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批太监制度反遭太监训斥?(1 / 1)

清朝末年,法国使臣罗杰斯觐见清朝皇帝时说:“贵国太监制度将健康男人变成残疾,很不人道。”

没等皇帝开口作答,贴身太监姚郧抢嘴道:“这是陛下恩赐,奴才心甘情愿,公使怎可诋毁我大清国律?”

这是个流传甚广的故事。它不但在中文互联网上随处可见,还见于各种严肃的文化媒体和学术著作,甚至还被当成了“高中生议论文的论点论据”。①

但这个故事是假的。

首先,晚清的法国驻华使节里,并无一位名叫“罗杰斯”者。郭廷以《近代中国史事日志》中附录有一份“各国使节表”,从法国部分的情况可以看到,其中不但没有“罗杰斯”,连与“罗杰斯”这个名字发音相近者也没有。②

其次,太监姚郧不存在。

外国使节觐见清朝皇帝,始于1873年各国公使觐见同治。参与觐见者包括俄国公使倭良嘎哩、美国公使镂斐迪、英国公使威妥玛、法国公使热福里、荷兰公使费果荪,由德国驻华使馆的璧斯玛充当翻译(德国公使李福斯回国,璧斯玛兼任德国代表)。

这当中,既无人名叫“罗杰斯”,也没有发生关于太监问题的谈话。据双方材料,觐见中,各国公使没有与皇帝发生直接的交流,俄国公使作为代表“读一演说辞”后,由站在他身后的翻译将演说辞译成中文。同治皇帝对公使们说的话,则通过跪在御座旁边的恭亲王代为传递,他先说给恭亲王听,再由恭亲王起身走到各国公使面前复述。③

同治皇帝对1873年的各国公使觐见并不满意,原因是洋人没有下跪,而是站在自己面前,只行了五鞠躬礼。不过,当年的市井舆论并不了解觐见的具体情形,流传的情节是各国公使被同治皇帝的天威给吓得屁滚尿流:

“皇上登宝座,使臣行六鞠躬礼,不跪。阶旁设黄案,使以次立读国书。居首者读至数句,即浑身发战,不能卒读。皇上问国王好,亦不能答。皇上又问,屡次求见,有何话说,亦不能答。其次者则奉书屡次坠地,而不能开声。经恭亲王当众嘲笑‘草鸡毛’,令人掖之下阶;不能动步,坐地汗喘。十二人摇头私语,不知所云。延之就宴,亦不能赴,仓皇散出。恭王云:‘说是大皇帝不可轻见,你们不信,今日如何?我中国叫此为草鸡毛!’举国以为笑谈。”④

1875年,同治皇帝去世。清廷再度以光绪皇帝年幼、慈禧垂帘不便为由,拒绝各国公使入宫觐见,直至光绪成年,觐见才再度恢复。可想而知,如果真有外国公使与清朝皇帝谈论太监问题,只能是在光绪时代——他之前的同治皇帝只接见过一次各国公使,谈话内容也有明确的记载;他之后的宣统皇帝,则只是个襁褓中的孩子。

光绪身边,并无贴身太监叫作“姚郧”。

第三,使用搜索引擎谷歌的“自定义时间搜索”功能可以知道,这则故事最早出现的时间,约是2007年。将搜索时间限定在2007年12月30日之前,只能得到一条搜索结果。

打开这条唯一的搜索结果,即可发现,这其实是一篇网友开脑洞写出来的游戏之作。在文章里,这位“子虚乌有”的太监,与那子虚乌有的“罗杰斯”对话时,使用了大量的现代词汇,比如“人道”“生存权”“公务员”“自由化”等,甚至出现了“天上人间”。⑤

至此,已可百分之百地肯定,这个流传甚广的“洋人批评太监制度却遭太监反驳”的故事,并非史实。

最后再说一个笔者所知道的晚清太监故事。下图是一位有幸留下了影像资料的老太监。照片引自1926年的《图画时报》(第316期第3页),题为“看守寿皇殿八十一岁之老太监”。

1926年,看守寿皇殿的老太监

寿皇殿是供奉清朝帝后遗像的所在。据《北洋画报》报道,该年12月12日夜:

“遗老江某带领多人,突然闯入(寿皇)殿内,将(帝后)遗像劫去,至今不知下落。……闻言看守寿皇殿之太监张叔诚(非天津之九爷),当时因无力抵抗,致负职责,且深愤江某此种强盗行为,触头自尽,获救未死。”⑥

参考资料

①佚名.令人深思的三个故事[J].政府法制,2014,(17);

佚名.人啊,人[J].杂文选刊(上半月),2013,(4);

佚名.出彩好作文:高中生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大全[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6:89.

以上均收录了这则故事。

②郭廷以.近代中国史事日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③朱杰勤.中外关系史译丛[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4:186-187.

④平步青.霞外攟屑·各国使臣觐见[A].孙文光.中国历代笔记选粹(上)[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2-103.

⑤佚名.网文《皇帝不急太监急:记一个伟大的爱国太监——姚郧》。

⑥妙观.清帝后遗像被劫记[J].北洋画报,192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