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世文献
《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
《春秋公羊传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春秋谷梁传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尔雅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徐元诰:《国语集解》(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黎翔凤:《管子校注》(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
杨丙安:《十一家注校理孙子》(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
孙诒让:《墨子闲诂》(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
郭庆藩、王孝鱼:《庄子集释》(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
王先谦:《荀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
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何建章:《战国策注释》,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
袁珂:《山海经全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
吴任臣:《山海经广注》(新编诸子集成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2020年。
阎振益、钟夏:《新书校注》(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
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何宁:《淮南子集释》(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
《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
吴树平主编:《史记全注全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
王利器:《盐铁论校注》(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
向宗鲁:《说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石光瑛:《新序校释》(新编诸子集成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
张涛:《列女传译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汉书》(点校本二十四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
李步嘉:《越绝书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杨伯峻:《列子集释》(新编诸子集成本),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
林屋译注:《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列仙传》,北京:中华书局,2021年。
程晋芳:《勉行堂诗文集》,合肥:黄山书社,2012年。
二、考古报告与出土文献
曹锦炎:《吴王寿梦之子剑铭文考释》,《文物》,2005年第2期。
曹锦炎:《“曾”“随”二国的证据——论新发现的随仲嬭加鼎》,《江汉考古》,2011年第4期。
曹锦炎:《吴王光铜带钩小考》,《东南文化》,2013年第2期。
陈伟主编:《秦简牍合集(一)》,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
方勤:《浅议回归的曾伯克父青铜器》,《文物》,2020年第9期。
甘肃省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等编:《肩水金关汉简(二)》,上海:中西书局,2012年。
郭长江、李晓杨、凡国栋、陈虎:《嬭加编钟的初步试读》,《江汉考古》,2019年第3期。
韩伟:《论甘肃礼县出土的秦金箔饰片》,《文物》,1995年第6期。
河北博物院、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神奇古蜀——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1期。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台西考古队:《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6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六韬〉释文及校注》,《文物》,2001年第5期。
湖北省博物馆编:《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随州市博物馆、曾都区考古队:《湖北随州市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考古》,2020年第7期。
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72年。
黄德宽:《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概述》,《文物》,2017年第9期。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昌市博物馆、南昌市新建区博物馆:《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墓》,《考古》,2016年第7期。
荆门市博物馆:《荆门郭店一号楚墓》,《文物》,1997年第7期。
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王家台十五号秦墓》,《文物》,1995年01期。
礼县博物馆、礼县秦西垂文化研究会:《秦西垂陵区》,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李零:《论燹公盨发现的意义》,《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6期。
李零:《北大秦牍〈泰原有死者〉简介》,《文物》,2012年第6期。
李零:《子弹库帛书》,北京:文物出版社,2017年。
李天虹、华楠、李志芳:《胡家草场汉简〈诘咎〉篇与睡虎地秦简〈日书·诘〉对读》,《文物》,2020年第8期。
李学勤:《放马滩简中的志怪故事》,《文物》,1990年第4期。
李学勤:《论燹公盨及其重要意义》,《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6期。
李学勤:《作册般鼋考释》,《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1期。
李志芳、蒋鲁敬:《湖北荆州市胡家草场西汉墓M12出土简牍概述》,《考古》,2020年第2期。
临朐县文化馆、潍坊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山东临朐发现齐、鄩、曾诸国铜器》,《文物》,1983年第12期。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战国策〉释文》,《文物》,1975年第4期。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战国纵横家书》,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春秋事语〉释文》,《文物》,1977年第1期。
内江市文管所、简阳县文化馆:《四川简阳县鬼头山东汉崖墓》,《文物》,1991年第3期。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一)》,上海:中西书局,2010年。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二)》,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三)》,上海:中西书局,2012年。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四)》,上海:中西书局,2013年。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五)》,上海:中西书局,2015年。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六)》,上海:中西书局,2016年。
裘锡圭:《燹公盨铭文考释》,《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6期。
裘锡圭:《商铜鼋铭文补释》,《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6期。
山东省博物馆、临沂文物组:《山东临沂西汉墓发现〈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等竹简的简报》,《文物》,1974年第2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编著:《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靖边县文物管理处:《陕西靖边县杨桥畔渠树壕东汉壁画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7年第1期。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编:《睡虎地秦墓竹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三星堆祭祀坑》,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苏州博物馆编著:《吴钩重辉:苏州博物馆新入藏青铜兵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年。
苏州博物馆编:《兵与礼:苏州博物馆新入藏吴王余眜剑研讨会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年。
王冠英:《作册般铜鼋三考》,《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1期。
王明钦:《王家台秦墓竹简概述》,载艾兰、邢文编:《新出简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杨军、王楚宁、徐长青:《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论语·知道〉简初探》,《文物》,2006年第12期。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残简释文》,《文物》,1974年第12期。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膑兵法〉释文》,《文物》1975年第1期。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年。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年。
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编:《银雀山汉墓竹简(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云南省博物馆编:《滇国寻踪——青铜铸成的史诗》,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
朱凤瀚:《燹公盨铭文初释》,《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6期。
朱凤瀚:《作册般鼋探析》,《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1期。
三、学术专著
曹锦炎:《吴越历史与考古论丛》,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晁福林:《天玄地黄——中国上古文化溯源》,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常玉芝:《商代周祭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
陈仁仁:《战国楚竹书〈周易〉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丁山:《古代神话与民族》,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
杜勇:《〈尚书〉周初八诰研究》(增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
段志洪:《周代卿大夫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法]罗兰·巴特著、李幼蒸译:《历史的话语》,载《历史的话语: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冯普仁:《吴越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年。
傅斯年:《民族与古代中国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四)》,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五)》,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顾颉刚:《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顾颉刚:《顾颉刚读书笔记(十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顾颉刚编著:《古史辨(一)》,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
顾颉刚编著:《古史辨(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
顾颉刚编著:《古史辨(三)》,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
顾颉刚:《论巴蜀与中原的关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
顾颉刚著、王煦华辑:《苏州史志笔记》,苏州:古吴轩出版社,1987年。
郭必恒:《〈史记〉民俗学探索与发现》,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郭永秉:《帝系新研:楚地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传说时代古帝王系统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韩江苏、江林昌:《〈殷本纪〉订补与商史人物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胡厚宣:《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外一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黄懿陆:《滇国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季旭升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读本》,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蒋英矩、杨爱国:《汉画像石与画像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劳榦:《秦汉简史》,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
李峰著、徐峰译、汤惠生校:《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李均明:《马王堆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李零:《吴孙子发微》,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李天虹:《楚国铜器与竹简文字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
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长春:长春出版社,2007年。
李学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
李亦辉:《〈封神演义〉考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
刘国忠:《走近清华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刘国忠:《古代帛书》,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刘惠萍:《伏羲神话传说与信仰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
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罗根泽编著:《古史辨(四)》,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
吕思勉:《吕思勉全集(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吕思勉、童书业编著:《古史辨(七)》,海口:海南出版社,2005年。
孟世凯:《商史与商代文明》,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骈宇骞:《简帛文献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彭华:《燕国八百年》,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外一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
[日]宫崎市定著、马云超译:《宫崎市定解读〈史记〉》,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年。
[日]鹤间和幸著、马彪译:《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日]水木茂:《中国妖怪事典》,苏阿亮译,台北: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瑞士]巴霍芬著、孜子译:《母权论:对古代世界母权制宗教性和法权性的探究》,北京:三联书店,2018年。
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研究院编:《解说三星堆》,成都:巴蜀书社,2014年。
谭维四:《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童书业著、童教英校订:《童书业著作集(一)》,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王国维:《观堂集林(外二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王国维:《古史新证——王国维最后的讲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
王晖、贾俊侠:《先秦秦汉史史料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王明珂:《弟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王仁湘:《善自约束——古代带钩与带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王宇信:《甲骨学通论》(修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王宇信、[韩]具隆会:《甲骨学发展120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
王宇信、杨升南主编:《甲骨学一百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文史知识》编辑部编:《经书浅谈》,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吴恩培:《勾吴文化的现代阐释》,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长沙:岳麓书社,2000年。
萧登福:《鬼谷子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许富宏:《〈鬼谷子〉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许宏:《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北京:三联书店,2016年。
许宏:《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明的崛起》,北京:三联书店,2021年。
杨伯峻:《经子浅谈》,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
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
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杨师群:《中国历史的教训》,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
尹荣方:《洪水神话的现代阐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
[英]詹姆斯·乔治·弗雷泽著,叶舒宪、户晓辉译:《〈旧约〉中的民间传说》,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英]J.G.弗雷泽著;汪培基、徐育新、张泽石译;汪培基校:《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
袁珂:《中国神话史料萃编》,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
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修订版),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
战化军、姜颖:《齐国人物志》,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
张昌平:《曾国青铜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张广志:《西周史与西周文明》,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张以仁:《春秋史论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
张增祺:《滇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赵世超:《周代国野制度研究》(修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
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四、学术论文、新闻报道
曹锦炎:《从出土青铜器看吴国国名》,《东南文化》1991年第6期。
曹锦炎:《论张家山汉简〈盖庐〉》,《东南文化》2002年第9期。
曹玮、秦小丽:《三星堆文化与中原夏商文化的关系》,载三星堆博物馆、中华殷商文化学会编:《夏商周文明研究·五:殷商文明暨纪念三星堆遗址发现七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晁福林:《论平王东迁》,《历史研究》,1991年第6期。
晁福林:《谈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的史料价值》,《史学史研究》,2017年第3期。
晁福林:《先秦时期鬼、魂观念的起源及特点》,《历史研究》,2018年第3期。
陈淳、龚辛:《二里头、夏与中国早期国家研究》,《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陈剑:《上博竹书〈昭王与龚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读后记》,简帛研究网,2005年2月15日。
陈建宪:《多维视野中的西方洪水神话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陈民镇:《西施新考》,《寻根》,2011年第5期。
陈佩芬:《吴王夫差盉》,载《陈佩芬青铜器论集》,上海:中西书局,2016年。
陈伟:《竹书〈容成氏〉所见的九州》,《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3期。
程浩:《从“逃死”到“扞艰”:新史料所见两周之际的郑国》,《历史教学问题》,2018年第4期。
程平山:《秦襄公、文公年代事迹考》,《历史研究》,2013年第5期。
程平山:《两周之际“二王并立”历史再解读》,《历史研究》,2015年第6期。
代生:《也说清华简〈系年〉“周亡王九年”》,《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1月26日。
范祥雍:《〈战国策·燕策〉荆轲刺秦王章辨疑》,载《纪念顾颉刚学术论文集》,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
郭沫若:《汤盘孔鼎之扬榷》,《燕京学报》,1933年第9期。
黄尚明:《曾侯世系考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1期。
李峰:《西周金文中的郑地和郑国东迁》,《文物》,2006年第9期。
李家浩:《包山竹简所记楚先祖名及相关问题》,载《文史》第四十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李家浩:《吴王夫差盉铭文》,载《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60-63页。
李家浩:《楚简所记楚先祖鬻熊与穴熊为一人说》,载《文史》2010年第三辑,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李凯:《试论作册般鼋与晚商射礼》,《中原文物》,2007年第3期。
李培栋:《刘体智小校经阁藏宝追踪》,《世纪》,2007年第5期。
李守奎:《根据〈楚居〉解读史书中熊渠至熊延世序之混乱》,《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
李守奎:《论〈楚居〉中季连与鬻熊事迹的传说特征》,《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李维明:《夏代、商前期牛骨刻辞试读二例》,《中国文物报》,2009年2月27日。
李维明:《“夏”字形探源》,载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八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
李学勤:《论殷代亲族制度》,《文史哲》,1975年第11期。
李学勤:《曾国之谜》,《光明日报》,1978年10月4日。
李学勤:《论汉淮间的春秋青铜器》,《文物》,1980年第1期。
李学勤:《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发现》,载《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
李学勤:《郭店楚简与儒家经籍》,载《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二十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
李学勤:《论清华简〈保训〉的几个问题》,《文物》,2009年第6期。
李学勤:《清华简九篇综述》,《文物》,2010年第5期。
李学勤:《论高青陈庄器铭“文祖甲齐公”》,《东岳论丛》,2010年第10期。
李学勤:《论清华简〈楚居〉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
李学勤:《新整理清华简六种概述》,《文物》,2012年第8期。
梁静:《上博楚简〈子贡〉篇研究》,《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4期。
刘国忠:《从清华简〈系年〉看周平王东迁的相关史实》,“简帛·经典·古史”国际论坛论文,香港浸会大学2011年11月。
刘国忠:《清华简〈管仲〉初探》,《文物》,2016年第3期。
刘国忠:《也谈清华简〈厚父〉的撰作年代和性质》,《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诘咎篇〉研究》,《考古学报》,1993年第4期。
刘信芳:《上博藏竹书〈柬大王泊旱〉圣人诸梁考》,《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4期。
马非百:《百里奚与孟明视为一人辩》,《历史研究》,1980年第3期。
马楠:《清华简〈郑文公问太伯〉与郑国早期史事》,《文物》,2016年第3期。
罗琨:《卜辞十祀征夷方方位的探讨》,载宋镇豪主编:《甲骨文与殷商史》(新四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彭裕商:《禅让说源流及学派兴衰:以竹书〈唐虞之道〉〈子羔〉〈容成氏〉为中心》,《历史研究》,2009年第3期。
裘锡圭:《说卜辞的焚巫尪与作土龙》,载胡厚宣主编《甲骨文与殷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裘锡圭:《说殷墟卜辞的“奠”——试论商人处置服属者的一种方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第六十四本第三分,1993年。
裘锡圭:《新出土先秦文献与古史传说》,载卢伟编著:《李珍华纪念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邱锋:《论〈国语·郑语〉产生的地域和时代》,《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沈长云:《郑桓公未死幽王之难考》,《文史》第43辑,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石泉:《古代曾国——随国地望初探》,《武汉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
史丁:《海峡两岸〈孙膑兵法〉暨马陵之战学术讨论会综述》,《东岳论丛》,1992年第6期。
宋镇豪:《从新出甲骨金文考述晚商射礼》,《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1期。
孙飞燕:《〈容成氏〉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10年第7期。
唐兰:《毛公鼎“朱韨、葱衡、玉环、玉瑹”新解——驳汉人“葱珩佩玉”说》,《光明日报》,1961年5月9日。
田昌五:《谈桂陵之战及其相关诸问题》,《文史哲》,1991年第3期。
仝晰纲:《桂陵之战诸问题辨析》,《史学集刊》,1999年第3期。
汪宁生:《中国考古发现中的“大房子”》,《考古学报》,1983年03期。
汪宁生:《仰韶文化葬俗和社会组织的研究:对仰韶母系社会说及其方法论的商榷》,《文物》,1987年第4期。
汪宁生:《易洛魁人的今昔——兼谈母系社会的若干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1期。
王东:《〈管子·轻重篇〉成书时代考辨》,《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王红亮:《清华简〈系年〉中周平王东迁的相关年代考》,《史学史研究》,2012年第4期。
王家范:《“母系论”质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9期。
王雷生:《论骊山之役与西周的灭亡》,《人文杂志》,1995年第4期。
王雷生:《平王东迁年代新探——周平王东迁公元前747年说》,《人文杂志》,1997年第3期。
王明珂:《论攀附:近代炎黄子孙国族构建的古代基础》,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三本第三分,2002年。
王青:《从口述史到文本传记——以“曹刿—曹沬”为考察对象》,《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3期。
王少林:《族类离散:先秦人口支配体制变迁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16年。
王煦华:《顾颉刚关于夏史的论述》,载中国先秦史学会、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编:《夏文化研究论集》,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王学理:《吴钩·秦钩·金钩》,《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9期。
王玉哲:《周平王东迁乃避秦非避犬戎说》,《天津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闻一多:《高禖郊社祖庙通考·跋》,《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7年第3期。
吴庆龙等:《公元前1920年溃决洪水为中国大洪水传说和夏王朝的存在提供依据》,《中国水利》,2017年第3期。
萧明华:《青铜时代滇人的青铜扣饰》,《考古学报》,1999年第4期。
肖明华:《论滇文化的青铜贮贝器》,《考古》,2004年第1期。
徐中舒:《论尧舜禹禅让与父系家族私有制的发生与发展》,《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8年第Z1期。
徐中舒:《论〈战国策〉的编写及有关苏秦诸问题》,《历史研究》,1964年第1期。
许宏:《中国青铜时代始于何时?》,《人民日报》,2018年5月2日。
许宏:《关于二里头为早商都邑的假说》,《南方文物》,2015年第3期。
许宏:《学术视角下的二里头“商都说”与“夏都说”》,《中国文物报》,2015年11月20日。
杨博:《〈系年〉“周亡王九年”诸说综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2月27日。
杨宽、钱林书:《曾国之谜试探》,《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3期。
杨善群:《清华简〈尹诰〉引发古文〈尚书〉真伪之争——〈咸有一德〉篇名、时代与体例辨析》,《学习与探索》,2012年第9期。
尹弘兵:《鬻熊史事解析》,《江汉论坛》,2008年第5期。
迎春:《保利新藏珍品:记述大禹治水为政以德的遂公盨》,《艺术市场》,2002年第1期。
游自勇:《丝绸之路上的“百怪图”》,《文史知识》,2018年第12期。
于海芹:《〈史记·楚世家〉“鬻熊子事文王”解》,《才智》,2010年第25期。
袁珂:《盘古之神·序》,载马卉欣编著:《盘古之神》,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臧知非:《齐国行政制度考源——兼谈〈国语·齐语〉的相关问题》,《文史哲》,1995年第4期。
张昌平:《从五十年到五年——曾国考古检讨》,《江汉考古》,2017年第1期。
张海明:《〈史记·荆轲传〉与〈战国策·燕太子丹质于秦〉关系考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张海明:《〈燕丹子〉与〈史记·荆轲传〉之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张海明:《〈史记·荆轲传〉与《燕丹子〉比较论——兼谈《燕丹子〉的小说文体属性及意义》,《文学评论》,2013年第1期。
张海明:《荆轲刺秦故事最早见于何书?》,《中华读书报》,2013年5月22日。
张航:《“清华简”入藏八年研究成果丰硕 第七辑报告明年将出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或有新解》,《北京晚报》,2016年4月26日。
张利军:《清华简〈厚父〉的性质与时代》,《管子学刊》,2016年第3期。
张利军:《历史书写与史学功能——以清华简〈厚父〉所述夏代历史为例》,《史学理论研究》,2021年第3期。
张星云:《马王堆汉墓帛书,迟到的解读与颠覆》,《三联生活周刊》,2019年第41期。
张岩:《清华简〈咸有一德〉〈说命〉真伪考辨》,《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赵平安:《〈厚父〉的性质及蕴含的夏代历史文化》,《文物》,2014年第12期。
赵秋丽:《山东高青西周遗址:首次发现“齐公”铭文,与姜太公直接有关》,《光明日报》,2010年1月18日。
赵生群:《〈战国纵横家书〉所载“苏秦事迹”不可信》,《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赵莹莹:《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研究综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
郑红莉:《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图像探讨》,《考古与文物》,2016年第3期。
郑慧生:《我国母系社会和传说时代——黄帝等人为女人辨》,《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
郑同修:《山东高青陈庄西周遗址考古发掘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2010年2月5日。
周书灿:《上博简〈容成氏〉九州补论》,《史学集刊》,2012年第5期。
周书灿:《论徐中舒〈战国策〉考辨与苏秦史事考订》,《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3期。
周书灿:《也论姜太公的身世、里籍与年寿问题——兼论古史研究的模糊性》,《齐鲁学刊》,2016年第2期。
周书灿:《姜太公称谓及清华简〈耆夜〉“吕尚父”问题》,《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