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号入座:你有拖延症吗(1 / 1)

“拖延”的英文是procrastination,它源于拉丁语,由字根“向前”和“为明天”组合而成。从表面上看,拖延都是把今天该做的事延迟到明天,享受当下的快乐,延迟不可避免的痛苦。但我们都知道,就算这一刻我们能把痛苦抛到九霄云外,可它终究还是会回来,且会以比之前更有破坏力。

事实上,“拖延”绝不仅仅是推迟某件事这么简单,它是一种病态的、不良的习惯。每个人都有可能染上拖延症,它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都起到了同样的负面影响。拖延的形式和症状有很多。

如果你不确定自己是否有拖延症,那么不妨先做一个简单的测试。

1.在你的工作清单里有很多任务,你也知道哪些事是重要的,哪些事是次要的,但你还是选择先做简单的、不重要的事,而把重要的事情一拖再拖。

2.每次工作之前都要选择一个“整点”作为开始,比如9:30、10:00等。

3.不喜欢别人占用自己的时间,但其实自己也没有珍惜这些时间。

4.原本已经决心要工作了,却还是在开工前泡茶、冲咖啡,还给自己找借口。

5.做某件事的过程中出现了意外或其他想法,就立刻停下手头的工作。

OK,在上述5条症状中,如果你有3条以上都符合,那么你已经和拖延症挂钩了!如果要对拖延症进行详细分类,大致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学习型拖延

学习型拖延比较复杂,它出现的时间和地点不固定,可能是家里,也可能是学校,或是工作场所。比如,想学习英语,买了一堆资料,可真的要开始学了,却没了兴趣,就想着以后再学吧!导致这种行为的原因不一,可能是担心自己学不好,也可能是下意识地逃避。

·工作型拖延

工作上的拖延,每个人都有可能会遇到。比如,接到一项工作任务,做到一半就坚持不下去了,草草收场。原因可能是,在做这项任务的时候感觉很难,认为它太耗损精力,而你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这份没有完成的任务就一直在你的电脑里存着。每次一看到它,你心里就会觉得很压抑。

·瞎忙型拖延

很多人总抱怨没时间吃饭,没时间睡觉,没时间玩儿,好像每天都有一堆的事情压着。可实际上,他们忙了半天,并没有忙出什么名堂。那些重要的、早该完成的事,一直还拖着未做。这种人看起来比谁都忙,可实际上创造的价值不比别人多。

·被动型拖延

想与每个人都融洽相处,不愿意得罪任何人,有时为了避免反对意见,在他人面前唯唯诺诺,放弃自己的权利。他们可能害怕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因而答应一些要求,到最后却影响了自己的行事计划。他们不想拖延,却也被动地成了拖延者。

·苛求型拖延

对很多事挑剔万分,总苛求达到最完美的状态,稍微有点瑕疵就忍受不了,全盘否定,卷土重来,结果,时间过去了一大半,事情才刚刚开个头。这种拖延类型的人,完全是因为太较真,太刻意追求完美了。努力做到最好无可厚非,但如果吹毛求疵,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了。带着这种心态,不仅在工作上难以做好,在生活中也会不停地给自己设置障碍。

伍迪·艾伦说过一句话:“生活中90%的时间只是在混日子。大多数人的生活层次只停留在为吃饭而吃,为搭公车而搭,为工作而工作,为回家而回家。他们从一个地方逛到另一个地方,使本来应该尽快做的事情一拖再拖。”

仔细想想,确实如此。拖延的消极心态,就像瘟疫一样毒害着我们的灵魂,消磨着我们的意志和进取心,阻碍我们正常潜能的开掘,到头来终将使我们一事无成,终生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