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鳌
混沌初开的世界,像新撕裂的伤口,疼痛,**,颤抖,血流如注,天地间一切新生的万物,莫不在动**中不断毁灭。刚刚凝结形成的天宇,稀薄脆弱到了极致,有飞鸟振翅掠过,便承受不住,尖鸣着崩裂、破碎,碎片漫空坠落,化成无边火雨普降荒原,焚尽一切,转眼之间,陆地也开始解体坍塌,海水从地缝中上涌,万里火海,瞬息没为汪洋。
这是世界初始的样子,天崩地陷,水火交煎,生灵旋生旋死,没有任何文明可以传承延续,直到所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发生——大神女娲出手,以无上神通修复了紊乱的世界系统。
女娲的修复工作大要分两个部分,一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修补天幕漏洞。但补天只为解燃眉之急,不能治本,修复后的天宇仍然极不稳定,随时有再度坍弛之虞,陆地的颠簸流**亦未得遏制。女娲深切意识到,一切问题的根源出在四极,由于四极倾废,天空孤悬无所支撑,陆海失恃不能安定,所以第二步要做的,就是重建四极。
这项工作,五色石派不上用场,女娲需要另觅一种坚韧、稳固、不朽而富有灵性的材料。即使以女娲的通天智识,要找这样一种材料恐怕也不免大费周章,但她毕竟找到了,她所找到的材料,是一只庞大到无法形容的巨鳌。
鳌是龟鳖之属,龟类的灵性毋庸多言,龟甲的纹理,一向被视为储存着世界密码和天数模型的符号。世间哪怕最寻常的龟类,也具有长寿、稳定的特质,女娲捕获的这头巨鳌,也许是世界形成之初那渺不可知的时代,一颗陨落的星体化形而成的灵物,亿万年来,它不朽不灭,肉体之坚韧,非岁月水火所能破坏侵蚀。于是女娲斩下它的四肢,用巨大的鳌足重塑四极,四只鳌足像屋宇四角的枋柱,镇笮了动**的陆地,撑起了整片天空,世界终于稳定了,女娲功成身退,那只重伤的巨鳌则不知所踪。
或者是死了,或者重又化作星辰,回归孤寂的宇宙。
亿万年沉睡,偶然的唤醒,把自己献祭给苍生,尔后独自走向无人知晓的黑暗,它裂体而死,换来举世的新生。
事情是这样的,相传东海原有五座仙山: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五山皆无根,浮于海上,随波逐流。天帝担心仙山漂入西极,群仙失其所居,于是遣北海之神“禹疆”驱使着十五头最大的巨鳌,分作三班,六万年一替,轮流以头部顶戴仙山,五山才得以峙立不动。
不久后,意外发生了。
在东海之外,与世隔绝的大荒之地,有个名为“龙伯国”的巨人部族,该族人身型之巨,足够把本系列第二篇《山海级》亮相的怪物当成宠物饲养。一直以来,龙伯人蛰居在自己的领地,极少外出活动,所以不为世人所知。直到有个巨人突发奇想,他走出大荒,涉水进入海洋,打算钓几尾巨鲸海怪打打牙祭。他蹚入大海中央,海水只能没过他的脚背,但是一条深不见底的海沟,终于使他生畏止步了。
十五只巨鳌失其六,再除却三只轮值戴山,至少还有六只可以自由出没泱漭,不排除游入近海的可能。那么前文“山海级”中各时代海客所目睹的那目如朗日、使千里夜色化为白昼的巨大身影,是否正是其中的一只?
衔烛之龙
无人知晓它的所在。或者,它无所不在。
传说在恢廓的宇宙中,有一种巨大的能量,曾经口衔光芒,降临大地,那光芒之强,连永恒黑暗的九幽极阴也被彻底照耀。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在尘封的文字里,这种能量被赋予了先民最为敬畏的“龙”的意象,称为“衔烛之龙”。
世人对这些自然现象习以为常,所以通常忽略了衔烛之龙的存在。实际上,即使偶然有人想起那宇宙中深邃凝眸的巨物又能如何?它太过于巨大和抽象了,常规方式几乎不可能观测到它的实体外观,更不可能与之交流,世人唯有木讷地生存在它的凝视中,营营役役,生老病死,随着它的呼吸,化为尘埃。
揭示衔烛之龙秘密的转机,出现在《山海经》,这部上古奇书的一位合作撰著者,通过不为人知的方式,发现了烛龙投射在地球的一个化身,该化身被称为“烛阴”:
这是为数极少留存至今正面描述衔烛之龙的文献之一,文字记录了一个人面蛇身的古老红色神灵,它体长千里,不饮不食,居于钟山之下。记录者谓之“烛阴”,似乎意识到了此非烛龙本体,文中言烛阴“身长千里”,而总掌昼夜、四季——也就是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巨大力量(衔烛之龙),怎么可能只有区区千里?所以那位记录者特地冠之以烛阴之名,以示区分。尽管并非本体,这千里之长的巨神,足以使记录者惧怖疯狂,他们如痴如醉地观察、接触、研究,未知经过了多少年月,终于获悉了在这化身背后,更加强大的能量——衔烛之龙存在的骇人事实。
衔烛之龙的化身不止一个,另一些记录者写道:
两段记载,除了烛龙(化身)出现的位置,其他信息几乎完全一致。
高度的一致性引起了后世学者的关注,历代学者都试图穿过神话的迷雾,寻找盘曲宇宙的衔烛之龙实质,为此提出了不同的假说。
身如龙蛇,呼吸为风雨,瞬目为昼夜,如上文所示,盘古的形象和能力,俨然与衔烛之龙诸多相仿。以传说为中心猜测畅想,衔烛之龙或许是盘古“死亡”后的一种继续存在形式。而在文化视野下,烛龙和盘古,则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神祇神格演进序列的一环。
钩稽神话史料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神灵的形象,大致上是沿着一条由龙蛇牛鸟等野兽形态,到人首蛇身神等半人半兽,再到完全体人形的线索演进的。衔烛之龙传说活跃的时代,正处于神灵形象由纯粹的兽形(龙蛇之形)向人类形态演化的过渡阶段,在该阶段,包括烛龙、伏羲、女娲、怒触不周之山的共工,以及让齐桓公虚惊一场的委蛇等大量神灵被赋予了人首蛇身的形象,换言之,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神灵的印象,就是“人首蛇身”。与之相比,盘古虽是创世神,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却始见于东汉末叶,即使上推,大略也不会早于烛龙的时代。而汉末的神祇形象,已经褪去兽类的影子,趋于人形化了,上文“盘古之君,龙首蛇身”的盘古,犹带有兽形痕迹,愈到后世,其形象愈远兽而近人。
由此推想,烛龙传说与盘古神话的交集,也许是一种传承的孑遗,两者形象虽然有异,实质却是一体:烛龙是盘古神话混沌的前身,盘古是烛龙传说觉醒的延续。在烛龙原型的基础上,盘古先是继承了龙首蛇身的形态和昼夜之眼的力量,继而不断增益能力,丰富故事,拓展出独立的神格和传说体系。终于,神秘沉默的凝望者退入虚空,一个伟大的新神巨斧横斫,开辟了全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