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待的时间不算久,满打满算也就四天,正好在享受了密集游玩的兴奋却还没到疲惫点的时候结束行程。经过了一晚的昏睡,第一天早上我俩5点钟不到就完全清醒了,穿戴整齐还化了美美的妆,等餐厅一开放就整整齐齐地坐在里面吃早餐。7点钟的巴厘岛已经开始有热浪气息从大地上慢慢蒸腾上来,尴尬的是,吃完早餐一出酒店门,我俩的妆已经开始花了,多强力的防晒和定妆也挡不住三四十度大太阳的摧残,我们索性放弃挣扎,只带一支防晒在身上保命,其他的就交给命运在我们的皮肤上雕刻好了。
巴厘人信奉印度教,以庙宇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纺织、歌舞和风景闻名于世,因此大部分到巴厘岛的游客都会去参观庙宇,这也是巴厘岛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巴厘岛上有巴都尔、京打马尼、阿贡三座活火山,为了镇住神龟、祭祀海神,修建了七座神庙,最著名的就要数海神庙Tanahot。据说,寺庙刚刚建成时遇到巨浪侵袭,导致寺庙岌岌可危。寺内的和尚灵机一动,解下身上的腰带抛入海中。腰带随即化作两条海蛇,镇住了风浪的涌入,救了他们一命,从此,海蛇成为了海神庙的守护神。
海神庙坐落在海边一块巨大的岩石上,遗世独立,本身就有山的巍峨之感。海神庙与海的距离时近时远,每逢涨潮之时,席卷而来的海水会冲击包围住那块巨大的岩石,让整座寺庙在视觉上与陆地相隔,中间是汪洋的海水,海神庙就孤零零地伫立在海水中;而当浪潮褪去,巨石缓缓展现,海神庙又与陆地渐渐相连,只留中间的一层薄薄的海水覆盖住海岸,人站立其中,有种天空之境的质感。
在这片美丽的海边,我和美丽特意穿了一红一白两条长裙,蓝天和海面相映成辉,红色注入了我们的热情,白色衬托了美景的纯净,我们一边自拍一边给对方拍照,居然吸引来几个巴厘岛小姑娘,问可不可以跟我们一起合影。他们穿着当地的民族服饰,应该是过来游玩居民,对于我们这两个圆乎乎的东方面孔,她们有点好奇还有点兴奋,一人一句的叽叽喳喳跟我们聊天,还说我们好像superstar,逗得美丽哈哈大笑。沾了美丽的光,我也当了一会儿的“小美丽”,毕竟,我这个普普通通甚至还中等偏下的样貌,被人用英文夸漂亮应该也是长这么大的独一份了。
海神庙让人流连,不过这份没有沙滩的海边,似乎没有给我们停留下来歇歇脚的机会,只能短暂观赏潮起潮落之间庙宇和陆地的分分合合。看着这番场景,脑海里不禁想起那首歌,“我不是一定要你回来,只是当又一个人看海”,还有那首歌“等下一个天亮,把上次偷拍我看海的照片送我好吗?”我断然是不敢提起的,趁着美丽还没开始感伤,就赶紧拽着她上车去往下一个神庙。
Pura Tirta Empul圣泉庙的著名程度不亚于海神庙。导游司机说,一千多年来,巴厘岛人都坚信圣泉庙沐浴的地方可以求取健康和财富。这里的圣泉永远清澈,从不同的出口流淌出来,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善男信女前来顶礼膜拜。走进细细观察,头圣龛上早是苔痕斑斑,而泉涌却丝毫没有岁月的痕迹。圣泉涌出地面的情景有种动人的生命力,因为石垒水池池底铺满了黑色的细沙,泉眼处的水与周边细沙一起舞动,就像一朵硕大的黑色花朵,盛开在倒影着蓝天绿树的泉池中。碑文上介绍说,这是大神因陀罗(Indra)用神剑插入地中才引出的不老不死泉水,得以洗涤百病。
每次看到关于“朝圣”、“信仰”之类的字眼,我都会想到五月天《倔强》里的一句歌词:“我的手越肮脏,眼神越是发光”,因为我最初对信仰的认识来自于一张照片,主角是可可西里排着队叩首朝圣的人群。巴厘岛的圣泉寺是受洗圣地,我们去的那天是个普通的日子,很多当地居民排着队在圣泉下受洗,接受冰凉的泉水冲洗头部和上半身,祛除疾病,得到神的庇护。
东南亚人普遍的大圆眼和衣着打扮、搭配他们长期暴晒下黝黑的肤色,有时看去会让我感到害怕,但那一刻,我却只感受到了平静的善意。亲眼目睹这种场景,总会觉得被触动,人们将意念中一部分希望寄托在一个神圣的东西或魂灵上,就能获取善意、获取力量、哪怕仅仅是获取一种假想中的喜剧结尾。很多时候的困境,靠着这种单纯又美好的希望,咬咬牙就撑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