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林肯岛上的创造者(1 / 1)

探索思考

短暂的探索旅程险象环生,却也收获颇丰,现在居民们热情高涨,他们又会在林肯岛上创造出怎样的生活呢?

阅读批注

猴子们的突然袭击让几个人都感到措手不及,他们把乱七八糟的屋子整理干净,好在猴子们并没有给他们造成多大损失。

纳布重新点着了火炉,拿出了储物柜里的食物,为大家烧了一顿美味的晚餐。他们的新仆人于普也没有闲着,它看到屋子里的食物,学着从柜子里拿出一些,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睡觉前,史密斯和他的同伴们围坐在桌子周围,一起讨论接下来的计划。大家都认为,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慈悲河上建一座桥,把花岗岩宫和林肯岛的南部连接起来,桥建好后,氢气球就可以顺利地运回来了;[1]除此之外,还需要建一座畜栏,把捕捉来的岩羊以及其他动物圈养起来。

第二天是11月3日,这天一大早,大家开始着手建桥。大家全都参加了进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他们分别扛着锯子、斧头、锤子、凿子,走到了树林中。

首先是选择要砍伐的树木,砍掉树枝,用锯子锯成各种各样的木板。把这些木板汇集起来,做成一个坚固的横梁。在把横梁放到慈悲河上之前,他们还要在河**打上一些桥桩,因为慈悲河比较宽,所以需要这些桥桩来固定横梁。

按照史密斯的规划,他们要做一个活动的桥——桥在河右岸是固定的,而连接左岸的那一边却是活动的,可以吊起。[2]

创造的快乐总是让人们**澎湃,他们觉得自己就像是造物主,林肯岛就是由五个人的聪明智慧创造出来的。[3]在这样高涨的热情下,大家都干劲十足,连斯皮莱这样的“文弱书生”

也能在建造手艺上与水手彭克罗夫一试高低了。

史密斯、斯皮莱、彭克罗夫、哈伯和纳布用了整整三个星期的时间,才建造好这座大桥。这是一座可以把其中一端吊到半空的木桥,用的时候可以把桥放到慈悲河上,在桥上通过;不用的时候可以把桥吊起来,猛兽就不能过来了。在这段时间里,于普也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与大家慢慢地熟悉起来。

秋天里,麦地也传来了好消息,在彭克罗夫的细心呵护下,他们在地里种下的那一颗麦粒长势喜人。一颗麦粒结出了十个麦穗,每个麦穗上又都有八十颗麦粒。半年的工夫,一颗麦粒变成了八百颗麦粒,这让彭克罗夫感受到了收获的快乐。

他从这八百颗麦粒里数出五十颗,小心地珍藏起来,剩下的全部播种到麦田里去了。[4]翻土,重新平整土地……种下麦粒之后,他们又在麦田周围安装了又高又尖的棚栏,这样,野兽就进不到麦田里去了;至于那些飞鸟,彭克罗夫造出了几个稻草人,竖在田里,这样就可以把这些飞鸟都吓走了。其他的事,都交给大自然去处理了。

没过多久就到夏天了,南方的12月,酷热难耐,在田地里干一会儿活儿就会汗流浃背。可是,即使天气炎热,大家也不敢休息,当务之急是建造一座家禽饲养场。[5]他们把家禽饲养场的场址选在了格兰特湖的东南方,占地一百六十七平方米。彭克罗夫在饲养场的四周插上了木头栅栏,用树枝搭好了窝棚,几个不同大小的窝棚,可以饲养不同的家禽。

住进家禽饲养场的第一批客人是那群鹌鹑,[6]很快,它们就孵出了很多小鹌鹑,过了几天,哈伯又捉回了一对鹑鸡,它们圆形的尾巴上长着长长的羽毛,非常漂亮。接下来,那些原本就生活在饲养场旁边的鹈鹕、翠鸟、黑水鸡等,都住进了这里。开始的时候,这些鸟雀还叽叽喳喳地吵个不停,但最后它们都成了好朋友。[7]

家禽饲养场初具规模后,史密斯在饲养场的一角搭建了一个鸽子棚,里面养了十二只常飞到高地岩石上来的鸽子。这些原本生活在自然中的野鸽子很快就适应了被圈养的生活,它们每天早出晚归,很快习惯了在太阳落山时飞回自己的新家。[8]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要考虑怎么把氢气球运回花岗岩宫了,他们制造了一辆笨重的推车,仅仅把推车推上大桥就让五个人筋疲力尽了。

“难道岛上就没有可以用来取代马、驴、牛的动物吗?”彭克罗夫擦着额头的汗嘟囔道,“有动物帮我们拉车会轻松许多。”

可能造物主特别宠爱彭克罗夫,几天之后,当他正在麦地里干活儿时,突然听到了纳布的喊叫声,正在花岗岩宫里干活儿的其他人都跑了出来,他们看见了两头高大矫健的动物跑到了木桥上。

“是两头野驴!”哈伯大声喊道。

“没错,我们的车有发动机了!”彭克罗夫也跟着手舞足蹈起来。[9]

很快,这两头野驴就被他们驯化了,把它们套到车上,将那个掉落的氢气球拉了回来。

有了氢气球上的灰白布料,他们就可以缝制衣服了。氢气球上的大块布料可以制成几十件衬衣和袜套,他们还缝制了床单,把床单铺在床铺上,睡上去真的有睡在**的感觉。

接下来的日子里,时间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慢慢流逝。这期间,于普也成了大家最忠实的伙伴,它已经越来越像一个仆人了。纳布给它穿上了白色上衣和帆布短裤,脖颈儿上套上一条围裙,围裙上面的口袋让于普欣喜若狂。[10]

就在3月的某一天,彭克罗夫找到史密斯,说道:“我们应该制作一种可以代替绳梯的装置,这样进出花岗岩宫就方便多了。”

“您说的是那种升降梯?”史密斯问道。

“我们就叫它升降梯吧。”彭克罗夫说,“名称不重要,关键是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回到屋子里。”

“那太容易了。”史密斯笑着说道,“我们可以造一个水压机,用水的力量把我们送回花岗岩宫。”

尽管彭克罗夫不明白史密斯的想法,但他还是按照史密斯的要求做了起来。[11]

他们把湖泊的出水口扩大,增加了水的流量,形成了一股湍急的瀑布。史密斯在瀑布下放置了一个带有螺旋桨的装置,装置与一个吊篮相连。这样,靠着水流冲击螺旋桨的力量,坐在吊篮中的人和物就可以被送到花岗岩宫门口了。[12]

3月17日这天,水力升降机第一次投入使用,效果很好,大家都很满意。有了这个发明,从那以后,所有的重物,比如木材、煤炭、食物,都可以通过升降机上上下下。托普尤其高兴,毕竟爬绳梯对它来说并不轻松。

也是在这段时间里,史密斯尝试着制造玻璃,在多次反复试验之后,史密斯总算成功了。经过复杂的工序,他们生产出了五十块玻璃,他们给窗户安上了玻璃,还制造了一些杯子、瓶子之类的生活用品。

阅读赏析

凡尔纳对于创造新生活的想象在这一章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展现:为了将氢气球运回花岗岩宫,居民们竟建造了一座进可攻退可守的吊桥,这太棒了;还有野驴拉的车,大大节省了人力;庞大的氢气球为他们提供了充足的布料,从此他们有了结实的衣服、袜套和床单;家禽饲养场也在短时间内迅速落成并初具规模,鹌鹑、鹑鸡、鹈鹕、翠鸟、黑水鸡、野鸽子……应有尽有;在此期间大猩猩于普经过驯化更通人性了;此外,他们居然创造出了“水力升降机”,还有“玻璃”……科学的力量渗透进居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于作者所言,“创造的快乐总是让人们**澎湃,他们觉得自己就像是造物主,林肯岛就是由五个人的聪明智慧创造出来的”,实不为过。这也是当时南北战争的背景下,美国北方人不怕苦不畏难的实干精神的有力体现。

阅读延伸

1.试着想象一下,居民们为了驯化大猩猩于普,还会做怎样的尝试呢?

2.说一说居民们是如何将氢气球从小岛南部的港口运回花岗岩宫的?

注释

[1] 呼应 氢气球对居民们来说是一笔“飞来横财”,所以这也被他们列为“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前文交代了氢气球被暂时藏在他们命名为“气球港”的南部小港口,在这里也得到了呼应。

[2] 白描 作者用至简的笔墨,三言两语便描绘出建一座活动的桥这样繁杂的过程,只有作者对建桥过程经过研究后十分熟悉,才能有如此举重若轻的笔触,可见对一个简单事实的呈现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作家对事物细致的观察研究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3] 全知视角 这里作者使用了全知视角,即凌驾于故事之上,对人物思想进行解析。要注意的是,全知视角适度使用,可以起到提示警醒或总结升华的作用,但若过于频繁使用,则会让读者和人物之间产生距离感,降低人物可信度。

[4] 呼应、叙述 从发现麦种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半年时间,现在终于丰收了,他们的“面包梦”不再是梦。而这离不开彭克罗夫的“细心呵护”,一个爱打趣人还会暴怒的壮汉,一旦重视起一样东西,是非常认真可靠而有远见的,人物形象的反差描写让人倍感亲切和喜爱。

[5] 叙述 大自然虽然馈赠了丰富的资源,但是要获得富足的生活,仍然要靠辛勤的劳动来换取,居民们为了新生活不怕吃苦敢想敢做的作风深深感染着读者。

[6] 前后呼应 家禽饲养场的第一批客人正是在探险旅途中哈伯的好主意,如今在这里也得到了实现。

[7] 比拟、想象 鸟雀从“吵个不停”到成为“好朋友”的过程,完全出于作者妙趣横生的主观想象,拟人化的笔触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生动地渲染出了热闹和谐的气氛。

[8] 呼应、对比 相比于初落荒岛时哈伯和彭克罗夫费尽心机地在石缝中寻找野鸽子蛋来供大家果腹活命,如今野鸽子已经被驯养得能够“早出晚归”,这说明居民们不再受制于温饱问题,开始了对生活更多富有远见的探索。

[9] 幽默、再造想象 彭克罗夫的脑海中产生了关于这两头野驴的新形象——发动机,这个过程就叫再造想象,彭克罗夫的幽默是骨子里的,想象也是随时迸发的,可以说是居民们辛苦生活的调味剂。

[10] 细节描写 纳布像对待一个真正的仆人一样给大猩猩于普穿衣服,以及于普为“围裙上的口袋欣喜若狂”的举动,这些细节说明于普正在一步步被驯化,变得更通人性。

[11] 对话 不得不说,彭克罗夫和史密斯,一个点子多、敢想,一个本事大、敢做,两个人将创造新生活的**和智慧完美融合,配合越来越默契。

[12] 叙述 凡尔纳将科学知识巧妙融于故事情节,以浅显易懂的流畅笔触带领读者领略科学的奥妙,甚至让人燃起对科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