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
探索思考
娜拉——易卜生的剧本《玩偶之家》中的主人公,千千万万渴望摆脱封建家庭束缚的妇女代表……可在19世纪初期,离家出走的“娜拉们”发现无路可走,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原因是什么,她们的路又在哪里?鲁迅先生抓住问题的实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阅读批注
我今天要讲的是“娜拉走后怎样”。
伊孛生(易卜生)是十九世纪后半的瑙威(挪威)的一个文人。他的著作,除了几十首诗之外,其余都是剧本。这些剧本里面,有一时期是大抵含有社会问题的,世间也称作“社会剧”,其中有一篇就是《娜拉》。1
1 开门见山,交代背景
演讲开篇,作者简单交代了本次演讲的主题——“娜拉走后怎样?”考虑到一些学生可能对“娜拉”不太熟悉,作者又展开介绍了“娜拉”的由来,显示出作者为听众设身处地着想的优秀品质。如果我们的演讲与此类似,是由小说、剧作等展开的,也别忘记对其背景做简单交代哦。
《娜拉》一名Ein Puppenheim,中国译作《傀儡家庭》。但Puppe不单是牵线的傀儡,孩子抱着玩的人形也是;引申开去,别人怎么指挥,他便怎么做的人也是。娜拉当初是满足地生活在所谓幸福的家庭里的,但是她竟觉悟了: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们又是她的傀儡。她于是走了,只听得关门声,接着就是闭幕。这想来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了。
娜拉要怎样才不走呢?或者说伊孛生自己有解答,就是Die Frau vom Meer,《海的女人》,中国有人译作《海上夫人》的。这女人是已经结婚的了,然而先前有一个爱人在海的彼岸,一日突然寻来,叫她一同去。她便告知她的丈夫,要和那外面人会面。临末,她的丈夫说:“现在放你完全自由。(走与不走)你能够自己选择,并且还要自己负责任。”于是什么事全都改变,她就不走了。2这样看来,娜拉倘也得到这样的自由,或者也便可以安住。
2 举例论证
为了回答“娜拉怎样才不走”的问题,作者请出了伊孛生本人,并借用他的作品《海上夫人》的故事梗概,给出了答案。这个故事形象地论证了:如果一个人拥有选择的自由,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
但娜拉毕竟是走了的。走了以后怎样?伊孛生并无解答;而且他已经死了。即使不死,他也不负解答的责任。因为伊孛生是在做诗,不是为社会提出问题来而且代为解答。就如黄莺一样,因为他自己要歌唱,所以他歌唱,不是要唱给人们听得有趣,有益。3生是很不通世故的,相传在许多妇女们一同招待他的筵宴上,代表者起来致谢他作了《傀儡家庭》,将女性的自觉,解放这些事,给人心以新的启示的时候,他却答道:“我写那篇却并不是这意思,我不过是做诗。”
3 比喻论证
“伊孛生做诗”和“黄莺歌唱”一样,都是只管“做诗”或“歌唱”,并不在意别人或社会的感受与反应。这样的比喻趣味十足,形象生动。
娜拉走后怎样?——别人可是也发表过意见的。一个英国人曾作一篇戏剧,说一个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再也没有路走,终于堕落,进了妓院了。还有一个中国人,——我称他什么呢?上海的文学家罢,——说他所见的《娜拉》是和现译本不同,娜拉终于回来了。这样的本子可惜没有第二人看见,除非是伊孛生自己寄给他的。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麻痹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4
4 比喻论证
此处的“小鸟”比喻娜拉以及和娜拉一样的人。为了论证“娜拉们”无路可走,作者设想了“小鸟出笼”后的种种情形,最终的归途却是“无路可以走”“也不是什么路”。如此比喻令读者不由得叹一口气,为“小鸟”也为“娜拉们”感到悲伤。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你看,唐朝的诗人李贺,不是困顿了一世的么?而他临死的时候,却对他的母亲说,“阿妈,上帝造成了白玉楼,叫我做文章落成去了。”这岂非明明是一个诳,一个梦?然而一个小的和一个老的,一个死的和一个活的,死的高兴地死去,活的放心地活着。说诳和做梦,在这些时候便见得伟大。所以我想,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倒是梦。
但是,万不可做将来的梦。阿尔志跋绥夫曾经借了他所做的小说,质问过梦想将来的黄金世界的理想家,因为要造那世界,先唤起许多人们来受苦。他说,“你们将黄金世界预约给他们的子孙了,可是有什么给他们自己呢?”5有是有的,就是将来的希望。但代价也太大了,为了这希望,要使人练敏了感觉来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苦痛,叫起灵魂来目睹他自己的腐烂的尸骸。惟有说诳和做梦,这些时候便见得伟大。所以我想,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就是梦;但不要将来的梦,只要目前的梦。
5 举例论证
为了论证“人万不可做将来的梦”,作者列举了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的思想和言论,并在后文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做将来的梦”会让人付出更大的代价。
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不中用。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6
6 观点鲜明
经过前文的种种假设和多个论证,作者提出了全新而鲜明的观点:娜拉要想走得更潇洒,就要有“钱”!这个观点的提出,简单干脆,不拖泥带水。无论在当时,还是百年后的今天,这都是**裸的现实,令人唏嘘。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第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可惜我不知道这权柄如何取得,单知道仍然要战斗;或者也许比要求参政权更要用剧烈的战斗。7
7 对比论证
作者认为,经济权对女性来说是最要紧的,但争取权利是一场持久的战斗。战斗的剧烈程度如何呢?作者用“激烈的战斗——要求参政权”来做对比,可见女性争取经济权的剧烈程度。
要求经济权固然是很平凡的事,然而也许比要求高尚的参政权以及博大的女子解放之类更烦难。天下事尽有小作为比大作为更烦难的。譬如现在似的冬天,我们只有这一件棉袄,然而必须救助一个将要冻死的苦人,否则便须坐在菩提树下冥想普度一切人类的方法去。普度一切人类和救活一人,大小实在相去太远了。然而倘叫我挑选,我就立刻到菩提树下去坐着,因为免得脱下唯一的棉袄来冻杀自己。所以在家里说要参政权,是不至于大遭反对的,一说到经济的平均分配,或不免面前就遇见敌人,这就当然要有剧烈的战斗。
战斗不算好事情,我们也不能责成人人都是战士,那么,平和的方法也就可贵了。这就是将来利用了亲权来解放自己的子女。中国的亲权是无上的,那时候,就可以将财产平匀地分配子女们,使他们平和而没有冲突地都得到相等的经济权,此后或者去读书,或者去生发,或者为自己去享用,或者为社会去做事,或者去花完,都请便,自己负责任。8这虽然也是颇远的梦,可是比黄金世界的梦近得不少了。但第一需要记性。记性不佳,是有益于己而有害于子孙的。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照样地再犯前人的错误。被虐待的儿媳做了婆婆,仍然虐待儿媳;嫌恶学生的官吏,每是先前痛骂官吏的学生;现在压迫子女的,有时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革命者。这也许与年龄和地位都有关系罢,但记性不佳也是一个很大原因。救济法就是各人去买一本notebook来,将自己现在的思想举动都记上,作为将来年龄和地位都改变了之后的参考。假如憎恶孩子要到公园去的时候,取来一翻,看见上面有一条道,“我想到中央公园去”,那就即刻心平气和了。别的事也一样。
8 排比修辞
这句话最大的亮点就在于“或者……或者……”的排比句式,畅想了子女们获得经济权后的多种选择,句末作者用“都请便,自己负责任”表达了支配的最大权限。
世间有一种无赖精神,那要义就是韧性。听说拳匪乱后,天津的青皮,就是所谓无赖者很跋扈,譬如给人搬一件行李,他就要两元,对他说这行李小,他说要两元,对他说道路近,他说要两元,对他说不要搬了,他说也仍然要两元。9青皮固然是不足为法的,而那韧性却大可以佩服。要求经济权也一样,有人说这事情太陈腐了,就答道要经济权;说是太卑鄙了,就答道要经济权;说是经济制度就要改变了,用不着再操心,也仍然答道要经济权。
9 举例论证
清末民初时期的“天津青皮”是无赖精神的典型代表,他们骄横跋扈,不给别人解释的余地。在作者看来,这种“韧性”是贬义的,但也是值得佩服的。因为想要经济权就得有这种无赖精神。
其实,在现在,一个娜拉的出走,或者也许不至于感到困难的,因为这人物很特别,举动也新鲜,能得到若干人们的同情,帮助着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同情之下,已经是不自由了,然而倘有一百个娜拉出走,便连同情也减少,有一千一万个出走,就得到厌恶了,断不如自己握着经济权之为可靠。
在经济方面得到自由,就不是傀儡了么?也还是傀儡。10无非被人所牵的事可以减少,而自己能牵的傀儡可以增多罢了。因为在现在的社会里,不但女人常作男人的傀儡,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也相互地作傀儡,男人也常作女人的傀儡,这决不是几个女人取得经济权所能救的。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别的法。
10 承上启下
前文,作者讨论了争取经济的自由权。本段起,作者承接前文,提出了新的观点:得到经济自由也还是傀儡。设问句的使用言简意赅,清晰明了,我们在转折段也可以学习起来。
如果经济制度竟改革了,那上文当然完全是废话。
然而上文,是又将娜拉当作一个普通的人物而说的,假使她很特别,自己情愿闯出去做牺牲,那就又另是一回事。我们无权去劝诱人做牺牲,也无权去阻止人做牺牲。况且世上也尽有乐于牺牲,乐于受苦的人物。欧洲有一个传说,耶稣去钉十字架时,休息在Ahasvar的檐下,Ahasvar不准他,于是被了咒诅,使他永世不得休息,直到末日裁判的时候。Ahasvar从此就歇不下,只是走,现在还在走。11走是苦的,安息是乐的,他何以不安息呢?虽说背着咒诅,可是大约总该是觉得走比安息还适意,所以始终狂走的罢。
11 举例论证
耶稣与Ahasvar的故事虽然只是传说,但它仍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世界上有乐于受苦的人物”。如果娜拉也情愿做牺牲,便不在讨论之列了。
只是这牺牲的适意是属于自己的,与志士们之所谓为社会者无涉。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
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性的战斗。
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12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但是从哪里来,怎么地来,我也是不能确切地知道。
12 夸张修辞
在作者看来,中国人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也要见血。这种以小见大的夸张手法,侧面论证了“改变中国问题”何其艰难。这样的写法惟妙惟肖,说理透辟,又启人深思。
我这讲演也就此完结了。
阅读赏析
1923年的冬日,鲁迅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发表了这篇《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在上句话中,有两个信息值得我们关注。一为“1923年”,那时五四运动的潮水虽已褪去,但妇女解放问题浮出水面,逐渐引发关注。其实,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由于经济权缺失,女性想要获得完全自由和独立,希望极其渺茫。二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先生之所以在女校谈这个话题,正是要鼓励那群朝气蓬勃、具有独立思想的女学生作为先锋,为中国的女性独立解放事业开拓先河。
回到文章中来,“娜拉”为什么要走呢?答案很简单。是因为女性平等意识的觉醒,那出走之后的路又在哪里呢?在当时,这的确是一个严峻而普遍的问题。鲁迅先生毫不隐讳地指出:争取经济权是妇女解放的必经之路。这一振聋发聩的呼声,不仅在当时引发热议,在百年后的今天,在现代社会的女性心中,何尝不为之共鸣呢?没有钱,没有经济权,“自由”“平等”不过是美梦而已。
虽然百年后,中国女性的地位越来越高,但在求职、家庭生活等方面与男性相比,仍然有所差距。这就更要求现在的青年女学生们用知识和本领武装自己,多年以后,你会感谢曾经努力的自己,感恩时光的厚爱,让你能身披铠甲,一往无前,做自己和生活的主人!
阅读延伸
1.请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本篇演讲的论证思路。
2.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文章结尾“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的理解。
3.小说《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描写婚姻爱情的作品,请在阅读后谈谈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