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一条沉没海底的船!(1 / 1)

探索思考

沉没的船只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有人丧生,意味着许多秘密就此埋葬在海底,无人知晓。

阅读批注

第二天,我在昏沉的睡眠中醒来,这时,鹦鹉螺号又回到了海面。

我赶紧走上了平台,站在船头极目远眺,面朝大海,呼吸着新鲜空气。这时,海面上空****的,地平线上没有一片帆影,我们昨天到达的小岛也在一夜之间消失了。

“教授先生,您瞧这片大海,它是不是像人一样?昨天晚上,它像我们一样沉睡,过了平静的一夜,现在又醒过来了!”这时候,船长也走上平台,站在了我的身边。[1]

这个离开陆地太久的怪人,似乎忘记了“早安”“晚安”这样的问候,也忘了人类社会之间运转的逻辑。他自顾自地说道:“你看,大海有他真实存在的生命,有他的愤怒,也有他的温情时刻,他甚至拥有自己的呼吸系统——我发现这些在海面上和海底来回流动的海流,形成了海洋真正的呼吸现象。”[2]

与其说他是在跟我说话,还不如说他在自说自话,表达着自己对于大海深切的感情。紧接着,船长问我:“您知道大海有多深吗?”

“船长,我知道目前测到的一些数据。”大家都说“实践出真知”,面对这样一位常年在海洋中航行的航海家,我发现自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是那么不足,所以说到这里,我停住了话头。

尼莫船长满意地点了点头,然而他语调一转,说道:“既然您来到了我的船上,那我希望能给您提供更多、更准确的数据。太平洋这部分地区的平均深度,只有四千米。”

说完,尼莫船长转身走了回去,而我的头脑中却一直在琢磨尼莫船长的话。[3]

接下来几周的时间,尼莫船长的助手一如既往地认真记录着航行的路线,一一写在本子上。而船长却很少现身,这时,鹦鹉螺号向东南方向穿过了赤道。

面对广袤的海洋,没有人能视而不见。所以当鹦鹉螺号沉下水中的时候,我贪婪地欣赏着海水中出现的美丽景象,我们看到了海洋不断变幻出各种奇妙场景,无穷无尽。可是,看起来美好的东西,却总在你最欣赏它的时候,突然在你眼前展示它最可怕的一面。当我们欣赏着造物主在海洋中的杰作时,大洋中最可怕的秘密却逐渐展现在我们眼前——那是在12月11日,一整天,我都坐在客厅中的沙发上埋头看书,尼德则透过半开着的隔板看被照亮的海水。船停在一千米的深处,这里很少有生物活动。这时康赛尔走了过来。

“先生可以过来一下吗?”他用一种古怪的语调对我说。

他是一个性情沉稳的伙伴,听到他的声音我感觉到了不安,便问道:“怎么了,康赛尔?”

“您过来看看吧。”康赛尔继续以陌生的语调对我说。[4]

我的心里突然“咯噔”一下,预料到将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便起身走到舷窗前,脸贴着玻璃往外看。

在强烈的灯光照射下,一团黑乎乎的东西悬在海中,一动不动。我仔细观察它,想分辨出这是什么生物。一开始我以为是一条鲸鱼,但我渐渐看清楚了,脑袋里突然闪过一个可怕的念头。

“一条船!”

“是的,”身旁的尼德回答,“一条沉入海底的船!”

这正是一条失去控制后沉入海底的船,它沉底的时间不长,几个折断了的桅杆还挂在船头,让人惨不忍睹的是,几具尸体被绳索缠绕,躺在那里,多么惨烈的场面![5]

我们不知道它为什么会沉入水中,也不知道可怜的船员们经历了怎样的悲惨时刻。但我想起,海面上时常会发生海难,只是我们在陆地上的生活太安逸了,不能体会到那些在海面上冒险的人所能遇到的危险和困境。

这是一个令人伤心的时刻,大家望着沉船和船上的尸体,默默不语,鹦鹉螺号围着沉船绕了一圈,为他们默哀。[6]

这可怕的景象,只是鹦鹉螺号一路上碰到的一系列海难的开始,自从鹦鹉螺号航行到这片船只来往频繁的海域,我们就经常能看到海水中腐烂的沉船。[7]

不知不觉间,鹦鹉螺号已经航行了八千一百海里了。在一个岛屿附近航行的时候,我们捕捞了很多的牡蛎,就这样,每天的餐桌上开始多了牡蛎的身影,我们一边在餐桌旁愉快地交谈,一边撬开牡蛎的壳子,尽情享用美味的牡蛎肉。[8]

12月25日,鹦鹉螺号在南太平洋的群岛航行。这是特殊的一天——圣诞节,虽然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但我们依然一起快乐地度过了这个节日。

只是,尼莫船长又消失了,我想起来,我都快有一个多星期没有见到尼莫船长了。

直到27日早上,我才在客厅见到了他。

“久违了,尼莫船长,这段时间你去哪里了?”我看着他的脸,好奇地问。

可是尼莫船长并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这个怪人走到我们跟前,用一根手指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点,说了一句:“瓦尼科罗。”

我的心突然惊了一下,“瓦尼科罗”是个具有魔力的名字。[9]经常航海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些小岛的名字,之所以说它有魔力,是因为很多船在这里失事,而且现在还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是什么原因,它令所有的航海者都闻风丧胆。

“我们要去瓦尼科罗岛吗?”我瞪大了眼睛,惊恐地问道。

谁知船长并没有在意我的质问,只是淡淡地回答:“我们已经到这个海域了。”

这时,科学家的好奇心也出现了,我问道:“我可以去看看这个让很多船只失事的地方吗?”

“当然可以!”

我登上平台,尼莫船长跟在我的身后。瓦尼科罗群岛就在我们眼前了。在岛上,我看到几个土著人站在树荫下,他们对于我们的靠近极为吃惊,像是见到了一条巨大的鲸鱼,露出了害怕的眼神。

我们观察着岛上土著人的动静,这时,尼莫船长转过头来问我:“瓦尼科罗群岛就是航海家拉佩鲁兹的船队失事的地方,您知道这个海难故事吗?”

“当然。”我回答他,“这是一件妇孺皆知的故事。”

“那就请您讲一下这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吧。”船长略带讽刺地说。

时间拉回到1785年,拉佩鲁兹受国王路易十六的派遣,率领船队进行环球航行。他们驾驶着罗盘号和浑天仪号两艘巡航舰出航,可是离去后却杳无音信。[10]

后来,法国政府派出舰队寻找拉佩鲁兹船队的踪影。一位对太平洋非常熟悉的航海家——迪隆船长发现了拉佩鲁兹船队遇难的证据,1827年7月7日,迪隆船长和他的船队来到了瓦尼科罗群岛万奴小港——这里正是鹦鹉螺号停泊的地方。他们在万奴小港搜集到了拉佩鲁兹船队的装备:铁具、石炮、炮弹、天文仪器的残骸和船上环形顶饰的碎片。

没有任何疑问了,这里就是拉佩鲁兹船队遇难的海域。

后来,另一位海军军官杜蒙·杜维尔循着迪隆船长的航线来到了瓦尼科罗群岛,当地的土著人拒绝带他们前往拉佩鲁兹船队遇难的地点,土著人好像非常害怕杜蒙·杜维尔是拉佩鲁兹的同伴,认为他们是前来报仇的。

因此,杜蒙·杜维尔怀疑这些土著人曾经虐待过遇难的船员。不过,杜蒙·杜维尔最终找到了拉佩鲁兹船队遇难的具体地点,他还从土著人口中得知,在拉佩鲁兹的两艘船都触礁沉没后,拉佩鲁兹和他的同伴又建造了一只小船,不过,他们后来还是失踪了。这一次是在哪里失踪的,就没有人知道了。[11]

这就是我给尼莫船长讲的故事的大概内容。

“这么说来,那些遇难者在瓦尼科罗岛上建造的第三艘船是在哪里失踪的,仍然没人知道?”尼莫船长问。

“是的,没有人知道。”

尼莫船长没有说话,他引我走向了客厅。[12]这时,鹦鹉螺号下潜到水中,我匆匆跑到潜艇的玻璃前,一个长满海藻的庞然大物出现在我的面前——那是沉没的战舰残骸!我不禁张大了嘴巴。

正当我望着眼前的残骸感到悲伤时,尼莫船长严肃地说道:“当时拉佩鲁兹的罗盘号和浑天仪号触礁沉没,这里的土著人热情地收留了他们,船员们在瓦尼科罗群岛安顿下来,用两艘大船的残骸建造了一艘小船。没想到他们在另一个地方又一次沉没了。”[13]

“对那些人来说,这是一座安静的珊瑚墓。”船长眼睛看着前方,轻声说道,“上天保佑,愿我的同伴和我,我们永远不会有别的坟墓!”[14]

尼莫船长没有让我们上岸,鹦鹉螺号以高速驶离了这片海域。四天之后,到了1868年1月1日,这是特殊的时刻,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到来。虽然海洋隔绝了我们与大陆的联系,但时间和节气却从不因此而间断。

“先生,”在鹦鹉螺号的平台上,康赛尔煞有介事地握了下我的手——在他那里,这是最热情和真诚的祝福——他微笑着对我说,“先生,祝您新年好!”

“康赛尔,我接受你的祝愿,谢谢你,也祝你新年好。”我的情绪开始被节日气氛所感染,闲聊道:“我得问问你,在这新的一年里,你觉得我们会结束现在的囚禁生活吗?”

“我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康赛尔回答,“在海底,我们看到了很多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两个月以来,我一直没觉得厌烦,其实,我想在海底看到更多的东西。”[15]

康赛尔的回答让我惊讶,我以为他已厌倦了这样的漂泊生活。“那尼德是怎么想的呢?”我继续问。

“尼德想的跟我正好相反。”康赛尔回答,“他是个讲求实际的人,天天吃鱼已经不能满足他了,他想吃陆地上的肉,大口吃肉,大口喝酒。”

说起来,这也不怪尼德挑剔,确实,我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吃到陆地上的食物了,海中的食物再好吃,也有厌烦的那一天。[16]

新年的第二天,我计算了一下,鹦鹉螺号已经在海上行驶了一万一千三百四十海里,此时,鹦鹉螺号正航行在澳大利亚东海岸珊瑚群大肆生长的危险海域,我们的船沿着海岸行驶,浪花飞溅,声如雷鸣。

此时,尼莫船长告诉我,他计划穿过托雷斯海峡去印度洋。这个想法又一次让大家感到了吃惊,我们都知道,托雷斯海峡是一条很危险的海峡,海峡两侧的新荷兰岛和巴布亚岛距离不远,海峡里暗礁耸立,海峡中有无数的小岛和岩石,稍微不注意就会触礁沉船,世界上最大胆的航海家都对那里避而远之。而且,居住在那里的土著人常常出没在海岸上。[17]

趁着这个机会,我和康赛尔、尼德一起来到空无一人的平台上,一张详尽标记的海峡地图展开在我们面前,我一边仔细地看着这张地图,一边抬起头来,看着鹦鹉螺号在海面上谨慎地航行。

甲板上,尼莫船长的表情十分自信,他指挥着驾驶潜艇的水手,犹如一位战场上的将军。而鹦鹉螺号的螺旋桨像条鲸鱼尾巴,拍打着海水,发出令人紧张的声音。[18]

“看那扎根在海底的珊瑚礁,一个又一个像张开嘴寻找食物的鲨鱼,这可是真正危险的地方呀!”尼德对我说。

“没错,情况确实很糟糕。”

“这个船长可真是个怪人,”尼德又说,“我想他得对航线非常熟悉才行,不然很容易撞上暗礁!到那时候,我们会跟随鹦鹉螺号一块儿粉身碎骨!”

尼德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我们的情况确实非常危险,虽然我相信尼莫船长的航海能力,但我还是觉得他的选择是非常冒失的。

果然到了下午三点,海水高涨,海面上的风浪越来越大。当鹦鹉螺号接近一片岛屿时,突然,“咣”的一声闷响,船里的人都倒在了地上,我也狠狠地摔了一跤,趴在地上,动弹不得了。

后来我们才知道,鹦鹉螺号触到一个暗礁,搁浅在了这个危险的海峡。[19]

“鹦鹉螺号受损严重吗?”我问尼莫船长。

“不严重,一点儿小问题而已。”

“可是这小事故,或许会迫使您重新做回陆地居民呢。”我悻悻地说。

尼莫船长看着我,眼神里显示出一种奇怪的神情。他做了一个手势,表示他能处理好面前的这一切。[20]

“现在是海水涨满潮的时候,鹦鹉螺号搁浅了,即使您修好了船,要让它漂浮起来,还要等到下次涨潮的时候。”我说。

“您说得对,教授先生。”船长回答,“不久就会迎来下次涨潮,届时,我们期盼着这个乐于助人的地球助我一臂之力,让海水涨得老高,这样,我们就能脱险了。”

说完,尼莫船长又回到鹦鹉螺号的驾驶室中。至于鹦鹉螺号,它被珊瑚虫分泌出来的黏液牢牢地固定在礁石上,一动不动。现在,我们要等五天之后的涨潮才能离开了。

尼莫船长走了之后,康赛尔和尼德找到了我。

“照我看来,这艘船算是变成铁块了,它报废了,只能按斤卖了。”尼德幸灾乐祸地说,“不过,那边是一个岛。岛上有树,树下有陆地动物,那么就有肉吃。我可是吃够海鲜了,想吃点儿陆地上动物的肉。”[21]

听完尼德的话,我转眼看了看康赛尔,康赛尔说:“我同意尼德的主意,先生您能恳请尼莫船长让我们去岛上走一圈吗?我都忘了在陆地上行走的感觉了。先生可以请船长用小艇把我们载到陆地上去。”

“他可能会拒绝我们的请求。”我轻声说,“不过可以试一下。”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尼莫船长竟然答应了我的请求,甚至连让我们回到船上的要求都没有提,难道他不怕我们借此机会逃跑吗?[22]

第二天早上,他指示水手为我们准备好了小艇,从鹦鹉螺号的平台投到了海里。

对于陆地之行,我们早有准备,虽然已经在海上漂泊太久,但我们仍然没有忘记在大陆生存所需要的必要装备——我们备好了枪和斧头,为将要到来的捕猎时刻和可能会发生的危险做准备。海面上风平浪静,微风从小岛上吹拂过来,康赛尔和我用力地划着船桨,而尼德掌着舵,小艇在岩石间穿行,行至狭窄的通道处,因为小艇体积轻盈,我们顺利地滑行了过去。

尼德难以抑制自己兴奋的心情,活像一个成功越狱的逃犯。[23]我知道,他一直想从鹦鹉螺号上逃走,但即使尼莫船长不强求我们回到船上,我也不会让尼德逃走,在新荷兰岛和巴布亚岛上逃跑是很危险的。

此时的尼德沉浸在了对肉的想象中,他嘴里不停地叫嚷:“岛上有肉啊!我们很快要吃到肉了,终于不是吃海鲜了!多么美味的肉啊!我们抓一只野猪,把它的肉放在火上烤一烤,简直不能再好吃了!”

“真是馋鬼一个。”康赛尔笑着说,“说得我都流口水了。”

“不过,我们也需要先搞明白,这个岛上有没有能吃掉猎人的野兽。”我给他们泼了盆冷水。[24]

谁知,尼德并不在乎,他兴奋地说:“如果这个岛上只有老虎,那我也要把老虎吃掉!总之,不管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只要让我看见,我都给它剥了皮吃掉。”

“尼德老兄看起来才像一只野兽!”康赛尔说。

八点半的时候,我们乘坐着鹦鹉螺号的小艇安然无恙地绕过了珊瑚礁,轻轻地停靠在了一片沙滩上。

阅读赏析

海底森林狩猎后,大家又恢复了日复一日的海上生活。只是,平静被接连出现的遇难船只打破了。相较于阿洛纳克斯教授、仆人康赛尔的震惊与恐惧,尼莫船长的表现则有些不同。他没有对前面遇到的海难发表意见,却带领大家去了瓦尼科罗群岛探险。作者以教授和船长的对话揭秘了那里发生的一次不为世人所知的海难。尼莫船长对大海有着热爱、依恋、抗争的复杂情绪,对生命则持有令人捉摸不透的悲悯情怀。

众人离开瓦尼科罗群岛后,尼莫船长计划穿过托雷斯海峡去往印度洋,不料经验丰富的尼莫船长也在此处中了暗礁的“埋伏”,鹦鹉螺号不得不停下来修整一番。教授、康赛尔和尼德终于有机会踏上了陆地。尼德能吃到他心心念念的烤肉吗?

阅读延伸

1.请你总结一下海难发生的原因。

2.文中多处使用了悬念和伏笔,请你分析总结一下这两种技巧的不同之处。

[1] 借景抒情 上一段的景物描写既交代了叙事时间,也是为下一段尼莫船长的抒情做铺垫,这就是借景抒情。作品中的描写景物,多数是为了抒发感情,以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

[2] 借景抒情、拟人 尼莫船长将大海视为有生命的人类,这段话抒发了他对大海深沉的热爱。但是,请你注意尼莫船长提到了“愤怒”一词,它暗示了本章的故事基调不像之前那样充满了温情和美好。

[3] 叙述 尼莫船长的行为的确让人迷惑,他为什么突然和教授讨论海水深度呢?尼莫船长深藏着太多秘密,但在热爱科研这一点上,他和教授别无二致。

[4] 对话、悬念 连教授掉进海里康赛尔都没有变过脸色,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他感到不安?这是典型的悬念写法。悬念,本质来说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而设置的写作技巧,它包含“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面有“设悬”,后面必有“释悬”。

[5] 场面描写 悬念揭晓,让康赛尔和教授感到无比难过的是,他们在孤寂的大海中见到了其他航行者的尸体。此处的场面描写充满了惨烈和悲伤。

[6] 场面描写 庞大的鹦鹉螺号绕着沉船行驶一周,向死者默哀,这个场面描写壮观又令人悲痛。只是,为什么鹦鹉螺号频繁遇到沉船的原因作者还没有道出。以上几段关于沉船的描述是为后续的探险做叙事铺垫。

[7] 叙述、铺垫 船只航行频繁的海域,发生海难的概率自然会高一些,但这一定不是根本原因。这段叙述依然是为下文的海上探险做叙事铺垫。

[8] 景物描写 这里的景物描写针对具体的“物”——牡蛎来展开,烘托了即将到来的圣诞节的喜悦气氛。

[9]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悬念 “瓦尼科罗”到底是个什么地方?尼莫船长对它讳莫如深,教授对它十分忌惮。

[10] 直述改转述 叙事从第一人称转换为第三人称,便于讲述航海家拉佩鲁兹失踪的故事。

[11] 一波三折 叙事节奏一波三折。罗盘号和浑天仪号的残骸还留在这里,但是航海家拉佩鲁兹和同伴却又一次失踪在海上。

[12] 对话、动作描写 结合尼莫船长和教授的对话,以及尼莫船长的动作来看,他似乎知道更多关于拉佩鲁兹的信息。

[13] 语言描写 果不其然,尼莫船长透露了拉佩鲁兹和船员经历船只沉没后在瓦尼科罗群岛安顿下来的内情。只可惜,拉佩鲁兹最终还是消失在海里。

[14] 抒情 看似冷漠的尼莫船长对拉佩鲁兹及其同伴充满了同情和怜悯,推己及人,他不禁祈祷他和他的同伴能够幸运地活下去。

[15] 伏笔 伏笔,主要指作者对将要出现的人物和时间做预先的提示和暗示。看似闲笔,实则不是。伏笔用得好,会达到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的效果。

[16] 对话、叙述 此处对话和叙事看似是不经意之间的闲聊,实则是一处伏笔。

[17] 铺垫 既然提到了托雷斯海峡的危险性,而尼莫船长又计划带领大家穿越该海峡,那么该段叙事就必然是一处铺垫。

[18] 铺垫 这还是一处铺垫。从情节发展的角度来说,铺垫有两种,一种是正面铺垫,另一种是反面铺垫。正面铺垫是指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一致。反之,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相反,就是反面铺垫。我们可以继续往下阅读,确认一下这个铺垫是正铺,还是反铺。

[19] 叙述 鹦鹉螺号还是触礁了。看来,上一段画线处的铺垫是一个反向铺垫。

[20] 对话、神态描写 经验丰富的尼莫船长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通过两人的对话和对尼莫船长的神态描写,不难看出尼莫船长非常高傲,不肯轻易认输。

[21] 前后照应 与前文中教授和仆人康赛尔聊起尼德想吃肉的情节对照起来。

[22] 悬念 难道尼莫船长真的不怕教授等人借机会逃跑吗?

[23] 比喻句 他们三人的确是鹦鹉螺号的“犯人”,只不过没有完全限制他们的自由。这个比喻句十分恰当。

[24] 悬念 设置悬念的具体方法有很多,某一时刻的人物神态描写或言行举止都可以成为悬念。此处的对话也是一处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