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面对意见分歧,经常遇到与自己想法不同的人。怀有分歧、心存反对的人无非就是在方向选择和对利益的认识上有所不同。尽管分歧乃至对立会使人们的关系变得紧张,但黄金准则在这时能帮上忙。黄金准则就是说,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一个持不同意见的你,你就应该如何去对待那些持不同意见的别人。
就此而言,当你不同意他人的观点和看法时,或面对那些与你存在分歧甚至对立的人时,站起来与他针锋相对地争论一番并非上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即使是那些无关痛痒的事,如果较起真来,都会导致针锋相对的激烈场面。在争论中每一方都试图压倒对方,但这并不解决任何问题,相反只会伤了彼此的和气,严重的还会破坏彼此的关系。
而说服不是斗争性、对抗性的。在试图说服那些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人时,我们不是把他们当作对手或敌人,而是当作平等的伙伴,不是为了让他们言听计从,而是为了让他们接受那些对他们有益却因为种种原因还没能理解的东西。说服是一种和平的事业,即使争吵,取胜的一方也要和“失败”的一方和平相处。一旦考虑到这种“和平共处”的价值,在语言上战胜对方就绝非上策了。
美国科学家、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在他还是涉世不深的青年时,有个关心他的人对他说:“本杰明,你真是无可救药。对意见与你相左的人,你总是粗鲁地加以侮辱,致使他们也不得不尽力反击。你的朋友认为,若是你不在他们身旁,他们会更快乐自在。你懂得太多,所以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什么话可以对你说。”这一番话对富兰克林起了警醒的作用,他在自传中写道:“从此之后,我立下规则,我不再直接反对并伤害别人,也不过于伸张自己的意见。假如有人提出某种主张,而我认为是错的,我不再粗鲁地与他们争辩。相反地,我先找出一些特定的事例,证明对方可能也是对的,只是在目前状况下,这些看法‘似乎’有些不妥。”结果,富兰克林发现情况有奇迹般的转变:“经过这样的改变后,我发现受益颇多。和别人交谈,气氛显得愉快了,由于采取一种谦和的态度,别人在接受我的意见时也不会发生争论;如果我是错的,则不会有人攻击我而使我受辱;而在‘我对,别人错’的状况下,则更容易说服对方转而同意我的看法。”富兰克林由此走上了一条成功之路,使他的智慧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他的思想也影响了他生前及逝后的几代美国人,他也成为一代历史伟人。
说服,或真正的说服力就是形成被说服者的内在服从效应。它与借助权力的威胁不同之处在于,说服者认为他与被说服者是平等的,被说服者具有某种观点、看法、态度及采取某种行为方式的自由。与交换、魅力所形成的确认式服从不同,在形成内在式服从的过程中,说服者也许根本就没有什么魅力或利益上的吸引力,被说服者之所以服从并不是因为说服者的缘故,说服者提供的信息才真正具有价值,起到修正或者改变被说服者的感知方式、理解及解释方式的作用,从而使内在化服从者最终对身边的事物采取了一种新的反应及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