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时髦的家庭教师(1 / 1)

1794年中学毕业以后,18岁的赫尔巴特来到德国哲学的中逊——耶拿大学。父亲希望他子承父业,鼓励他学习法学,今后可以成为一名律师或司法官。想赫尔巴特对此兴趣不大,事实上,他更喜欢哲学。在当时,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都在这所大学。由于母亲的帮助,他认识了哲学家费希特,奠定了他从事教育和研究哲学的基础。179年年初,在修完大学课程之前,尚未毕业的赫尔巴特在母亲的建议下来到瑞士恩得拉琴的一个贵族施泰格尔(恩得拉琴州的州长)家里,担任家庭教师,负责三名男孩的全部教学工作,长达三年。他认真分析了三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制订了针对他们的教育计划。每两个月,赫尔巴特就要写一份关于他教学的方法和成就的报告,这段教学经验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教学理论。可以说,赫尔巴特对教育的兴趣就是由这字的实践其砷个职务引起的,这也为他后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历史总有许多惊人的相似。很多大学者年轻时都曾担任过贵族、富翁的家庭教师,如大哲学家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毋庸讳言,家庭教师在当时不啻图份美差——学有所用,衣食无忧,并且能够与上流社会交往。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包括赫乐巴特在内的许多德国学者一直为后人所诟病:这一刻,他们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下一刻,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连歌德也无力战胜德国的鄙俗气,他是天才的诗人,是伟大的文学家,同时也是法兰克福议员的谨慎的儿子,是在林间小道见到魏玛大臣便远远站立脱帽致敬的魏玛枢密顾问。我们在赫尔巴特的身上同样看到了德国资产阶级这种典型的“两面性”:既想革命,又要妥协。这种两面性,决定了其哲学的二重性,决定了他在彻底革命的思维方法之后必然产生出极其温和的结论和实践诉求。尽管如此,“在他们的迂腐晦涩的言词后面,在他们的笨拙枯燥的语句里面”,“竟能隐藏着革命”!①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第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作了社会变革的前导。这实在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