家孟禄曾经指出:五种道德观“以一种新的形式表述了亚里士多德的善人和善行。它根据教育目的把个人和社会统一起来”⑥。
3.述评
艾伯特在《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的作用》中指出,赫尔巴特有两个基本的教育观点,一是“由自然科学与技术进步推动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提高公民个人的教育水平”;二是“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于首先通过对国民的道德教育维护现存的国家”。①从上面对赫尔巴特哲学基本观点的简要介绍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艾伯特的所指。赫尔巴特的哲学观是理解其教育目的的钥匙,他终生孜孜以求的是培养出有德行的人,进而形成一个有序的社会,这是对个人和国家最大可能的保障。赫尔巴特反对法国式的暴力革命,认为社会变革的杠杆是教育,教育可以培养德行、传递文化,实现社会的道德进步,进而形成一个有秩序的、安定的社会。
客观地说,赫氏主张对青少年进行的坚守信念、捍卫正义、忠诚谦逊、扶助弱者等品质教育和优雅语言、得体礼仪的训练,显然是有着积极的社会效应的。更进一步地,教育的作用绝非仅仅局限于培训劳动力以满足经济生产的需要,而是通过培养“人”实现对社会进步总体进程的影响,通过开启民智全面促进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从历史看来,近现代西方国家通过教育的普及不仅促进了其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和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增强,而且在另一更加深刻久远的意义上实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赫尔巴特生活在德国资产阶级逐渐成长的时代,封建贵族的统治和压迫依然严峻,邦国林立,各个王国之间相互倾轧,政治动**,民怨四起。1805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以普鲁士的失败而告终,1806年10月27日拿破仑军队开进柏林,使这个饱受战争创伤的民族雪上加霜,同时战争给人民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带来的巨大创伤也深深地影响了民族的情绪。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赫尔巴特对和平、安定的社会秩序有着极大的渴望,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上面提到的“最大的善”“最大的保障”“有序的社会”等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