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1 / 1)

李陵身后的队伍军容整肃,五千士卒目光坚定、神情亢奋,眼中没有一丝恐惧和惊慌。毕竟,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出征作战是他们作为军人应尽的本分,但他们或许从未想过,对他们绝大多数人来说,踏出这一步后,迎接他们的将是惊心动魄的悲壮征途,同时也是他们人生的最后一段征途。

李陵的军队按既定的路线一路前行,绕过居延海,然后向北朝一千多里外的浚稽山行进。起初,路上十分平静,他们先到了皇帝指定的地点东浚稽山。浚稽山旁边是龙勒河,这里有山有水,风景优美,水草丰盛,是养马的好地方,也是匈奴人的聚集地,这也是刘彻把出征的目的地选在此处的原因。可是,李陵带着军队在龙勒河边转悠了几圈,一个匈奴人都没见着,便只好在浚稽山安下营来。

安下营寨后,李陵让手下将他们沿途所经之地的详细地形绘成地图,并安排一个叫陈步乐的兵士骑上快马给皇帝送回去,顺便让他告诉皇帝,自己没找到匈奴的军队,准备撤军了。陈步乐单枪匹马一路狂奔,以最快的速度回到长安,向皇帝禀告军队的情况。

看到李陵年纪虽然不大,却能和士兵们同甘共苦,很得士兵的爱戴,刘彻十分高兴,认为李陵不愧为李广的孙子。他觉得,尽管李陵出征没有什么斩获,但知道把这一大片区域的地形和地貌摸透,也算是功劳一件,便马上让陈步乐担任自己的侍卫。至于李陵,刘彻准备等军队回来后对其加以重用。

皇帝这边暂且不表,单说李陵在浚稽山下安营后,第一天,他早上派出去的斥候晚上才回来,连一个匈奴人都没看见,第二天还是一样,第三天又是一样,五千步兵就这样在浚稽山下逗留了几天,始终连一个匈奴人都没看见。接下来该怎么办?是继续进军还是原路返回,抑或就留在这里守株待兔?在犹豫不定之中,渐渐地,李陵心里开始不安起来:这里实在是太平静了,平静得让人能在空气中嗅到不安的气息。

既然他们已经到了龙勒河,而且出征的时候,皇帝的命令说得很清楚,到了这个地方如果找不到匈奴人,就要掉头,退到受降城休整。最后,李陵决定,明天就掉头回去。说实话,谁都知道,对一支孤军来说,他们已经走得太远了,而且由于他们的队伍以步兵为主,在非急行军的情况下,通常只能日行百里,一旦发生紧急状况,这样的速度真是想跑都跑不掉。

如果李陵有记日记的习惯,这天他也许会在竹简上记下“天汉二年十月,晴,浚稽山下,出征三十日,一路无事,准备返程”云云。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迟来的相遇终于还是来了,匈奴骑兵出现在浚稽山附近,而且一来就是三万人。

其实,李陵的军队早就被匈奴的侦察兵发现了,可他们不知道这样一支不足万人的军队到底想要做什么,就一面派人向且鞮侯单于报告,一面一路跟随李陵的军队来到了浚稽山下。这时候,且鞮侯单于正因为之前让李广利跑了而浑身不爽,一听说居然还有一支汉军跑到了浚稽山下,仅几千步兵就敢孤军深入草原一千多里地,这不是欺负他匈奴无人吗?单于马上决定亲自率领三万精锐骑兵出发,向浚稽山前进,准备悄悄地包围这支汉军,然后将这三五千人撕碎出气。

然而,出乎且鞮侯单于预料的是,见到匈奴人来了,还是人数数倍于自己的骑兵,汉军士兵完全没有身陷重围的惊恐,他们似乎一点儿也不慌张,反而每个人眼里都充满了狂热,甚至有一种恨不得反过来将他们撕碎的冲动。这其实很好解释,他们本来就是来打仗,来杀人或被杀的,早就做好了以寡敌众的准备,只要匈奴人敢来就行,管你来多少人。

战斗在李陵出征后第三十天正式打响。

匈奴人偷偷从背面摸上浚稽山,本打算居高临下打汉军个措手不及,没想到却被汉军提前发现。面对匈奴大军,李陵并没有像匈奴人预想的那样准备死守,而是命令将士们在两山之间的谷地将武刚车排成环形为营,让前排士兵持盾和长戟,后排操弩,自己亲自率兵出营叫阵。

这下可把且鞮侯单于乐坏了,匈奴骑兵突然出现并包围汉军,不仅占了天时,还居高临下占了地利,三万对五千,以众击寡,又得人和,汉军哪有不败的道理?于是,他想也没想就命令全军出击,直扑汉军军营。

成千上万的骑兵跨着战马同时从山上冲下来是何等震撼的场面,然而,汉军士兵没有一丝惊慌,他们出奇地冷静,静静地等待着将军的号令。待到匈奴骑兵冲到汉军弩箭的射程之内,李陵果断地一挥手,早已瞄准多时的汉军士兵顿时千弩齐发,数百匈奴骑兵应声而倒。

弩兵的结阵射击之法古已有之。通常弩兵们分三排列阵,三排弩兵职责分明,分别是射击、传递、装填。在第一排的是队伍的神射手,他们的工作就是准确射击,一弩放完,将空弩交给身后第二排的士兵,并从第二排士兵那里接过另一支上弦的弩;第二排的士兵则将空弩交给第三排负责填装的士兵,同时从第三排士兵手中接过装填好的弩箭,准备交给第一排的射手。这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战术配合,确保了第一排的神射手们能把精力放在射击上,避免因装填弩箭消耗过多体力,影响射击精度。弩兵在训练有素的前提下可以做到“弦声不断”,整个过程完全是无缝对接。

明朝鼎鼎大名的科学家宋应星曾在其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记述,弩箭的射速虽然比弓箭慢,但射程普遍比弓箭远五十步,且穿透力更强,是守城的利器。由于弩箭的射程比普通的弓箭要远,待到冲在最前面的匈奴骑兵终于冲到其手中弓箭的射程时,已经稀稀拉拉只剩几个人了,即使远远地放上几箭,也被汉军阵前的盾牌兵轻易挡开。更要命的是,成千上万的骑兵从山上直冲下来,气势是够大,但最前面的骑兵被汉军的弩箭一通射,有的人被射中倒地而死,有的人没被射中,马却被射中,又把骑手掀翻在地。一下子,地上就凭空多出很多障碍物。谁都知道,上山容易下山难,冲下来的士兵只能一往无前,别说是退回去,就是想原地停下来也不可能。结果,前排的骑兵横七竖八地倒了一地,无形中给后边的人增加了难度。匈奴骑兵的马术竞速赛一下子变成障碍赛,而且难度系数爆表,不少骑兵躲闪不及,连人带马被绊倒在地,又被更后面冲下来的骑兵蹋成了肉泥。

由于冲锋之前对汉军弩箭的精准打击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一时间,匈奴骑兵大乱,还没冲到汉军阵前,速度已经慢了下来。李陵一看时机到了,立即命令士兵放下弩箭,手持长短兵器,开始对匈奴发起反冲锋,直杀得匈奴人哀号一片,丢下数千尸体,掉头往山上跑。

先是跑了李广利,现在三万人对付几千步兵,又被杀得丢盔卸甲,且鞮侯单于的愤怒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马上下令调集左右贤王的军队前来会合,誓要将这一支孤军挫骨扬灰。虽然胜了一仗,李陵回到营中后却更忧虑了。他真切地感受到了步兵对付骑兵时的无力感:一旦对方跑起来,自己的步兵实在是撵不上人家。这时候李陵才知道,当时自己在皇帝面前说的那句以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的豪言,真是一句笑话。

然而,李陵没有时间后悔,也没有时间嘲弄自己,或者为自己的莽撞辩解,他要解决眼下的难题:现在他们是一支深入敌后的孤军,少马,被围,最近的友军都在千里之外,怎么办?原地固守?一天两天没问题,十天八天也可以,但之后呢?最重要的是,现在消息都很难送出去,即便能送出去也来不及了,朝廷里没有人知道他们已经被围,匈奴人就是困也能把他们困死。撤退突围?以军队的移动速度来看,他们根本不可能摆脱匈奴骑兵的追击。

怎么办?

就算自己手下的士兵个个都是强悍勇士,一个能打对手十个,可如果敌人不止十个呢?在匈奴人的地盘上固守,匈奴的援军就会越来越多。思量再三,李陵还是决定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于是,汉军虽然打胜了一仗,却开始撤退。匈奴人刚败下阵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击。

李陵指挥军队边打边撤,遇到地形有利的地方或匈奴人追近时,就停下来和匈奴人干一仗,等把匈奴人赶远了,就继续往南跑。匈奴人一路狂追,眼看就要追上了,在汉军弩箭的招呼下又赶紧掉头狂奔,远远跑开,等缓过一口气来再掉头追赶汉军。由于左右贤王的援军不断地赶来,这时候匈奴单于的军队已经由开始时的三万人增加到了八万人,但这八万人一连往南追赶了好几天,也没能把李陵的五千人吃掉。

匈奴人郁闷,李陵同样也不好过。将士们向南跑了几天后,疲惫已经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而且这时候李陵已不敢按原计划往受降城去了,因为那里没有驻兵,到那里同样只能靠他们自己。与在浚稽山相比,去那里无非是换个大点儿的坟墓而已。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带着队伍尽量往南撤,往最近的边塞靠近,说不定那里还有朝廷的其他军队可以支援自己。

在撤退的第四天,匈奴的大军又一次逼近,李陵赶紧退到附近的一个山谷里,并且依仗地势又打了匈奴人一个伏击。虽然又杀伤好些匈奴人,可李陵发现,自己和手下真的被困住了。这也难怪,谁叫他们不是骑兵,机动性差,即使一天到晚没命地跑,也不过跑出百十里地,而匈奴骑兵的速度比他们快得多,完全可以一批追赶一批休息,一批休息一批追赶,等一批休息完再快马加鞭追上前面的同伙,将他们替换下来,三班倒地追汉军。李陵手下的楚人再强,毕竟也是人,也会疲惫,也会感到恐惧和绝望,而且这个时候全军上下基本上人人负伤,个个见血,但凡有匈奴军队靠近,只能是重伤者在武刚车上举盾防御,受伤稍轻的赶车,轻伤者就持兵刃和敌人搏杀,完全就是重伤者当轻伤者使,中伤者当没伤者使,轻伤者当神人使。

李陵一看,这样可不行,这样下去大家全都得困死在这山谷里,必须想办法一鼓作气突围。可是,此刻大家的体力已经到了极限。这时候李陵想,既然体力不行了,就只能从精神上入手,便拿军中的营妓开刀,把她们集中起来杀了祭旗。反正大家都出不去了,宁可一死,也不能让这些匈奴人糟蹋了大汉的女子。

军中的士兵们见到女人们惨死,斗志再次被激发。第二天,李陵指挥军队再出击,不仅击杀匈奴三千余人,还成功地从包围圈中冲出,朝东南逃去。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说法。有人可能看过《汉书》,会说这不对呀,《汉书》里面说,一天交战下来,李陵说:“这几天我手下的兄弟们气色不好,都鼓不起劲儿来,怎么回事?难道是军中有女人,害得弟兄们阳气不足吗?”于是,他就让亲信对每辆武刚车逐一进行搜查,果然在不少车里搜到了偷偷随军的士兵妻子,便通通抓起来杀掉。少了晚上跟女人玩儿命,第二天士兵们果然精神焕发,腰也直了,手脚也利索了,一通猛砍猛杀,砍翻三千多匈奴人,得以往西南溃围而去。

班固在写《汉书》的时候,因为受当时的正统儒家思想和政治的影响,有不少事情是不太靠谱的。他把这些女子说成是被流放到边境的罪人的老婆和女儿,出征前被李陵手下的士兵们娶为妻子,这就是不靠谱的事情。

大军出征,将军带家属的都不多,士兵们又怎么能带上自己的老婆呢?如果带上了,李陵作为一个深得士卒爱戴的将领,又怎么会不知道?军队出征,自然有随军的伙夫负责饮食,那这些妇女能随军干什么?想想就知道,这么多人到晚上得弄出多大动静。这些姑且不论,就是五千人的队伍带上家属,那又是几千张吃饭的嘴啊,这个统帅要多迟钝方能到最后才察觉?

有人说了,未必每个人都带着老婆,可能也就少数带了,比如就几十几百人而已。可问题又来了,如果只是少数人带了老婆,那影响的也就是少数人,如何能让李陵手下的兄弟们都阳气不足?所以,这些随军的女子如果真的存在,那她们只有一种称呼:军妓。

这个猜测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军妓”的雏形在春秋战国时就已出现,而正式将其作为制度确立下来的则是刘彻,目的是“以待军士之无妻室者”。李陵杀了她们,并告诉士兵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男人们战死后,这些女人会受尽匈奴人的折磨而惨死。这些可怜的女子跟随军队出征,虽然没什么专一可言,但毕竟和士兵们一起受过苦,一起遭过罪,多少也有些感情,这才能激起士兵们的愤慨和复仇的斗志。如果这些妇女是士兵们的妻子,这下子都被李陵杀了,别说提士气了,肯定会有人冲出来跟李陵拼命,军队不内讧就不错了。

不管当时的情况究竟怎样,有一点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战争从来也没让女人走开。

从包围圈里跑出来的李陵带着队伍又没命地狂奔了四五日才停下来。这时候,有一个好消息跟一个坏消息正在等着他们:好消息是,他们前两天已经过了茏城,离最近的汉朝边塞也就三五百里的距离;坏消息是,匈奴骑兵即将追上来,而士兵们已经跑不动了。李陵环顾四周,发现他们已经到了居延海附近,海边有大片大片的芦苇**。因为没有其他办法,李陵就命令士兵们躲到芦苇**里。

且鞮侯单于带兵追上来时,发现汉军突然消失了。难道是长翅膀飞了不成?不能够啊,能飞早飞了,何必等到现在呢?再一看,哦,肯定是躲到那边的芦苇**里了。派兵去搜吧,单于又怕汉军在里面打伏击或是出什么幺蛾子。他想了想,随即微微一笑,一挥手命令手下开始在上风口放火,准备来个火烧芦苇**。

随着单于的一声令下,数十处火头开始燃烧,火借风势,风助火形,瞬时间,大火伴随着浓烟从上风口往下滚滚而去。只消一时三刻,李陵他们就会要么被火烧死,要么被烟熏死,要么跳水淹死,看来是没有活路了。

这边,李陵的手下见火势起来,也慌了神。有人说,要么干脆跳到居延海里,活一个算一个;有人说,干脆冲出去跟匈奴人拼了,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这时候,李陵急中生智,让士兵们也在芦苇**里放火,对冲掉上风口的火势,提前在芦苇**中间烧出一片空地,从而避免他们最后被大火围困而死。而且,两边一起放火,烟就更大了,遮天蔽日,能见度直线下降,李陵带着士兵,趁着浓烟又一次逃了出去。

逃出芦苇**后,他们离边塞越来越近,在地平线上已经能隐约望见鞮汗山。只要翻过鞮汗山,居延塞便在百里之外,他们一众人就可以逃出生还。然而,从芦苇**里跑出来后,他们并没能暂时摆脱匈奴的追兵,因为这时候全军将士无论精神还是肉体,都已经达到极限,似乎已经无法再前进一步。他们才跑出十几里地,匈奴人就又追了上来,李陵只好命令士兵们赶紧躲进山谷中的树林里。

且鞮侯单于率领大军在一旁的小山上看到李陵带着人进入树林后,马上命令大军把树林围起来,他认为汉军进树林就是走上了绝路,遂让自己的儿子亲自率军发起冲锋。

这正中李陵的下怀,树林里林木茂密,骑兵到了里面完全施展不开,汉军的步兵游走其间倒是如鱼得水,或躲或打,显得格外灵活。李陵让士兵们依着树林的地势集中兵力,发挥弩箭的优势伏击匈奴骑兵。汉军士兵有的躲在树上,有的藏身树后,有的猫在土坑里,匈奴的骑兵一接近,弩箭便从四面八方飞过来。匈奴人的战马卡在树木之间,想转身都困难,便纷纷被射成了刺猬。只见且鞮侯单于的儿子雄赳赳气昂昂地带着一拨人马冲进树林,不一会儿就纷纷冲出来,跑得快的抱头鼠窜,跑得慢的已经命丧树林。

山坡上的单于看到自己的儿子狼狈地逃回来,没想到已经山穷水尽的汉军居然还有这样的战斗力,心里不禁惊愕不已。更想不到的是,李陵竟然还敢在这个时候发起反冲锋——树林里的汉军远远望见匈奴单于的旗帜在南山坡上,手中的弩箭毫不犹豫地通通往上招呼。弩箭射穿了单于的大旗,吓得且鞮侯单于掉转马头就跑。

然而,汉军的这次反击也让自己成了强弩之末,即便打退匈奴人的进攻,他们也无力冲出匈奴人的包围。回到林子里,李陵正发愁该怎么逃出去,突然听手下人说刚才居然破天荒地抓到几个匈奴俘虏,便提过来审问。他要弄清楚为什么这次匈奴人对他如此穷追不舍,毕竟以往匈奴人作战讲究的是来去如风,很少拖泥带水。

匈奴人历来崇拜勇士,哪怕是敌人,只要是比他们强的,他们也会毫不吝啬地给予对手应有的敬意,于是匈奴俘虏也不隐瞒,对李陵直言相告。原来,单于追了这一路也在犯嘀咕,就对身边的将领说:“我们一路追击都不能击破敌人,这肯定是汉朝的精兵,现在他们引着我们一路往南走,这都快到汉朝边境了,保不齐前面还有汉朝的伏兵在等着我们呢!”于是,一时之间,单于便准备退兵,可他手下的将领都不同意,说:“单于亲自带兵追了这一路,几万人打几千人都拿不下来,这要是传出去,以后还怎么混?汉朝不是更加轻视我们了吗?现在,在丛林山谷间,我们施展不开,可再过四五十里就是平地,如果到了平地我们还吃不下这支军队,再撤也不迟。”

听了俘虏的话,李陵心里暗自高兴。虽然匈奴人的进攻越来越猛烈,但这有可能是放弃前的疯狂。现在,一路的坚持只差最后一步,他们即将守得云开见月明。

可凡事往往最后一步最为艰难,那边匈奴有人被俘,这边李陵的队伍里也出了叛徒。这个人叫管敢,是李陵手下的小兵。白天的时候,管敢因为见军队形势岌岌可危就发表了一些悲观的言论,没想到这几句话很快就传到顶头上司的耳朵里,这下可惹恼了上司。结果,管敢在遭到上司一通辱骂之后,连夜偷跑出军营,朝匈奴单于的大帐逃去。

当管敢跑到匈奴那边的时候,且鞮侯单于正和手下大将商议明日撤军的事情,闻得下人说外面来了个李陵军中的降兵,便让人把管敢带到帐中来。不一会儿下人们就推搡着已经被五花大绑的管敢进来了。单于先前已经知道带领这支汉军的将领是李陵。此次交战,李陵率领五千步兵作战,指挥得当,匈奴八九万骑兵竟不得胜,匈奴人不由得对李陵高看一眼,因而对他手下的士兵亦有几分敬重。

且鞮侯单于让人给管敢松绑,问他:“你们李将军好生勇猛,跟我们一路打过来,是不是要把我们往伏击圈引啊?你们的伏兵在什么地方,有多少人?”

管敢先是一愣,随即告诉单于,李陵这支军队真的是孤军,没有后援,连天作战下来,人困马乏,而且弩箭已经快用光了。现在也就李陵和他手下的校尉韩延年各领的八百撑着黄旗和白旗的士兵还有些战斗力,其他人都不值一提,只要单于集中精兵消灭这两部分人,李陵的队伍定然一击即溃。

听了管敢的话,且鞮侯单于心里大呼好险,差点儿就这么让李陵跑了,不由得对李陵又多生出三分佩服之情,而且看管敢的神色,也不像是来诈降的,于是就命令手下各部队做好准备,第二天要一举击破汉军。

转过天来,匈奴人的进攻越发猛烈而密集,而且专往汉军的要害打,也不冲锋,专往有黄、白旗帜的地方射箭,一时间矢下如雨。匈奴人一边打还一边喊:“李陵、韩延年,快快投降,可留尔等一条性命。”

李陵一看,形势已经到了绝境,只好带领军队强行突围。这时候,汉军还有三千多人,但出发时所带的五十万支弩箭几乎已经用光,大部分的武刚车也已经损坏。更要命的是,连天的作战使将士们手中的兵器都卷了刃,连木头都劈不开了。如今,大部分军官手中只有一把短刀,很多士兵则赤手空拳,只能把损坏的武钢车的车轴拆下来当棍棒,轮子卸了当盾牌,就这样跟匈奴人拼,边打边跑,一次次打退匈奴的追兵。

然而,不管李陵手下的士兵如何不畏死,这时候都已经是强弩之末。匈奴骑兵三面包抄,把李陵的队伍逼进鞮汗山前的峡谷中,然后匈奴人在山上居高临下地往谷中又是垒石又是滚木的一通招呼,汉军很多士兵惨死于谷中,李陵和剩余的手下被堵死在山谷里。

一直到夜幕降临,谷中才稍稍得以平静,李陵的心里却无法平静。至少到这一刻为止,他还是一个英雄,以五千步兵对抗十几倍于己的骑兵,转战千里,杀敌过万,他自信亘古以来还未有一个将领能做得比他更出色。可他现在离边境只有百里,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为何他的国家和朝廷没派来一兵一卒的援兵,难道就这样抛弃了他和他手下的士兵?接下来该怎么办?战死沙场吗?

不!

李陵爱惜自己的生命,自己年纪轻轻,还有大好的年华,无论如何一定要活着。为了突围,他想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自己换一件普通士兵的衣服,不带随从,只带一把刀,趁着夜色刺杀匈奴单于制造混乱,然后趁乱突围。可现实不是武侠小说,李陵也不是飞天遁地的侠客,要想一个人潜入重兵把守的匈奴大帐,怎么办得到?李陵远远地在匈奴军营边上观察了好一阵子,也没瞅见什么空子,只好又转回来。

回到军营里,李陵十分丧气,认定此次兵败身死已成定局。这时他的内心已经起了变化:相比于战死沙场,求生的意念比往常更强大。这个很好解释,就好比一个病人,如果得的是急病,可能说死就死了;但如果是慢性病,长年累月地熬着,身子一天不如一天,渴望生的意念就会越来越强,为了活着,他可以尝试任何事情。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上很多所谓的延年益寿的“保健品”和包治百病的“神医”屡禁不绝。

李陵让手下把旗子烧掉,身上但凡有值钱的东西也都埋了,自己独自坐在火堆前喃喃地说:“要是还有那么几十支箭,就足够突围出去了。”

这时候,李陵手下一个随从看出了他的心思,低声对他说:“将军现在已经威震匈奴,如果实在不行,不如先假投降,等以后有机会,再回去报效朝廷。就像浞野侯赵破奴将军那样,他投降匈奴后又跑了回来,皇帝不也还很信任他吗?将军的本事远超赵将军,陛下都能礼待赵将军,难道会容不下将军您吗?”

李陵一听,马上呵斥手下:“住嘴!我要是不死,就算不得英雄好汉。”

可实际上,至少从李陵要去刺杀匈奴单于,见没机会就没动手开始,他的内心已经动摇了。手下的一番话无疑给他提了个醒:为了活命,投降也算一条出路。李陵觉得苟且地活着的弱者也比死了的英雄好汉要强,毕竟活着才有希望。况且从他爷爷李广开始,他李家不欠大汉朝什么,倒是汉朝亏欠他李家不少。可他毕竟不是只身一人,他还有跟他一路出生入死的兄弟们,让他们投降匈奴,他们断然是不肯的。为了尽可能地让更多的人活下来,也为了让国家和朝廷的人知道他们这十多天来惊天地泣鬼神的经历,思来想去,他最终决定让军队化整为零,分散突围。

结果如何,听天由命罢!

李陵把手下集中起来,每人分两升炒米,装一片冰,吩咐大家趁着夜色各自突围,一旦突围成功,就约定在居延塞碰头。

约定完毕,李陵和韩延年率先上马,其他的士兵三五成群地紧随其后。

为了鼓舞士气,李陵让士兵把战鼓擂起来,想一鼓作气,带头冲出去。可是连日作战下来,军队里的鼓都已经破了,怎么用力都擂不出气势来,再敲也只有泄气的闷响。李陵暗自叹了一口气,和韩延年一起率先带着十几个士兵在沉闷的破鼓声中开始突围。

李陵一行人没有走出多远就被匈奴人发现了。虽然夜幕深沉,看不见长相,但凭他们骑着马,匈奴人就知道,跑的一定是汉军中有头有脸的人物。不一会儿,几千人就呼啦啦地追了上来。

几千人追这么十几个人,想当年以项羽之能尚被逼自刎于乌江,李陵一行人更是不济,没跑出几里地,韩延年率先战死。李陵一看四面被围,韩延年也死了,叹息一声,翻身下马投降。

可能还是有人会问:李陵最后为什么会投降?我的解释总结起来有两点:第一,这时候李陵还年轻,而且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出征,应该说如果他最终能顺利逃脱,那他的战果是斐然的,这让他不甘于就这么战死沙场;第二,他带着五千孤军千里转战,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却依然看不到哪怕一个援兵,这让李陵对朝廷心生绝望。如果他在浚稽山下、在芦苇**中或是在之前撤退途中的任何一处陷入绝境,他可能说战死就战死了,但是李陵一次次获得了胜利,一次次突围成功,又一次次身陷重围。任何人在绝望与希望间反反复复地折腾,都会导致赴死的勇气逐渐消失,求生的欲望愈加强烈,蝼蚁尚且贪生,何况是堂堂七尺男儿呢?

李陵投降的地方离最近的居延塞仅有百里,骑马最多只需一两个时辰,对他而言,边塞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但不管怎样,之前十几天的奋战、艰苦和壮烈,在别人的眼里,从他下马的那一刻便化为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