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思考
千辛万苦,终于寻回史密斯,不料乐极生悲,暴风雨摧毁了他们容身的“壁炉”,更糟糕的是,他们失去了最珍贵的火种,那可是他们用唯一一根火柴点燃的火种!看来接下来,他们要为“火”抓破脑袋了……
阅读批注
回去的路走得轻松许多,大家轮流抬着史密斯,在沙地上飞快地走着,好像急切地想要史密斯看看他们发现的住处一样。
可当大家回到“壁炉”时,却被眼前的景象吓坏了——
前一天的暴风雨已经把这里弄得面目全非,海水涌上来了一层厚厚的海藻和海草,它们覆盖在“壁炉”前,壁炉中所有的东西都被狂风和雨水冲刷得一干二净。一种不祥的预感掠过彭克罗夫的脑袋,他冲进洞穴,发现他们最珍贵的东西——火种没了。还未燃尽的木柴泡在水中,好像在宣告着他们刚刚升起的希望又一次化为灰烬。[1]
不用再说更多了,每个人都明白现在的处境。为了安慰大家,记者斯皮莱说道:“说真的,我觉得这是小事一桩,大家也不用太伤心。”
“可我们没有火了,现在连火种都没有了。”彭克罗夫痛苦地喊道。
“放心吧,只要有聪明的史密斯在,就没什么可怕的,他会有办法生火的。”斯皮莱继续说道。
“可是,用什么生火呢?”
大家都沉默了。此时,史密斯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安静地躺在担架上,好像在闭着眼睛沉思一样,彭克罗夫为他盖上了一件衣服。他们都相信史密斯可以解决任何问题,在人们眼中他是智慧的化身。[2]等待史密斯醒来的时候,哈伯和纳布出去捡了很多石蛏回来当作晚餐。
到夜幕降临时,天空刮起了东北风,风向一转,空气也变得寒冷起来。没有火堆取暖,彭克罗夫心急如焚。他找来一些干燥的青苔,用两块卵石相互击打,虽然有了零星的火星,但青苔并不容易被点燃。彭克罗夫又使用了钻木取火的方法,将两块干木头相互摩擦,干了一个小时,木头倒是热了,可是却没有火星出现。彭克罗夫大汗淋漓,气得把木头扔到了一边。[3]
“野人钻木取火的方法根本不好用。”他生气地说,“再这样磨下去,我的两条胳膊都要起火了!”[4]
其实,人类的祖先确实是使用这种方法取火的,但并不是所有木头都能钻出火星。看来,彭克罗夫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哈伯拿起彭克罗夫扔掉的两块木头,更加用力地摩擦起来。彭克罗夫看着这个小伙子卖力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起来,带着嘲讽的语调说道:“孩子,使劲摩擦吧!”
“我是在摩擦。”哈伯回答,“但我并不是想取火,是想让身子暖和些。”
没有办法获得火种,大家只能盼着史密斯早点儿醒来。第二天是3月28日,早上八点时,史密斯睁开了眼睛。他看到大家都围着他坐在一起,用微弱的声音问道:“咱们是在小岛上还是在大陆上?”[5]
大家看着他,很意外他会首先关心这个问题,斯皮莱认真地回答他:“我们至今一无所知,史密斯先生。”
“好吧,我现在全身一点儿力气都没有。”史密斯继续问道,“你们弄到了火种,对吧?”
听到这个问题,大家都默默地低下了头,不说话了。片刻之后,还是彭克罗夫打开了话匣:“之前我们点着了火,但是现在,什么都没有了!”然后,彭克罗夫将怎么找到一根火柴,生了火,留了火种,昨天晚上“壁炉”又是怎么被暴风雨侵袭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史密斯。
“没关系,大自然中没有火种,我们就自己制造火柴生火。”史密斯听完后说道。
“自己造火柴?化学火柴?”
“没错,化学火柴。”
“这并不比钻木取火容易。”彭克罗夫半信半疑地说道。虽然抱有怀疑,但他还是选择相信史密斯的智慧。[6]
天气变得晴朗起来,海面上升起了一轮火红的太阳,照射在悬崖的岩石上,散发出了金色的光芒。[7]史密斯向四周看了一下,扶着同伴的胳膊,坐在了一块石头上。哈伯把一些石蛏和海藻递了过来,说道:“我们只有这些东西可以吃了,史密斯先生。”
接过食物,史密斯虚弱地说道:“谢谢你,孩子。这就够了……至少够今天早上吃的了。”史密斯把石蛏捧在手里,用手指一点儿一点儿地往嘴里送,虽然食物并不精美,但史密斯吃得津津有味,一边吃,他还把用贝壳装来的溪水送到嘴里。
周围一片安静,大家一言不发地看着他。史密斯填饱了肚子,稍微有了点儿力气,声音也大了些:“所以,朋友们,你们现在还不知道我们是在荒岛还是大陆上,是吗?”
“是。”哈伯答道。
“没关系,明天就会知道的。”
“不管是在荒岛还是大陆,您认为我们被风暴扔到了什么地方?”斯皮莱问。
“说实在的,我也不知道,但我猜测,应该是在太平洋的某块陆地上。”史密斯分析道,“离开里士满时,天空中刮的是东北风,如果风向一直没变,那估计我们已经飞到了太平洋的洋面上,落到了一个小岛上。所以,我们要做好长期打算。”
“长期打算?”
“没错,”史密斯说道,“在我们观察这是不是一个小岛之前,我们无事可做了。”
“怎么会没事可做?我们有事可做啊。”彭克罗夫说。
“什么事?”
“取火。”这是他一直惦记的一件事。
“当然,我们会取火的。”史密斯说,“彭克罗夫,你先别着急,我们会有火的,放心吧。”对于火的问题,史密斯再次表现出了他的自信。这之后,他们开始商量接下来的分工:史密斯和斯皮莱去考察一下这个地方到底是荒岛还是大陆;而纳布、彭克罗夫和哈伯则需要去树林中,捡一些干柴火,如果能抓到可以吃的动物,就尽量抓一些回来。[8]
就这样,在上午十点钟的时候,纳布、彭克罗夫和哈伯一起出发了,他们带上托普,满心期待地走入森林之中。三人登上了陡峭的河岸,来到河流拐弯的地方,彭克罗夫停下来,问纳布和哈伯:“咱们是先打猎还是先捡柴火?”
“先打猎吧。”哈伯指着在地上活蹦乱跳的托普说,“你们看,托普已经迫不及待要去寻找猎物了。”
“那我们就先去打猎吧。”
他们从一棵树上折下三根比较粗大的树枝,随着托普往前走。不过,他们走了很久都没有发现猎物,就上次抓住的松鸡也没有见到。“难道又要挨饿?”正在大家都开始不抱希望时,托普突然朝着灌木丛跑去,在灌木丛中,伴随着托普的叫声,出现了一阵怪异的声音。[9]
“托普发现了什么?”纳布一边问着,一边循着声音的方向向灌木丛跑去,彭克罗夫和哈伯也跟着冲了进去。
他们一跑进灌木丛,就看到托普正在跟一只野兽搏斗,这只小狗正咬着一只野兽的耳朵。这只野兽有四条腿,长得很像猪,深褐色的鬃毛看着非常硬,喜欢读书的哈伯认出了这种动物——水豚。
这时,纳布握紧手中的粗树枝,准备给水豚致命一击。可是转瞬之间,水豚挣脱了托普的利齿,转身向哈伯的方向跑去,他差点儿把哈伯撞一个跟头,然后消失在丛林中。
“该死的东西!”说着,彭克罗夫随着托普追着水豚跑去,跑了很久,费了很大的力气,他们才抓住这只水豚。
“太棒了!”彭克罗夫发出了属于胜利者的欢呼,“现在好了,只要有燃烧的火,我们就可以把它啃得只剩骨头了!”[10]
扛起水豚,彭克罗夫看了看太阳,估摸着已经是下午两点钟了,他们开始往回走。回去的过程并不是那么顺利,多亏有托普带路,他们才找到来时的林间小路,见多识广的彭克罗夫感慨着狗是人类的好帮手,帮助大家顺利地走回到“壁炉”附近。[11]
在离“壁炉”五十米远的地方,他们几乎同时停住了步伐。
“你们看,烟!”彭克罗夫招呼着纳布和哈伯。
果然,一缕轻烟从岩石丛中缓缓升起。站在噼噼啪啪直响的炉火前,他们都惊呆了。[12]
“勇士们,我们有火了!”看到三个人震惊的样子,斯皮莱满意地说,“没错,这是真正的火,现在,我们可以把你们的猎物架上炉子,美味的食物能让我们饱餐一顿了!”
“可是,怎么生的火呀?”彭克罗夫还是一脸茫然。
“太阳,”斯皮莱回答道,“我们利用太阳生的火,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礼物。”
史密斯告诉彭克罗夫,他和斯皮莱把手表上的玻璃片取了下来,两个玻璃片中间放点儿水,用一点儿黏土把它们粘到一起,做成一个放大镜。然后用它把阳光聚焦到干燥的青苔上,不一会儿,青苔就燃烧了起来。[13]
大家仔细地听着史密斯的讲述,对这位工程师也更加佩服了。
火已经有了,玻璃片也不需要了,它们被重新安到了史密斯和斯皮莱的手表上。有了火,就可以吃到熟食了,他们一边自制了一个用来烧烤的架子,一边把水豚洗净,放在通红的火堆上,像烤乳猪一样烤了起来。因为有火,“壁炉”里也暖和了起来。
饱餐一顿后,他们在温暖的火光中酣然入睡。
经过一夜酣睡,第二天,3月29日,大家都感觉精神饱满。他们从“壁炉”中走出来,准备进行一次“远征”——爬上最高的山顶看看,这到底是小岛还是大陆。[14]
大家吃昨天剩下的烤水豚,又装了一部分在身上,准备路上吃;同时,彭克罗夫把火种小心翼翼地安顿好。[15]这之后,他们出发了。
一路往前走,史密斯观察着路上的情况。他发现山下有一条深隙清晰可见,雨水已经把它冲刷成一条宽阔的峡谷。“我们处在火山地带。”史密斯告诉大家,这条裂缝很可能是因为流动的火山熔岩而形成的,其中还有些红色的岩石。
在通往山顶的林间小路上,他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羚羊、野鸡和一些叫不上来名字的鸟儿……在距离山顶三百多米的地方,一个深深的洞穴出现在大家眼前,那是火山喷发时流出岩浆的火山口。继续往上爬,每走一步,都可以看到熔岩上越来越多的不规则的条纹,头顶上的火山口就开得越大。等到他们爬到山顶,无数的星星闪现在头顶上。[16]
已经是傍晚了,朝着海边望去,一条深色的云带嵌在西边的天空之上。海岸线上,水和天已经连成了一片,根本没法分辨哪里是天空,哪里是海水。而在天边的一角,隐约出现了一点儿亮光,它随着乌云的移动而若隐若现,那是一钩细小的新月。在乌云移开的瞬间,史密斯看见月牙在海面上摇曳,那是月牙的倒影,史密斯猛地抓住哈伯的手,语气沉重地说:“我们是在小岛上!”[17]
转瞬间,月牙淹没在流动的乌云之后。
当天晚上,五个人选了个山腰上的平地,搭营露宿。
这是一个难眠的夜晚,当知道自己身处荒岛时,大家都变得心情沉重。所以第二天起床时,他们都感觉头脑昏沉。[18]草草吃过早饭,他们又踏上了考察火山的道路。
大家发现,这是一座已经熄灭了的火山,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死火山”。火山口距地面足足有三百多米,形状像一个倒漏斗形,上宽下窄。熔岩流顺着山坡流下去,形成了坚固的岩石。走在路上,他们还发现了很久以前留下的熔岩流动的痕迹。
早上八点,他们终于爬到了火山口的顶峰。
“大海!周围都是大海!”他们喊道。终于确定了这就是一个小岛的事实!
大家站在山顶一动不动,目之所及,看不到一块陆地,也看不到一艘小船,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这座岛仿佛成了大海的中心。[19]
“所以我们真的是在一座荒岛上。”斯皮莱失望地说,“不过,这个岛大概有多大?”
在茫茫的大海中,一座岛屿确实显得太过渺小。不过,史密斯还是仔细地观察了一下小岛四周,然后说道:“朋友们,我想这岛的周长应该有一百六十多千米。我想我是不会弄错的。”
“面积呢?会有多大?”
“这很难估算,岛的形状很不规则。”
为了对岛屿有个大体的印象,斯皮莱一边观察着海岸线,一边把岛屿的轮廓画了出来。在斯皮莱的笔记本上,这个小岛如同一只躺在太平洋上的怪兽。[20]
与此同时,他们也有一个意外发现——在火山和东海岸之间,有一个小小的湖泊卧在那里,湖边长满了绿树。
“岛上的湖泊,应该是个淡水湖吧?”彭克罗夫问。
“当然是淡水湖,”史密斯肯定地回答,“因为湖水是从山里流进去的。”
阅读赏析
史密斯的回归给伙伴们带来了极大安慰,而史密斯也通过自己的真才实学为大家解决了眼下最为棘手的问题——自制火种。在本章中,对于史密斯自制火种的过程,作者仅用三言两语进行了概括性描写,而不惜笔墨详细描述的是彭克罗夫的言谈举止,比如他事先对生火的不乐观态度,各种并未奏效的尝试以及见到火之后无以言表的震惊和激动,这样的详略安排可谓巧思满满,解决了彭克罗夫的疑虑,实际上也就是解决了读者的疑虑,史密斯博学睿智这一“人设”的可信度大大提升。
同时,落难者们在史密斯的带领下,对“是小岛还是大陆”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在这次关乎命运的“远征”之前,史密斯冷静地分析与预判,有条不紊地安排行动,让大家倍感安心,折服于他的领袖风范;“远征”途中更是展露了他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阅历;在“远征”的尾声,也就是爬上小岛最高的山峰之后,他们得到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答案——这是一座彻头彻尾的孤岛。即便如此,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史密斯会带领大家一路披荆斩棘,创造美好生活。
阅读延伸
1.史密斯的博学多识和领导力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2.史密斯为什么如此重视“小岛还是大陆”的问题?
注释
[1] 象征 象征,是借用某个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暗示某个事理,以表达情感或揭示深意。画线句借“未燃尽的木柴泡在水中”来象征他们心中的希望破灭,之前所有的努力化为灰烬,表达了落难者们的失望与痛心。
[2] 叙述、铺垫 简单的叙述交代了伙伴们对史密斯的信任和钦佩,也是为史密斯展现自身能力,领导伙伴们在荒岛自力更生做铺垫。
[3] 动作描写 从前文中我们就已经领略到彭克罗夫对“火”的重视程度,这并非他不信任史密斯,而是他半生经验所致。这段动作描写反映出彭克罗夫是个不折不扣的行动派。
[4] 夸张、幽默 对日常感受的夸张描写非常生动有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沉重的氛围。
[5] 语言描写、悬念 “小岛还是大陆”?这是劫后余生的史密斯最关心的问题,因为这关乎落难者们的命运。也许读者也已经预感到了:随着史密斯的归来,这一悬念将很快得到揭示。
[6] 对话 对于难倒一众伙伴的“火种”问题,史密斯表现得轻松又自信,看来他要大展身手了。彭克罗夫的疑虑又何尝不是读者的疑虑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7] 环境描写、衬托 在找到史密斯之前,作者对于环境的描写多是为了烘托或紧张或沉重或令人迷惘的氛围;现在,史密斯的回归一扫伙伴们多日以来的阴霾心情,此处的环境描写读来充满生机和活力,衬托出了久违的轻松氛围。
[8] 对话 如果说从前文的描写中,我们还不能具体地感受到史密斯对伙伴们来说究竟为何如此重要,那么这段对话则首次正式地反映出了史密斯出众的学识和杰出的领导能力。他认真诚恳地询问境况,利用知识冷静地分析情势,有条不紊地布置任务。他充沛的学识、冷静的头脑和自信的态度,无疑让伙伴们吃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9] 悬念、想象 凡尔纳擅设悬念,文中信手拈来的悬念设置比比皆是,再小的环节、再不突出的片段,在凡尔纳充满想象的笔下,都展现得栩栩如生。
[10] 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重在渲染氛围,作者在描写捕猎水豚的场面时,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如远近景切换、外貌特写、动作和语言描写、转折等,避免了平铺直叙的枯燥,展现出一场人、狗与野兽激烈角逐的场面,画面感十足。
[11] 叙述 我们都知道,狗是人类的好朋友,荒岛求生,大家“各显神通”,小狗托普也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捕猎、带路,称得上是个得力帮手。
[12] 神态描写、动静结合 虽然大家都很信赖史密斯的能力,但当货真价实的“火”摆在眼前时,他们仍然震惊不已。火“噼噼啪啪直响”和人被惊呆的神态,一动一静,直击读者的心。这不单纯是火,更是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13] 白描、呼应 斯皮莱出于职业习惯保留下来的手表派上了大用场,博学的史密斯利用手表镜片做了只放大镜,太阳光线透过放大镜,会聚成一个点状的小光斑,小光斑温度急剧升高,当它使物体达到燃点时,物体就会燃烧。作者用白描的手法交代了史密斯自制火种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14] 叙述 自3月20日大家乘氢气球逃离以来,一路饱经磨难,波折横生,惊险连连,如今有了火,有了食物,有了史密斯,他们终于睡上了第一个安稳觉,面对陌生未知的一切,也不再萎靡沉重、忧虑重重,而是“精神饱满”地去“远征”,说明他们此时对于现状是抱有乐观态度的。
[15] 呼应 从发现没有火柴,到找到唯一一根火柴,再到暴风雨扑灭火种,彭克罗夫的心情随之起伏最大,对待火种,胆大敢闯的水手彭克罗夫始终小心翼翼,如今史密斯利用放大镜原理自制了火源,火种从此不成问题,但彭克罗夫仍然没有丝毫掉以轻心,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严谨与可爱。
[16] 移步换景、想象 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带领读者领略了小岛的地貌风貌:因流动的火山熔岩而形成的山体裂缝,各种各样叫得上来名字和叫不上来名字的动物,火山喷发时流出岩浆的火山口……为我们展现了一幕幕充满神秘色彩和科学幻想的想象空间,头顶闪烁的群星更是为这个想象空间渲染了浪漫的气息。
[17] 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 在“小岛还是大陆”这一重要问题揭晓的时刻,作者首先用一段环境描写渲染了神秘的气氛,接着在乌云移开的瞬间,“月牙的倒影”这一细节被史密斯发现,他一向冷静睿智,但此时“猛地抓住”的动作和“语气沉重”的语言,传神地反映出史密斯此刻的复杂心情。
[18] 对比 前一天“安稳的酣睡”和如今“难眠的夜晚”“心情沉重”,早上醒来“精神饱满”和第二天感到“头脑昏沉”,巨大的落差令人唏嘘,真实地反映了“远征”前后大家的心态对比。
[19] 场面描写 如果说大家一直以来对于可能降落在陆地还怀有一丝侥幸心理,那么如今,这是一个孤独的小岛的事实就摆在眼前,使幻想彻底破灭,看来,落难者们不得不为接下来严峻的生存考验做“长期打算”了。
[20] 呼应、想象 在海难中,斯皮莱仅保留下了手表和笔记本,手表已在获取火种时派上了大用场,笔记本在这里也有了用武之地,斯皮莱用它画出了小岛轮廓。在作者的想象里,小岛像一只怪兽横卧太平洋,这一方面是因为它形状怪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物心理:对落难者们来说,这个小岛就像个怪兽一样,是未知的,充满挑战的,不是轻易就能驯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