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日本的海-谁想念朋友?请举手! 8.1 啾啾啾老姊妹成团啦!却没想到只有这一次(1 / 1)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从小到大每段人生经历中,都会收获几个好朋友,积累成不可多得,也不可能重来的真挚感情。跟两个好朋友一起去日本的主意呼喊了好几年,终于在2018年成行。如前面提及,萌萌是我的高中同窗,圈圈是我初中同窗,而他们两个都在加拿大读书,在我介绍他们认识之后一拍即合,顺理成章组成了啾啾啾三人组。每天在群里隔着时差分享日常,是我们的日常,但我去加拿大的那次,分别去温哥华看圈圈,又去多伦多看萌萌,我们三个也没能真正意义上的见到面。。这次,萌萌先从多伦多回国,在老家休假了一段时间然后来北京跟我汇合,我们一起飞到日本再跟从温哥华飞到日本的圈圈汇合,辗转京东和大阪,再分头飞回三个地方,也着实是时间紧凑。本来约定,结婚前我们三人每年都要一起旅行一次,然而,2020年开始疫情动**,我们甚至连面都见不到了,这次日本之行成为了我们最常回忆起的开心旅程。

大学时超级爱看日剧,也曾被日韩流行文化深深影响。一直以来,我都觉得日本是个很神奇的地方,对它的认知比较复杂。在我看来,日本有着纯真的动漫和朴实的生活态度(比如Muji无印良品),却同时也有着偏执的脑洞和惊悚天分,向着两个极端不断演化。小时候在BBS上看到过说,日本某地甚至有一片自杀森林,给想要寻短见之人一个无牵无挂走入终途的机会,所以很多放弃活着的希望的人会静悄悄的消失。去过的朋友、读过的文章都经常赞赏,日本的干净整洁、井井有序、礼貌文明、精致品质。关于这些,我非常赞同也很欣赏,整个日本社会机器是环环相扣的,在分分秒秒中精密地运转着,确保一切都在轨道。但不知道是不是我过于敏感,又或者偶尔偏激,我很难对这样的大环境中生存的人产生羡慕之情。我更崇尚所有人的多元、随性、流动、自如。

以前读书时,某个地理老师讲过,由于日本地处狭窄的岛国,各方面的资源都相对匮乏,无依又无靠,同时,还每天处在地震火山随时爆发的水深火热之中,使得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深受影响,非常敏感多疑。如此,他们的日用品在设计上大部分都是小巧精致、为了方便携带,房子里的卫生间是四点坚固的整体构造、在地震时救人一命,就连日本新干线地铁的座椅都打造成一个整体,在紧急情况下可以直接朝外面放倒出去,供乘客紧急逃生使用。听到这一番描述,是不是感觉,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把自己、连带自己的生活都给打包带走?圈圈还跟我八卦说,听说日本人和服后面背的“小被子”,也是为了在战乱时能够把身家戴上,不至于**裸的露宿街头呢!这不是“卷铺盖走人”的另一种生动诠释吗!

比起日剧中演到的那些来自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平实,作为一名初次相见的游客,我更直观的印象简单来说却是:束缚感——是我观察到的每个日本人身上几乎都能看到的束缚感,可能因为社会的车轮轱辘辘转动得非常精确,而又或许是太精确,所以万事万物都缺少了那么点流动性和灵活度。生活情感类综艺《奇遇人生》里,嘉宾李诞也提到对于日本的一个印象点,完完全全说中我形容不出的那种感觉。他说,感觉“日本”就是一个手很短的千手观音,纵然有千只手,但却无法向远处伸开任意一个手臂,好像是生怕触碰到什么东西似的。

这也恰恰就像是,我在所有公共场所和服务场合感受到的那种情绪。服务人员微笑的前方是礼貌和道德,我猜测,因为他们根深蒂固的规则让她们觉得自己应该这样做,而非内心发出的对于游客或者消费者的善意。对比而言,一转身的背后,却是深深的疏离和冷漠,每个人都像一座孤岛。或许有语言不通的因素在,但我敏感的神经还是告诉我,他们都好疏离,好难靠近,跟日剧中演的一点也不一样!回来被社会主义拥抱之后,跟朋友讨论到这个问题,大家好像没有我这么强烈的感觉,至今未在交流中找到共鸣。偶尔再看到日本相关的东西,我会想,是不是这样的人,才能够如鱼得水地生活日本在这样一个平和的机械式环境中呢?

答案可能永远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