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从小时候开始,我就是一个特别容易饿的人,虽然食量不大,但是常常被看到在任何时候吃东西。一个喜欢研究命理的朋友看了我的八字说,“难怪呢,你这肚子里有几个大食神坐镇,那肯定是比一般人都爱吃的喽!”食不食神的我不知道,但我自诩也并不是吃货一枚。吃货是要对食材、烹饪手法、口味口感都有超级敏感的感知以及分辨率,然后自成一套标准体系去评价的。而我,充其量算是少食多餐、热爱零食的饿国人一枚,无从谈起点评,也无从谈起尝遍各国美食,可以打100分的饿国人如我,只是经常觉得馋,想吃点“小东西”。
比起没有夜生活的大北京,日本真的友好很多。不说北方的冬天有多冷,就说某年夏天的夜晚,我和好朋友看完夜场电影,想去7-11买个关东煮,结果号称24小时营业的7-11居然关门了……转身走进24小时营业的肯德基,除了深海鳕鱼堡之外也是什么都没有。而日本的便利店,和上海的便利店一样称职,在所有对酒当歌的夜里和四下无人的街上,慰藉着每一个可能推门而入的孤寂灵魂。
这点来讲日本真的好适合我。在日本,街道上随处可见的便利店就足以满足我,渴了就进去买一瓶卖相符合审美的饮料,饿了随手拿一包卖家秀看起来很有食欲的零食,踩雷不踩雷的另说,新鲜感确实是很OK。零食好多都长得特别可爱,是看包装都非常可口实际也都非常可口的类型(甚至包括圈圈买了之后都没发现,直到入口才知道那包香菜味儿的百奇pocky!)。
不过,我最爱的日本食物还是拉面。对我来说,寿司会吃腻,烧肉会吃腻,而拉面,永永远远都不会有吃腻的那一天。没来日本之前,在国内逛街或者约朋友吃饭的时候,但凡看到有拉面店,基本都会成为我的第一选择,香港的日本拉面基本也尝了个遍。香港吃饭真的有点贵,常常一碗面都要将近100港币,心疼的不舍得每天吃。在日本这几天的感觉就是,街边所有小店都是不用看点评攻略,直接进去吃也不会错的类型,甚至于在我们离开那天在机场,随手买了两杯辣柚子味的泡面,也好吃到现在我都会和圈圈一起怀念。
我有多爱吃拉面呢?到了早上醒来刷个牙就可以直接来一碗的程度。在浅草寺附近酒店住了三天,我不辞辛苦连着三天七点多爬起来,到门口50米远的一家夫妻店吃拉面,惊呆了另外两位亲爱的小伙伴,反正甭管看不看得懂日语,就对着菜单上的图片指着说我要这个就对了,端上来的没有不喜欢的。在吃拉面这件事上,每个人也都会有一套自己的搭配逻辑。圈圈是千万不能放葱的,萌萌喜欢要一点点葱,而我就厉害了,我要再多点一碟小葱备用,把拉面碗都铺的绿绿的一层。山头火家的拉面一定要吃凉的那款,一兰拉面的精华则在汤头,就在我把拉面汤都喝的干干净净的时候,看到碗底扭扭曲曲的写着几个类似银魂书法的日文,我猜是“最后一滴都要喝完哟!”不得不说,这招也很鲜,既肯定了我这种饿国人的进食实力,也让没喝完的人不受一丝可能会感到惋惜的干扰。
银座的下午茶也不得不提。都说女生有两个胃,一个用来吃饭,一个留给餐后甜点,简直是真理。本来去银座逛街是因为,圈圈三年前来日本的时候在银座这里买过一个行李箱,我觉得好好看,想买同款,但时过境迁都不知道店铺还在不在了,圈圈带我去碰运气。感谢上天,店还在,同款还在,而且价格还低了一丢丢,开心地买完,行李箱成了我们当天逛街的shopping bag。银座也是下午茶一条街,各种国际美妆护肤品牌的甜品店开的满满当当,经过一圈对比各家店的陈列设计,我们选择了资生堂。
资生堂大楼在银座4丁目,一栋售卖护肤品,一栋是和果子以及下午茶。整体装修很有英剧的感觉,墙面都是fine art画作。甜点款式和味道平平无奇,主打的是一个草莓冰激凌,吃起来和一般甜品店的草莓冰激凌没有两样,但样子还是好看的,搭配骨瓷餐具拍出来很精致。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店里除了我们这样的游客少女,有很多看起来贵妇样子的日本妇女,年纪四十岁上下,妆容精致衣着优雅,边喝茶边聊着天,声音很轻柔,顿时给店里增添了浓厚的格调和氛围。此处不妨说个陈词滥调,不管女权的事,但女性,在长长的一生中,留一些空间宠爱自己,真的没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