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知识界长期流传一种说法,称李鸿章1901年去世前夕,留有“绝命诗”一首,内容如下: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因该诗极为凝练地概括总结了李鸿章一生的事功与成败,故流传极广,已成为署名李鸿章的诗作中,最为著名的一首。许多历史爱好者甚至只知晓有这么一首“李鸿章的诗”——毕竟,在涉及李鸿章的当代通俗历史读物中,这首诗的引用率,远远超出了李鸿章其他的诗作,且多以肯定的语气称该诗是李鸿章的临终绝命诗。
比如,《流放紫禁城:庚子国变》一书说,“知道自己要死了,李鸿章留下了遗折……他还老泪纵横地吟成一诗:劳劳车马未离鞍……”①《李鸿章画传》一书说,“临终前,李鸿章口述遗诗一首,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劳劳车马未离鞍……”②《国运1909:清帝国的改革突围》则说,“李鸿章……积劳成疾,死在工作岗位上,留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的凄凉自挽”③……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相较之下,史学界对这首“李鸿章绝命诗”的真伪,始终多少存有一些疑虑。原因是由李鸿章的后人与好友编纂的李鸿章文集中,从未收录此诗。事实上,李鸿章去世时并不孤独,相反,“缠绵病榻,死前那些日子时刻都有亲人和部属陪侍左右,乃至他在弥留之际的具体情态细节、片言只语都有人做了详细记录”④,所以他给清廷留下了一封遗折,也给远在上海的友人盛宣怀写了一封诀别的遗书。如果李鸿章临终写有“秋风宝剑孤臣泪”一诗,不被亲友收录,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许多涉及李鸿章的学术著作,在提及此诗时,常以“据说”二字加以限定。如董丛林《刀锋下的外交:李鸿章在1870-1901》称,此诗“据说是他临死前吟成”⑤;苑书义《李鸿章传》称,“据说,李鸿章死前惓念危局,还老泪纵横地吟成一诗:劳劳车马未离鞍……”⑥
学术界之所以用“据说”,自然是因为没有确凿的材料可以证实该诗是李鸿章所写。该诗被当成李鸿章的作品而被广泛传播,大约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5年出版的《北洋军阀史话》,将该诗说成李鸿章在前往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时,遭日本刺客狙击后所写的“马关纪事诗”。⑦掌故学家高拜石同年出版的《南湖录忆(一)》,则称该诗是李鸿章“呕血死于燕都之贤良祠”时“老泪纵横”所吟⑧。
以上,是李鸿章“临终绝命诗疑案”的大致情况。笔者于《申报》中检索得到一条线索,似可为这一疑案略做新论。
1919年11月10日,《申报》“自由谈”栏目刊有一首题为《李鸿章》的诗作,内容是⑨:
威威车马据征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二百年来伤国乱,八千里内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寒。
海外干戈犹未息,英雄莫作等闲看。
这是迄今为止,笔者所能找到的关于所谓“李鸿章临终绝命诗”的最早版本,此时距离李鸿章去世,已过去了18年。据报纸的介绍,该诗来自一位叫作“仙籁氏”的投稿人,但他并非作者,笔者也未查到他的真实身份。栏目编辑在11月7日,对“仙籁氏”及其投稿的诗歌,有这样一段介绍:“仙籁氏囊存《古诗录》一卷,兴来翻阅,诗骨清隽可诵,惜未注明何代人作,兹特选其最妙者,投自由谈,以博阅者之一欢。” ⑩
意即,这位“仙籁氏”手中收藏有一卷名为《古诗录》的书籍,其中有不少好诗,可惜没有留下作者信息。
其实,《申报》所选《古诗录》诗作,有部分是可以查到原作者的。如《洗耳池》一首,即明代人赵璧的《洗耳芳池》;《九日游蜀山》一首,即清代人李天馥的《九日游蜀山》;《金山寺游客》一首,则与传言中乾隆所写的《游中岳嵩山》诗极为相近(也不知道是谁在抄袭谁)。
如此,也就可以知道:(1)“秋风宝剑孤臣泪”一诗,原题为《李鸿章》;(2)该诗并非李鸿章所写绝命诗,而是后人在李鸿章去世后,所写的追悼之作。(3)与流行的所谓“李鸿章绝命诗”相比,《申报》刊载的《李鸿章》一诗,遣词造句上有诸多不同,如劳劳车马—威威车马、伤国步—伤国乱、大将坛—大将寒、海外尘氛—海外干戈、诸君—英雄。其中“伤国乱”、“大将寒”两句,明显比流行的所谓“李鸿章绝命诗”更优。
由《申报》的介绍还可以知道,在“仙籁氏”的《古诗录》之前,《李鸿章》一诗必有更原始的出处,只是限于史料,今人已不得而知。
不过,也并非毫无线索可查。前文提到,李鸿章临终前夕,写过一封遗书,给远在上海的好友盛宣怀。内中附有这样一首诗:
四十年来百战身,几回此地息风尘。
经营庶富羞言我,纽握机权耻授人。
尽一分心酬圣主,收方寸效作贤臣。
诸君努力艰难日,莫误龙华会里因。
李在遗书中解释了自己为何要写这首诗:“鸿章又拈句谏海上官商寅友,并谢拳拳,乞弟代为一一致意。愿诸君努力共济时艰,鸿章虽死犹生。顿首,顿首。”?
一个“谏”字,显示李鸿章的目的,是想对包括盛宣怀在内的上海官场、商场的好朋友有所劝说。将“愿诸君努力共济时艰,鸿章虽死犹生”一句,与“尽一分心酬圣主,收方寸效作贤臣”放在一起阅读,可以清晰知道,李鸿章的劝说内容,是希望众友人不要因1900年的事情而放弃清廷,希望他们继续在艰难时局里,努力为清廷维系国运。
再来看“海外干戈犹未息,英雄莫作等闲看”(申报版)这两句,抑或“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流行版)这两句,它们恰与李鸿章这封遗书中“谏”的内容,构成了一种非常直接的呼应。说后者是前者的用典所在,当不算过度解读。
也就是说:(1)“秋风宝剑孤臣泪”并非李鸿章所作绝命诗,而是一首针对李鸿章之死的挽歌;(2)它的作者,很有可能是盛宣怀圈子里那些李鸿章的“海上官商寅友”,也就是可以读到李鸿章致盛宣怀临终遗书之人。
参考资料
①张建伟.流放紫禁城:庚子国变[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7:526-527.
②许昭堂.李鸿章画传[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8:205.
③雪珥.国运1909:清帝国的改革突围[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
④王垒.李鸿章“临终诗”辨伪[J].澳门理工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
⑤董丛林.刀锋下的外交:李鸿章在1870-1901[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289.
⑥苑书义.李鸿章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03.
⑦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7.
丁书所录诗作,文字略有差异:“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寰海尘氛纷未已,诸君莫作等闲看”。
⑧高拜石.南湖录忆(一)[M].台北:达昌出版社,1965:332-333.
⑨佚名.仙籁氏在古诗录又选诗章十余阕投自山谈再博阅者之一粲[N].申报,1919-11-10.
⑩佚名.仙籁氏选《古诗录》[N].申报,1919-11-7。
?李鸿章.李鸿章全集36卷·信函八[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