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说“过去心不可得”,讲过去已死,那就让它死,为自己死是值得的。
“过去未来两茫茫,此时此刻亦荒唐。
老来生死两看透,一觉睡足春日长。”
这首诗是宋朝著名诗僧“二两和尚”所作,和尚原来不叫“二两”,只因为他写了这首诗名声大噪,人们见他诗中有两个“两”字,就把他称作二两和尚。
二两和尚很怪,喝酒只喝二两,吃饭也只吃二两,连睡觉的枕头也轻飘飘的只有二两重,他的名言是:人生不值多重要,最多只有二两。
但显然他很看重这二两的分量,因此他活得潇洒。
民国著名和尚弘一法师也是这样,法师本是富家公子,后留学日本,回国后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在美术界与教育界皆有建树。
但弘一法师真正进入人生的颠峰状态是出家后,那时的他如闲云野鹤,偏又能振兴佛门,乃是近世一大高僧,佛门律宗由法师而再兴。
有人曾问弘一:“你过去当公子好还是现在当和尚好?芽”
弘一实说道:“过去当公子好。”
那人笑了:“那为何现在要做和尚?芽”
弘一说:“只有一时的公子,却有永远的和尚。”
此言一出,众人佩服,遂不再言。
与弘一法师为友的另一佛门奇人曼殊大师?穴苏曼殊?雪在这一点上就不及弘一法师了。
曼殊大师是中日混血儿,生于日本,长在中国,故他有身世之叹。
曼殊诗文惊天下,偏又怀才不遇,故他有文章之忧。曼殊是个革命家,曾与孙中山一起闹革命,故他有报国之志。曼殊又是个多情种,曾与日本女郎、西班牙女郎及国内诸多名媛恋恋风尘,故他有儿女之愁。种种这些,使曼殊内心苦热,不能忘怀,出家以后愈演愈烈,最后竟夭折了。
不能忘记过去你就死。
作为性情中人的你,是做弘一还是做曼殊?芽
前段时间我在一片玻璃上写下两行字:
“风情万种,你却不懂。”
过了几天,这几个字我越看越不顺眼,一挥剑就把它砸烂了,大快人心。不懂就不懂,有什么关系?芽
佛陀说“心无挂碍”。当断则断。长痛不如短痛。长相思不如不相思。与其我思人,不如人思我。与其我求人,不如人求我。人求我又不如两不相求。
佛
佛陀说的“极乐世界”,乃在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