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缘于勤奋,成大事也要勤奋。勤奋是铺就成功之路的利器,靠的就是一点一滴,一砖一石,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步,直到达到成功的境界,没有了勤奋,成功就无从谈起,正如只有材料而以为就能盖起高楼一样,任何高楼都是平地而起的,成大事更是这个道理,成大事必须勤奋。
1.成就大事来源于勤奋
能够成就事业的人,关键是看人在工作时对待事物的态度。勤者可成事,惰者可败事。这是不容置疑的。
一项事业,人是最根本的因素。你用什么样的态度来付出,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回报你。如果有以勤付出的习惯,回报你的,也必将是丰厚的成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成事在勤”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养成勤的习惯,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
有人将人生比作一段旅程,是因为人生的艰难曲折。人在旅途,目的不仅仅是游山玩水,还应该肩负着人生的使命,向前走,不停地走,一直走到人生的终点,体味人生的意义,无怨无悔地走完人生之途。
旅途上的食粮是勤奋。没有它,一个人不可能在人生路上走得很远,即使能走远,也是碌碌无为的,依然两手空空。只有勤奋,才能走好人生的路,获得事业的辉煌。无论是做到的抑或是没有做到的事,勤奋都可以让你获得应得的回报。要知道,圣贤不是天生的,都是勤奋造就的。
南宋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是个从小就立志当像孔子那样的人。在他上学读书的时候,有一天,老师有事外出,没有上课。学生们高兴极了,纷纷跑到院子里的沙堆上游戏、打闹。这时候,老师从外面回来了。他站在门口,望着这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们“造反”的情景,摇摇头。猛然,他发现只有朱熹一个人没有参加孩子们的打闹,他正坐在沙堆旁,用手指聚精会神地画着什么。先生慢慢地走到朱熹身边,发现他正画着《易经》的八卦图。从此,先生便对他另眼相看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朱熹这样好学,很快成为博学的人。十岁的时候,他已经能够读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典籍了。孟子曾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人。”当朱熹读到这句话时,高兴得跳了起来。他自言自语地说:“是呀,圣人有什么神秘呢?只要努力,人人都能够成为圣人啊!”
圣人其实并非可望不可及,治学之路就如同登山,唯有攀登不辍,才能一步步靠近峰顶。“一览众山小”的圣人们的成功其实亦是由勤奋得来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喙》、《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孔子读《易经》竟然能把编联简册的牛皮中断三次,可见其勤奋。
世上任何事情,缺了勤就不易实现,如果有了勤,成功也就不会太难了。
伟大的劳动造就伟大的成功,而勤勉耕耘也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他在其父司马谈死后的第三年被任命为太史令。司马迁立志要写一部史书,通过网罗天下的旧闻轶事,考察事情的起始终末,“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如饥似渴地读国家珍藏的书籍。同时整理各种历史资料,目的只有一个,完成这部著作。有一天,上大夫壶遂来拜访司马迁。他看到司马迁埋头看书,孜孜不倦的样子,有点不明白,就问:“子长!听说你想写部史书,很好啊!可那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你没日没夜苦读,不觉得太辛苦了吗?”司马迁说:“先父在世的时候说过,周公死后五百年,出了个孔子,写了《春秋》。孔子死后到现在又有五百年了,应该有人能写出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