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最后的岁月 惨败(1 / 1)

大概是之前已耗尽了人生的运气,自从刘彻开始重用李广利这个窝囊亲戚,以往威风八面、战无不胜的天兵就开始走下坡路。面对当年可以随便捏着玩儿的匈奴人,汉军开始屡战不胜。自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之后,先是没了浞野侯赵破奴的两万骑兵,后又亡了李陵的五千精锐,至于数次损失在贰师将军李广利手上的将士又何止十万之数?可刘彻就是信了李广利的邪,充分显示了老年人的固执,依然坚持用李广利统兵,结果等待刘彻的只能是一场更为惨痛的失败。

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二月,匈奴人再次入侵五原和酒泉两郡,并杀死了屯守两地的都尉。对于匈奴人的挑衅,刘彻当然不会善罢甘休。三月,刘彻便下令对匈奴进行报复性打击,命李广利率军七万出五原,马通率军四万出酒泉,商丘成率军两万出西河。

面对汉军的大举进攻,匈奴人主动后撤六七百里严阵以待。马通的四万人没有遇到匈奴人的抵抗,出去转了一圈就又回到了酒泉;商丘成的两万人遇到了匈奴的三万多骑兵,但大概是匈奴的统兵李陵心里有愧,和差不多只有自己一半数量的汉军周旋九天,硬是没讨到什么便宜,最后主动撤军;而李广利则又开始了和以往一样愚蠢的征程。

或许是匈奴单于看不起李广利,虽然知道他有七万人,却只命令右大都尉和汉朝降将卫律率五千人去阻击他。想来匈奴的右大都尉和卫律也同样看不起李广利,以区区五千人对七万人,也不事先设好伏击点,准备好滚石、檑木和陷阱,多备些强弓利箭,只草草地埋伏于峡谷两侧。看到李广利的队伍进入峡谷后,他们便从两侧突然杀出,要杀李广利个措手不及。

李广利一开始吓了一跳,但对于训练有素的汉军士兵来说,匈奴这样的伏兵无非就是出来的时间突然一点儿、地方偏一点儿,末了双方还是要近身搏击的。只要近了身,七万人还能怕了你五千人?李广利见匈奴人没有“万箭齐发、矢下如雨”,胆子也大了一回,只命令手下来自属国的两千少数民族骑兵出击和五千匈奴兵接战。

我严重怀疑这两千少数民族骑兵和刘据当时假冒皇帝命令想要调遣的那些驻扎在长水和宣曲两地的少数民族骑兵来自一路,因为他们的战斗力都极其强悍,只两千人就杀得五千匈奴骑兵大败。两千骑兵迎着五千匈奴人,上来就是一阵反冲锋,反倒把匈奴人的阵势冲得七零八落。匈奴右大都尉和卫律眼见势头不对,赶紧丢下数百匈奴人的尸体,带着余部逃之夭夭。

这下李广利来了精神,马上命令大部队挥师北上,死死咬住匈奴败兵不放,一直追到了范夫人城。一路上,汉军如狼入羊群,赶得匈奴人四散奔逃,匈奴的军队没有一支敢靠近跟汉军较量一下。

按以往的经验,到这里李广利就可以吹嘘自己“追亡逐北,大获全胜”,该回家洗洗睡了,可这次李广利的行为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他命令军队继续深入追击。

对!继续深入!李广利这样做并非因为他一夜之间打通了任督二脉,变得天下无敌,也不是被卫青、霍去病附体,更不是他本人洗心革面终于雄起,这完全是他自己把自己逼上了死路。

我们知道,李广利是李夫人的哥哥,也是因为李夫人才得以发迹,而他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丞相刘屈氂的儿子。这下朝廷的大将和丞相便成了绑在一根绳上的蚂蚱,偏偏这两只蚂蚱又都不是什么好货色,凑在一起想来也干不出什么好事。

在李广利出征之前,亲家刘屈氂亲自将他送至渭桥。想当年群臣迎接代王刘恒入主称帝,也不过才到渭桥边等候,这两人一路相送竟也到了渭桥,原因并不是两人情投意合,难舍难分,而是他们在密谋一件大事,需要掩人耳目。

原来,虽然太子刘据已死,但帝国的继承人还没有着落,李广利和刘屈氂为了共同的利益,准备把李夫人的儿子昌邑王刘髆推到太子的位置上。到了渭桥边上,李广利拉着刘屈氂的手低声对他说:“现在陛下老了,身体明显一天不如一天,希望丞相能在我出征的这段时间尽早劝说陛下立昌邑王为太子。只要他做了太子,将来就是皇帝,到那个时候,丞相的地位还有什么可担忧的?”这话正中刘屈氂的下怀,他马上表示十分同意。

历来臣子私下议论立储之事都是大忌,而李广利的脑子也十分不清醒。刘彻向来只是重用他,并不是信任他,哪次他出征的一举一动能逃过刘彻的眼睛?在长安城里商量这事不安全,难道到了长安城外就一定安全了?果然,李广利一走,马上就有一个叫郭穰的官员向刘彻告状:“丞相夫人诅咒皇上,丞相还和将军李广利密谋要立昌邑王做太子。”

这个时候,刘彻虽然还没有公开为太子平反,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后悔之意已生,而刘屈氂在平叛过程中的拙劣表现也已经让刘彻对他感到由衷的失望。现在刘据死了,李广利和刘屈氂居然想打太子之位的主意,是否他们一开始就别有用心?这样一想,刘彻不由得就把刘屈氂看作了导致太子死亡的罪魁祸首之一,要除掉他而后快。

不管怎么样,现在既然有人实名举报,刘彻便要一查到底。以刘屈氂的能力和贪生怕死的性格来看,他的家人想来也不是什么口风很紧、能抵死不认的死硬派。果然,刘彻刚把刘屈氂一家抓起来,他们就都认了:诅咒皇上,有;密约立昌邑王做太子,也有。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这样的事情按律应当以大逆不道论处。结果,刘彻干净利落地腰斩了丞相刘屈氂,丞相夫人则被处以枭首的极刑。因为李广利在外征战,为稳定军心,刘彻暂时只将李广利一家收监。

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李广利的耳朵里,这下李广利慌张了,害怕了。他向来依仗的只有皇帝,如果皇帝抛弃了他,那他在世人眼里还算个什么东西?!有人可能会觉得,李广利干吗不马上回师向皇帝认错?这次出征到目前为止,他还算是有功的,到时候大不了把李夫人这张感情牌打出来,再号上两嗓子,被贬为庶民留下性命总还是可能的。

这样想之前,各位不要忘了李广利这个人的性格。当年第一次出兵大宛的时候,他被刘彻一吓唬就乖乖地留在敦煌吹西北风了,现在依他的性格,注定是不敢回去的。

就在李广利彷徨无措的时候,一个手下向他建议:“将军一家老小都在狱中,现在只有奋力一搏,求个大胜利回去将功抵罪,或许还有回旋的余地。如果将军就这么回去,定然会落得跟丞相一样的下场。”

比起匈奴人,李广利更怕刘彻,况且他心里本就有鬼,这时候就更不敢回长安城了。于是,李广利听信了手下的话,继续进攻,要么大胜,要么大败。此刻就班师回去,他断然是万万不敢的。

以李广利一眼就可以看到底的军事能力,要深入匈奴腹地继续进攻,结果是胜是败不用猜就知道,只可惜了他身边这七万热血儿男!

李广利首先向匈奴狐鹿姑单于屯兵的郅居水边进发。这个时候匈奴的主力已经转移,李广利便命令两万人先期渡水,继续深入,结果正巧遇上路过的匈奴左贤王和左大将率领的两万骑兵。汉军士兵奋起攻击,以两万对两万,反倒打了匈奴人一个措手不及。一天下来,匈奴人损失惨重,左大将也被杀死于阵前。

但李广利的好运至此便到头了,他平庸的军事才能并不足以支撑他掌控千军万马。只因害怕皇帝的责骂而一味地深入敌境,置数万将士于险地,这让李广利手下的将士们也起了二心。

不久,为了制止李广利这种疯狂的行为,军队里的长史和军官密谋要发动兵变。这次李广利倒是先知先觉,先下手斩杀了长史,但李广利这个无能的将军带着这样一支内忧外患的军队根本不可能走远,他们很快就陷入了匈奴人的重兵包围。汉军士兵依然不屈地战斗着,在倒下之前,他们也让狐鹿姑单于的精锐部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李广利还不如军队中的普通战士有胆气,白天不死不休的厮杀已经让他肝胆俱寒。到了夜间,匈奴人又连夜在汉军营前挖出数尺深的沟壑,同时猛攻汉军营后,进退不得的汉军将士乱作一团。这时李广利不说站出来稳定军心,指挥军队反击,反而第一个带头投降了匈奴。结果,数万士兵成了匈奴人的刀下亡魂。

也许李广利在决定深入的时候就已经打好了投降的主意,这也好,反正再也不用回去见皇帝了。

狐鹿姑单于倒是个实在人,既然李广利投降了,他也就没要李广利的命。因为李广利是汉朝皇帝身边的红人,单于还特别优待他,甚至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了李广利。但李广利这种人在哪儿都不受人待见,同样是投降过来的卫律对此就很不爽,觉得李广利让他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不断变着法子想要整李广利。

终于,一年多之后,卫律找到了机会。当时狐鹿姑单于的母亲病了。那时候文化落后的匈奴人治病靠的大多不是药物,而是神明,治病者也不是医生,而是巫师。卫律便收买了给单于母亲治病的巫师,巫师一通作法后告诉狐鹿姑单于:“你母亲的病恐怕是好不了了,因为你过世的父亲正在天上生气。他说李广利这个蛮子三番五次地骚扰我们,当年他曾经发过誓,一旦抓到李广利,就要拿他来祭天地。现在你居然这般优待李广利,先单于在天有灵,怎么会不生气?”

狐鹿姑单于听闻巫师的话,转头出去便把李广利当牲口祭天,而李广利一家早在他投降匈奴后便被刘彻灭族,当年李夫人临死前的智慧最后也成了无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