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1 / 1)

禅的心态 王少农著 2262 字 9天前

马援(前14-49),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东汉名将,其知人善断,清谦有节,为国尽忠,老当益壮。其“马革裹尸”、“不死床箦”的风范,千古之下犹引人奋发。

名将之后良禽择木

马援乃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后裔。赵奢因大败秦军功勋卓着,而被赵惠文王赐号为“马服君”,自此,赵奢的后代便以马为姓。汉武帝时,马家从邯郸移居茂陵。

汉武帝时,马援的曾祖父马通因功被封为重合侯,但因为兄长马何罗谋反,马通受到牵累被杀,削去侯爵。所以到他的父亲这一代时,家道早已败落。马援12岁时,父亲就去世了。马援人虽小,但志向却很远大,几个哥哥都深以为奇,认定他将来必能成大器。马援常说:“大丈夫立志,穷且益坚,老当益壮”。

后来,马援当了郡中的督邮。一次,他奉命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去。那囚犯身有重罪,马援可怜他,私自将他放掉了,自己则逃往北地郡(今甘肃庆阳西北)。后来。皇帝大赦天下,马援就在当地畜养起牛羊来。时日一久,不断有人从四方赶来依附他,于是他手下就有了几百户人家,供他指挥役使,他带着这些人游牧于陇汉之间(今甘肃、宁夏、陕西一带)。

王莽末年,天下大乱,四方兵起。马援投到王莽从弟林广部下当了一名小官。后经林广举荐,马援被王莽任命为新城(今陕西安康)大尹。王莽失败,马援逃避到凉州(今甘肃一带),投奔割据于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的隗嚣。

当时,隗嚣占据天水,自称西州大将军,对马援非常器重,任命他为绥德将军,平时与他“共卧起”,遇事也一同商量对策。然而,马援投奔隗嚣亦只是一个权宜之策。他知道隗嚣是个“自狭奸心,盗憎主人”的小人,因而并没有长久辅佐隗嚣的打算。他在动乱之中观望寻求,渴望能够找到一个英明君主,以贡献自己的雄才伟略。公孙述据蜀称帝,隗嚣决定去跟从,派马援去探听虚实。马援与公孙述本为同乡,且交情很好。谁知公孙述却摆出一副十足的皇帝架子来接待他,马援认为他成不了大事。回陇后,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隗嚣。

建武四年(28)冬天,隗嚣欲归附刘秀。于是派马援持书信到洛阳接洽,刘秀听说“腾声三辅,遨游二帝”的马援来到洛阳,遂便服简从,热情接见他。刘秀笑着对马援说:“您在两个皇帝间转来转去,今天见到您,真是惭愧!”马援行礼后,接着刘秀的话题说:“如今这时代,不但君主选择臣子,臣子也在选择君主。我到公孙述那里,他盛陈卫士,警跸森严。如今我远道而来,您怎敢肯定我不是刺客奸人,就如此随便地接见我呢?”刘秀听了笑道:“你不是刺客,倒像个说客。”马援说:“天下翻覆无常,盗名欺世者数不胜数。如今我见到了您,发现您恢弘大度,跟当年高祖一样,这才知道世上自有真的帝王啊!”两个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刘秀对马援一见如故,非常信任。于是带着他西巡黎丘,东游东海,优礼有嘉。马援要回西州,刘秀派太中大夫来歙持节去送他。

马援回陇后,隗嚣问及洛阳和刘秀情况时,马援盛赞刘秀,隗嚣同意归汉,并派长子隗恂到洛阳去做人质,马援也就带领家属一起到了洛阳。马援到洛阳后,因无实际职务,他发现三辅地区土地肥沃,原野宽广,而自己带来的宾客又不少,于是便上书给光武帝,请求率领宾客到上林苑去屯田,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聚米为山献策平陇

建武六年(30),隗嚣听信了部将王元的挑拨,想占据陇西,称王称霸,因而对东汉存有二心,处事狐疑。马援听说此事,多次写信劝阻隗嚣。隗嚣不仅不听劝阻,反倒误会马援,认为他背离自己,以致后来竟然起兵抗拒汉朝。

于是,马援上书给光武帝刘秀,表明自己的心迹,信里说:“我归身圣朝,奉事陛下,没有经人推荐,没人为我表功。所以,有些话,我不说,您就听不到了。我和隗嚣本来是互相信赖的朋友。当年隗嚣派我东来,对我说:‘本想归附汉室,你先去看看,你认为行,我们就专心归附汉室。’等我返回西川,真诚地向他通报了情况,实在是想引导他向善,不敢有一点欺骗他的地方。想不到他心怀叵测,怨憎主人,致使怨毒之情尽归于我。”信中还表示希望面见皇帝力陈各种计策,以帮助汉室扫除隗嚣的叛乱。

光武帝览信后,当即召见马援。马援细述了对付隗嚣的办法。光武帝便派5000骑兵给马援,让他率领游说隗嚣的亲信和北面羌族,使他们脱离隗嚣,同时伺机配合主力作战。

马援还写信给隗嚣之将杨广,向他陈说利害,希望他能归附汉朝,并希望他能劝谏隗嚣,悬崖勒马。信写得言词恳切,合情入理。然而杨广却没有回音,隗嚣依然一意孤行。

建武八年(32),光武帝刘秀亲自统大军征讨隗嚣。军队到了漆县(今陕西彬县),不少将领认为胜负难卜,不宜深入,光武帝也犹豫不定,遂夜召马援问计。马援认为隗嚣的将领已有分崩离析之势,如果乘机进攻,定可大获全胜。他命人取些米来,当下在光武帝面前堆成山谷沟壑等地形地物,然后指点山川形势。标示各路部队进退往来的道路,其中曲折深隐无不毕现,对战局的分析也透彻明白。光武帝一看,恍然大悟,遂决意进军。

第二天,光武帝依照马援的谋略进军高平第一城(今宁夏固原)。隗嚣部大败,部众溃散。

安边定羌忠勤国事

建武九年(33),朝廷任命马援为太中大夫,协助大将来歙平定凉州。马援终于以其杰出的胆识和出色的军事才干,博得了汉武帝的信赖,跻身于东汉开国名将之列。后来塞外的西羌派兵袭掠边塞,抢夺财物,给安定多年的边郡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光武帝决定再次组织汉军进行反击。这时大将来歙推荐了马援并说:除马援,谁也平息不了。于是,光武帝任命马援为陇西郡郡守,令其率兵击羌。

建武十一年(35)夏天,马援受命后发步骑3000人,在临洮大破先零羌。但其他部落的羌兵数万人,仍在四处劫掠。马援探知羌族各部的家属辎重已移营于允吾谷(甘肃兰州四北),于是便避开敌人,沿小道潜赴允吾袭其辎重。羌人仓惶退逃,马援跟踪追击,羌人退至唐翼谷,集中兵力聚守北山。马援陈军山前,秘密分遣数百骑绕袭其后,乘夜放火,击鼓叫噪,羌人惊溃,歼灭千余,战斗中马援中箭,贯穿小腿,但仍坚持指挥。这次作战,马援采取避实击虚,迂回侧袭等战术,以3000兵马击败数万敌军,收复了金城郡,建立了赫赫战功。

但是,当时朝廷许多大臣认为金城破羌(青海乐都东南)之西,路远多寇,提议放弃这些地方,马援得知后,上书反对说:“破羌以西城多完牢,易可依固;其土地肥壤,灌溉流通。如令羌在湟中(湟水流域),则为害不休,不可弃也”。光武帝认为马援说得对,遂诏命他为武威太守,驻守金城。

建武十三(37)年,武都(甘肃西和南)羌族参狼部与塞外诸部杀官反汉,劫掠地方。马援率兵4000进击。羌兵据守氐道(甘肃礼县西北)山区。马援以围而不攻的手段,断其水源粮食。羌兵迫于饥渴,大部逃出塞外,有万余人归降。

马援在陇西,攻抚兼施,所到之处,置长吏,修城廓,筑坞侯(土堡),导水开田,劝以耕牧,郡中乐业。并把小部分羌人迁到水土肥沃的天水、陇西、扶风三郡居住。又派友好的羌族贵族游说逃到塞处的羌民,劝他们消除旧怨,“和亲”修好。武都羌族脱离公孙述来归者,马援奏准光武帝也都恢复他们首领的官职,给与印绶,经过数年的治理经营,金城郡中人民安居乐业。牲畜繁衍众多,呈现出一派和平安定的景象。6年后,马援被调入京城洛阳,封为虎贲中郎将。光武帝常召他去讨论兵略,每当他讲到眼前军事策略或古人用兵的故事时。从光武帝到太子、大臣、侍卫、无不听得津津有味。

建武十六年(40)二月,交趾郡(越南河内地区)女子征侧及其妹征贰发动叛乱,攻陷交趾郡,九真(红河口以南,沿北部湾至顺化地区)、合浦(广东广州到广西北海一带)等郡皆有人响应,共略地65城,征侧自立为王,都耄冷(越南安浪)。交趾刺吏及诸太守仅能自守,岭南受到严重威胁。

建武十七年(41),刘秀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率领楼船将军段地等南击交趾。马援进至合浦(广西合浦东)后,乘船沿合浦、交趾两郡海岸南下,至麋水(红河)入海处,再下船沿河西北进,开山路千余里,建设二八年(42)春,马援率军到达浪泊,与敌大战,攻破其军,斩首几千人。击降一万多人。马援乘胜追击,沿途数败叛军。追至禁溪(越南永富省安朗西),叛军溃败。次年正月,出斩征侧、征贰姐妹,将首级运回洛阳。交趾平定后,马援又率军渡海南下,继续消灭九真郡二征余部,歼敌5000余人,九真亦平。

马援平定交趾和九真之后,朝廷封马援为新息侯,食邑3000户。

再立战功马革裹尸

马援一生征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东汉王朝建立了汗马功劳,但他并不因此而居功自傲,他担心的只是自己无功受禄,才德不能称位,因而总想尽可能多地为国家出力。

一次马援凯旋回京,公卿故人多前往迎接。平陵人孟冀也在其中,孟冀素来以足智多谋着称,他在席间向马援祝贺。马援对他说:“我还盼望您说点有用的话呢,您反倒和别人一样。过去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辟了七郡疆土,仅赐封地数百户;我功劳微薄,却封了一个县的地方。功薄赏厚,怎能长久呢?请先生指教。”孟冀回答:“我是下愚之人,没有这样的智慧。”马援又诚恳地说:“目前,匈奴和乌桓尚在北部滋事扰边。我想向皇帝请缨,前往平复。男子汉死也要死在边疆,用马革裹尸还葬,哪能躺在**,死在儿女手中呢?”孟冀点头说:“真正的烈士,就该像您说的那样。”

建武二十四年(48),南方武陵武溪蛮夷暴动。武威将军刘尚前去征剿,贸然深入,全军覆没。当时朝廷正是用人之际,马援请求出兵征讨。光武帝见他已是62岁的高龄,没有答应。马援不服地说:“我还能披甲上马!”说着,令人牵过一匹战马,他抖擞精神,飞身而上。光武帝笑道:“这个老翁好威风呀!”于是令马援率中郎将马武、耿舒、刘匡、孙永等将士4万人征讨五溪。行前马援对友人杜说:“我马援一生深受国恩,现在老了,活不了几天了,常怕不能为国而死,今遂我愿,可以安心瞑目了”。决心以实际行动实践自己以身许国的誓言。

第二年春,马援进军到下隽(今湖北通城西北)后,与中郎将耿舒在进军路线上发生了分歧。从下隽有两条路可通五溪,一是从壶头(今湖南沅陵东北),一是从充县(今湖南桑植)。耿舒认为,从壶头进军,路近但水险,坚持走充县;马援则认为,走充县不但绕远而且耗日费粮,若走壶头,如扼敌咽喉,敌人不攻自破。二人奏章送到朝廷,光武帝同意了马援的意见。

然而,当马援到达壶头时,蛮夷凭高据险,紧守关隘,水势湍急,汉军船只难以行进。再加上正值酷暑季节,许多士兵得了暑疫等传染病而最终致死。马援也身患重病。一时部队陷入被动,受困在壶头。马援多次抱病指挥部队攻坚,均不能胜,“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耿舒认为作战失利,责在马援,于是写信给其兄耿弇告马援的状。耿弇收到此信,遂报告皇上,光武帝就派中郎将梁松为监军赴前线,责备马援,并催促他立即进兵。但当梁松抵达前线时,马援已气绝身亡。但是监军梁松因马援生前批评过他,心怀宿怨,于时借口壶头之战进行诬陷,光武帝一怒之下取消了马援的一切封号,马援的尸体运回,也不敢埋入原来的墓地,只能在城西买了几亩地,草草埋葬。直到后来,马援夫人知道原委,先后6次上书申诉冤情,光武帝这才命令安葬马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