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创造连接”?简单地说就是让原本不相干的两个以上的物品产生某种动态的联系,比如第3节当中星座记忆的例子:1月的金箍棒撑破瓶子,由于“撑破”这个动作,金箍棒和水瓶就产生了联系,“撑破”就是我们在大脑中通过联想而创造的连接。2月的鹅和鱼原本没有联系,通过想象力我们把两者揉到了一个画面中,那就是鹅“扑通”一下钻进水里叼了两只鱼,“叼”就是两者的连接,要注意,正是这样的“连接”才能形成我们的记忆。
当我们运用记忆术记忆大量数据的时候,连接的牢靠性就决定我们记忆的准确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小草破土而出的画面,小草从泥土缝隙中坚强地挺出绿芽,绿芽沾满了细细的沙子,它伸了伸懒腰,然后飞快地长着个子。但是你能想象小草从铁皮中长出来的画面吗?这样的画面在现实生活中是并不存在的,在大脑当中人为地构建这个画面就是我们所说的创造连接,你可以想象小草先把铁皮顶凸起来,然后绽开一个十字形的裂缝,小草钻出裂缝铁皮还发出嘎吱的声音。
再来想象一下现实生活中完全不动的两个物体如何创造连接,比如泰山和金字塔。我们可以想象泰山压顶压在金字塔的上方,然后金字塔像我们平时吃饼干掉饼干屑一样掉下很多砂砾,然后被压扁;也可以想象泰山突然山崩地裂,岩石开始脱落,然后内部崩塌出来一个金光闪闪的金字塔;甚至可以想象走进金字塔的内部,发现了一个迷你泰山。两个更加相似的物品我们又怎么创造连接呢?比如海水和水珠,我们可以想象海面上下起了大雨;也可以想象海面上雨水倒流从海面升到天上;或者一个巨大的水珠突然掉进海面溅起了浪花;甚至可以想象海面升起无数根巨大的水柱。
两个物品之间的联系是千丝万缕的,也是无穷无尽的,关键在于抓住特征然后将特征紧紧相连。比如泰山和金字塔,我们虽然改变了它们的大小,但是每一种联想我们都运用了泰山是岩石组成的特征,运用了金字塔是沙子材质的这个特征;再拿海水和水珠为例,我们的联想改变了水珠的形状,但这恰恰是运用了水的无形这一特征。创造连接应该不拘泥于逻辑,只要是抓住特征的、动态的、纯粹的、富有更多感情的都是不错的联想。
我们运用本章第1节到现在学习的要点来尝试转化一个稍稍“麻烦”一点的内容,在这里用一种有趣的方法来记忆“四书五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通常会提到“国学”一词。“四书五经”里的一些经典内容常常被我们用于国学的教育当中,然而,你知道四书五经都是哪些书吗?它们分别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在此,我们综合运用发散、动态、转化和连接等技巧,利用“国学”和“经典”这四个汉字来尝试记忆,记忆过程如下:
首先,用“国学”二字来记忆四书,通过“国学”我发散到“经典”,于是我们再用“经典”二字来记忆五经,“借已知来记忆未知”,这样以后提到四书五经的时候我们只要想到“国学经典”这四个字就可以了。其次,通过转化可以得到:《论语》转化为“轮子”;《孟子》转化为“梦”;《大学》转化为具体的“大学教学楼”;《中庸》转化为一副包好的“中药”;《诗经》转化为“狮子”;《尚书》转化为“桑树”;《周易》转化为看方向的“罗盘”;《礼记》转化为一盒漂亮的“礼物”;《春秋》转化为“春卷”。最后开启你的联想力并尽可能地看到细节,我们按文字书写的顺序,联想记忆过程如下:把“国”字的“口”字旁想象成一个转动的“轮子”;“玉”字想象自己做了一个美“梦”,梦里抱着玉石;“学”字想到具体的“学校”;然后在学校买了很多“中药”,“国学”二字每一个字记了两本书名,至此四书记忆完毕。接着把“经”字的绞丝旁“纟”想象成无数细丝缠住了一头挣扎的狮子;右下的“工”字像一个“哑铃”,想象把哑铃扔到了“桑树”上;“典”字的曲字部分看作“罗盘”;曲字下面的一撇一捺看做礼物包装的“飘带”;最后想象打开礼物里面装满了春卷。
上面的内容作为一个练习材料,我们运用了发散,抓取特征后通过几次转换,最后再联想创造了连接,这便是一个完整的记忆过程。也许你会感到比较困难,但这里介绍的这种通过汉字的书写顺序来记忆的方法是一种对本章节学习内容进行整体练习的非常好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记忆诗词等零散信息的有趣方法。现在,你不妨按“国学经典”四个字的书写顺序,看看自己能否回忆起来刚才记忆的四书五经。
练习1
转动脑细胞,将下面的10个词连接起来,并写出你联想的过程。
青椒 大海 鲤鱼 皮带 大鹏 痰 蛋 羊 斧子 奶
在创造连接的过程中,上面的信息我们只要将相邻的信息两两相连就可以轻松地回忆起来,我们可以想象:掰开青椒涌出来海水,海水冲出很多鲤鱼,每一只鲤鱼都被皮带捆得死死的,一只大鹏飞来,抓住皮带就飞走了,它在天上往地上吐痰,硕大的痰砸下来砸到鸡蛋上,鸡蛋碎了钻出来一只羊,用斧子劈羊,斧子沾满了鲜奶。
在联想的时候我们已经准确记住了信息,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我们便记住了化学元素周期表前十位:氢(青椒)、氦(大海)、锂(鲤鱼)、铍(皮带)、硼(大鹏)、碳(痰)、氮(蛋)、氧(羊)、氟(斧子)、氖(奶),也许你会说这很简单,早已运用口诀记忆记得滚瓜烂熟,那我们再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靠后的不常用元素来作为练习材料,尝试记忆。
练习2
将下面的12个词连接起来,并写出你联想的过程。
夹子(钾)盖子(钙)康师傅(钪)太阳(钛)
帆船(钒)鸽子(铬)蒙娜丽莎(锰)铁链(铁)
鼓(钴)镊子(镍)桶(铜)桃心(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了解了连接以后我们还需要了解连接的前后顺序,例如,“夹子”和“盖子”,要记住顺序我们可以把盖子想象成施加动作的主体,想象盖子盖住很多夹子发出金属摩擦声,或是盖子旋转转飞了夹在边缘的夹子等。通常在世界脑力锦标赛中,为了提高记忆速度部分选手会将连接固定下来,比如遇到同样的记忆信息“夹子”和“盖子”,盖子永远是盖住夹子发出声音这样的画面,对于固定连接的联想我并不赞成,这样提升的速度只是暂时的,它并没有有效地锻炼我们的瞬间想象能力,想象力才是我们提升大脑的目的,如果将连接固定下来,当大脑对连接的兴奋期过去以后记忆的准确效率会变得非常低下。当然,对于动作施加的主体,可以是后者,也可以是前者,可以按自己的思维习惯进行练习。
练习3
将下列每组词语进行3种不同的联想连接。
例如:
玉米——石头
联想1:无数玉米粒变成子弹击穿石头。
联想2:陨石落在玉米地。
联想3:用石头砸爆米花。
玉石——丝绸
联想1:
联想2:
联想3:
电灯——飞碟
联想1:
联想2:
联想3:
菜刀——烟雾
联想1:
联想2:
联想3:
耳机——水
联想1:
联想2:
联想3:
运用记忆法记忆的过程中,“连接”即是记忆的最后一步,当我们看到材料,先经过“发散”和抓取特征快速地将信息进行“转化”处理,然后通过“动态”和“连接”将信息牢牢记住,这四个简单的步骤便是过目不忘真正的秘密,科学记忆的基本思路就是“将抽象变为形象,借已知记忆未知”,只要认真地完成本章的练习,将这样的思维逐渐变成一种习惯,所有记不住的困扰都将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