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听则明,偏听则暗(1 / 1)

世界上只有狂妄的人,或者是愚蠢的人,才会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认识、了解一个人必须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有关的信息。听是接受的前提,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得听,这样才能给我们的激励对象做出合乎实际的、恰当的评价。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是唐朝名臣魏徵的名言。本是用来形容封建帝王集思广益,听取各种意见,才能辨别是非曲直,治理好国家。但是,在我们激励别人的时候,同样应该采取“兼听”的态度,“偏听”是不可能对一个人做出合理的激励的。

“兼听”才能明断。

尽管有很多人舌绽莲花,善于言辞,常用精美的包装掩藏虚假的实质,给听者一种逼真的假象,但只要我们采取“兼听”的态度,便能看清其庐山真面目。

“兼听”除了能让我们揭穿虚假激励的同时,也能让我们识破小人的谗言,给当事者以应得的激励。

据说魏王派乐羊带兵攻打中山国,竟然久攻不下。平时跟乐羊有嫌之人乘机大进谗言,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乐大将军必有异心,因为中山国有他的儿子作人质,他很有可能会率军投降中山国。一年之后,乐羊灭了中山,班师回朝。论功行赏时,魏王给了乐羊一只精美的大箱子。乐羊还以为是金银珠宝,待回家打开一看,才发现竟是一箱大臣们诋毁攻击他的奏章。

在这个例子中,魏王如果“偏听”一班朝臣的谗言,降罪于乐羊,就有可能酿成大错。可贵的是他在听了谗言的同时,也听了为乐羊辩护之言,两相参照,做出了明断。那一箱奏章,可以说是他给乐羊的最高奖赏。

“敬请指教,不吝赐教”

翻开许多学术著作的编著者前言,总会看到最后印着“敬请指教”和“不吝赐教”的词语,这就是谦词。作为学术研究的专家,作者的水平是很高的,这种话多半是自我谦虚,甚至还有自我赞扬之意。如果哪个毛头小子不知天高地厚地真去“赐教”人家一番,那肯定换来的是对方的不屑。

所以,如果我们办公室来了个新同事,刚进门就对你谦虚地说句:“请多多关照!”你该怎么办呢?你是否就过去来一番指手画脚的关照?如果遇到了较为“高明”的自谦者时,处理不好往往导致不快。

人贵有自知之明,才能使自谦者满意。一般来说,身份地位的差异,导致了处理自谦方式的差异。对于下级的自谦,领导可以泰然处之;同事的自谦,喜笑怒骂应付之;领导的自谦,则要小心谨慎之。

但是,总的来说,处理自谦可以在自谦者说话含义的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要么就顺着自谦者的意思,肯定他的观点,然后再给予一定程度上的激励。要么还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否定自谦者的观点,提出与之截然相反的观点。对于领导的自谦,顺接的较多。面对同事的自谦,反接的较多。但具体使用什么方式,还得看具体情况而定。

有的时候,对方的自谦之语只是客气话,与具体情况并不一致。这种时候,最好用反接。

有的领导在开会结束的时候,总喜欢说:“因为水平有限,谈得不够深入的地方,讲得不够透彻的问题,还请大家多提批评意见。”对于这种情况,说话者多半为了表示谦虚的客套,反接应该较有效,对说话者的观点进行否定。光否定了还不行,还得找出具体的论据来支持你的观点。比如,可能某个问题你本来还不了解,但听了讲话后便恍然大悟了;另外你还可以激励他说话的语气是如何的抑扬顿挫,如何的引人入胜;还可以称赞他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够把死的东西说活,使听者受益匪浅。像这样既赞同说者观点,又列举他自己都可能没发现的优点的激励,对方一定喜欢听。反之,单纯的空洞的反接难以让自谦者获得一种心理平衡,反感你那干瘪的激励。

另外就是顺接,也就是承认对方的观点,但承认以后并不能就此打住,还应该给对方予一点希望和鼓励。否则,对方虽然谦虚在口上,内心其实是大大的不快。

例如在一次朋友聚会上,你的豪饮使大家折服。同事小张过来跟你说:

“我的酒量比你差多了,女同胞都不屑于我。”

你可以有两种回答方式:

1.“当然啦!你看你一杯就晕了。”

2.“当然啦!你看你一杯就晕了。不过酒可不是好东西,喝多了容易误事。你虽然看我现在威风,呆会儿你嫂子可要发威了。你小子文质彬彬,平时办公室的风采都被你占了。”

第一种虽然是事实,但一定惹得对方不高兴,它忽视了对方掩藏在话语后的一种心理需求。显然,第二种回答较得体,它在承认了对方观点以后,话锋一转,把对方的长处给显露了出来,使对方满足了人人不甘人下的微妙心理。

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但同时谦虚后面隐藏着令人捉摸不透的东西。要把握住这种东西并不容易,需要用耳、用心、用脑去听对方的话,再加以辨别。在应付别人的自谦时,一定要谨慎从事,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粗枝大叶只会招致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