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驳诡辩的辩论策略(1 / 1)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或看法,往往会构设诡辩来向对方发难,陷对方于被动尴尬的境地。诡辩在辩论中固然厉害,但诡辩自身存在着语言模糊、内容矛盾、逻辑错误等方面的局限性,因此反驳诡辩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打开突破口。

1.逻辑方面

诡辩的逻辑如果是错误的,不妨顺着这个逻辑的错误将错就错,就地取材,重新构设一个诡辩进行反驳。请看下面的例子:

某校禁止学生在教室里穿拖鞋。一天下午,某班的“捣蛋鬼”男生梁勇又穿着一双拖鞋啪嗒啪嗒地进了教室,班主任王老师发现后让他从座位上站起来。

“我三令五申禁止穿拖鞋,你为什么还穿?”王老师问。

“对不起,我没穿拖鞋。”男生大声回答。

“什么,你脚上穿的不是拖鞋?”王老师提高了噪音。

“不是,是凉鞋。”男生语气坚定,还有意低下头望着自己脚上的鞋子。

全班同学的目光都移到了那个男生的鞋子上。这双鞋子原来是一双普通塑料凉鞋,不过现在鞋后跟全被剪掉了,看上去与拖鞋没有两样。

“鞋后跟全剪掉了,怎么是凉鞋?”王老师恼火地问。

“当然是凉鞋!这就像一个人的腿断了,他还是人,而不是狗!”梁勇昂起了头,大声反驳。

班上绝大多数同学都为王老师捏了一把汗,担心他下不了台。王老师先是一愣,但很快镇定下来。他盯着梁勇,不紧不慢地说:“你的话好像很中听,不过,你的辩解是错误的。凉鞋之所以是凉鞋而不是拖鞋,最重要的在于凉鞋有鞋后跟,这就像一个人,如果他连最重要的头部都没有,那他就不再是人了。”男生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低下了头。

在这里,男生的诡辩在逻辑上明显是错误的,因为人断了腿固然是人,但无法据此推出凉鞋断了鞋后跟还是凉鞋。王老师思维敏捷地洞察到这个错误的逻辑,立即把思路从人的腿部移到人的头部,构设了一个同样逻辑形式的诡辩:既然人的头断了就再不是人,那凉鞋断了鞋后跟也就不再是凉鞋了。由于王老师这个诡辩后发制人,以谬制谬,所以这名男生不得不低头认错。

2.语言方面

诡辩的语言如果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可通过对其语言进行判断、分析,解释批驳他的荒谬观点和不实之词,阐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请看老张和老刘的辩论——

老张问:“在金钱和道德之间,你选哪一个?”

老刘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选道德。难道你选金钱?”

老张诡秘地说:“我是选择金钱,因为我缺少金钱。你选择道德,那是因为你缺少道德。”

老刘听了老张的不友好言语立即反驳说:“你的话只讲对了一半。十分的道德,我已有九分,还缺少一分,所以我选道德;万贯的家财,你已有九千贯,但你还缺少一千贯,所以你选金钱。因此,准确地说,我选道德是我崇尚道德,你选金钱是你贪图金钱。”

从上例不难看出:老刘重义,老张重利。老张为了给老刘脸上抹黑,构设了一个以模糊语言为核心的诡辩以嘲讽老刘。这个诡辩的关键词语“缺少”在特定语境中是很模糊的,即包含了“缺得很多、缺得不多、缺一点点”等方面的意思。老刘的反驳针对“缺少”这一模糊的词语,用形象的语言清晰地把它量化出来,否定了自己“缺德”、老张“缺钱”的荒谬论断,最后用“崇尚”来褒扬自己对道德的追求,用“贪图”来贬斥对方对金钱的贪得无厌。

3.内容方面

诡辩的内容如果是矛盾的,可先指明矛盾所在,然后再点出问题的实质。请看下面的例子:

某乡有几个地痞,经常偷鸡摸狗,欺压近邻,但派出所对这些人一直采取纵容态度,致使他们的气焰日益嚣张。乡党委书记找来派出所所长,两人有如下一段对话——

书记:“那几个地痞胡作非为,你这个所长知道不知道?”

所长:“知道。”

书记:“既然知道,那为什么至今未对他们采取行动?”

所长:“采取行动只是个时间问题,这就像喂猪一样,如果还没等到猪肥就杀了,那怪可惜的,不合算。这些地痞就像猪一样,现在还是‘瘦瘦的’没喂‘肥’,处罚起来没分量。这是个策略问题,群众不理解。”

书记:“你的‘肥猪论’太玄虚了,群众怎么会理解?猪是人们心甘情愿喂养的,而这些地痞,群众会甘愿喂养吗?还是听听我的‘肥鼠论’吧。有个人养了一只猫,指望它捉老鼠,可这只猫却放任老鼠在家里吃谷子,结果主人家老鼠成灾。主人找猫来问罪,可猫振振有词地对主人辩解:‘家里老鼠太瘦了,等到喂肥了再抓不迟。’你猜主人对猫会有什么看法?”

所长:“这……书记的‘肥鼠论’更有哲理,我是一时糊涂,现在马上就把那几只‘老鼠’抓起来。”

在这个事例中,所长企图用“肥猪论”为自己工作失职辩解,但书记一语道破了“肥猪论”在内容上的荒谬,即猪是人们自愿喂养的,而地痞则相反,二者不能相提并论。揭露批驳所长的“肥猪论”还不够,书记又引出“肥鼠论”,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地痞横行不法,派出所放任不管,群众遭殃的事实,含蓄地指责了所长主观的荒唐,工作的失职。所长再不表态自己失误,其利害关系就不言而喻了。

只要能在这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上找到突破口,就可以轻松反驳论敌的诡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