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0年,法国作家雨果和出版商签订合同,约定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而后,雨果把所有外出的衣服都锁进了柜子里,把钥匙扔进了湖里,彻底断绝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专心写作,于是就有了《巴黎圣母院》这部文学巨著。
古希腊著名演说家戴摩西,年轻时为了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躲在一个地下室里练习口才。因为耐不住寂寞,他时不时地想跑出去溜达,心总是静不下来,练习的效果不太理想。无奈之下,他一狠心,把自己的头发剪掉了一半,变成了一个怪模怪样的“阴阳头”。这样一来,他没法不顾形象地去见人,就打消了出去玩的念头,专心地练口才。连续几个月不出门,戴摩西的演讲水平突飞猛进。在这样的勤学苦练下,他成了世界闻名的演说家。
雨果也好,戴摩西也罢,他们究竟在做什么?是真的跟自己过不去,才会用如此极端的方式来强迫自己么?当然不是。他们只是不想给自己找借口的机会。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在《思考致富》中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理念:过桥抽板。请注意,这不是教导我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而是提醒我们:在做一件不是可以轻易完成的事情时,最好切断退路,让自己无路可退,这样才能调动所有的**、释放所有的潜能,义无反顾。
这些有所作为的大师们,其实就是不想给自己留退路,逼着自己死心塌地地做好自己正在做的事,完成想要完成的。很多时候,退路是另一种逃避,有退路的时候,懈怠和自我安慰就蠢蠢欲动。对待工作,所有的做不到和完不成的借口,往往都是给自己留的退路。如此,就能给自己的惰性、欲望、恐惧找到合理的解释,对自己无法拼尽全力去想办法找一个台阶,借口听起来总是那么合情合理,而前途和出路也在借口中被掩埋了。
美国卡托尔公司的新员工录用通知单上,印着这样一句话:“最优秀的员工是像恺撒一样拒绝任何借口的英雄。”为什么说像恺撒一样呢?
有一次,恺撒率领他的军队渡海作战,登岸之后,他决定不给自己的军队留任何的退路,就下令烧毁所有的船只。他向全体战士训话,明确地告诉他们:战船已经烧毁,所以大伙儿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勉强应战,如果打不过勇猛的敌人,后退无路,就只能被赶入海中喂鱼;另一条路是忽视武器和补给的不足,奋勇向前,攻下该岛,则人人皆有活命的机会。
眼见着船只烧为灰烬,战士们都明白了,这场战役是生死之战,除了胜利,没有任何退路!在这样的情形下,战士们被激发出了所有的潜能,内心不存在丝毫的侥幸,也不再幻想着有路可退,最终赢得了胜利。
没有任何事情是可以不费力就能做成的,想要借口自然就能找到,但要拒绝借口却不那么容易。只有在一切后退的希望都消失了的时候,才能像恺撒和他的将士们那样,以一种决死的精神去拼战。想翻过一座墙的时候,记得先把帽子扔过去,下定了决心,没有了退路,就不会再想着逃避、拖延,只会想方设法去实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