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

探索思考

《诗经》有云:“秋日凄凄。”世人谈秋,多作悲秋、伤秋之论,有“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的萧瑟;也有“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寂寥;还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宁静致远,然而林语堂先生却用亦庄亦谐的笔触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古气磅礴的初秋胜景。

阅读批注

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得太多,点不着,乃轻轻的一弹,烟灰静悄悄的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中纸上一样,一点的声息也没有。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的吞云吐雾,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翠温香在抱情调。于是想到烟,想到这烟一股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1这时才想起,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肃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

1 托物言志、类比

况味,指境况与情味。作者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况味附着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中,通过点烟这件琐碎小事来传递所述之情,从点烟想到烟气,从烟气想到烟霞,再由烟霞想到秋味,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同时用烟灰掉落与墨汁浸纸进行类比,入情入理,浅显形象地加深读者对所写情境的理解。

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深,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其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茏之概,不单以葱翠争荣了。

这是我所谓秋天的意味。2

2 过渡段

此处使用过渡段,用已述之语来总结上文,用未尽之意来引出下文,同时点明主题,深化感情。过渡段的合理使用,使得文章语义连贯、结构严谨,提升文章艺术性。

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热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

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倘是烧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鸦片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哔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3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

3 文白相间

文白语句交替使用,增加了文章形式的多样性,同时更添趣味,避免了单种句式重复使用的呆板和枯燥。合理使用文白相间,可以使文章语言简练雅致,既不像白话文那样过于直白通俗,也不像文言文那样过于艰涩深奥,语言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

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块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深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绝不可及者。

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阅读赏析

林语堂先生是著名作家,他的闲谈散文见识卓著、心态平正、语言优美,既有恬淡的闲情逸致,也有真实的生活趣味,饱含人生智慧,凡此种种,构成了其闲谈散文的整体风貌。

这篇《秋天的况味》,正是林语堂先生闲谈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文章虽以寻常秋天为题材,却新颖别致,不落俗套,选择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作为描写对象,运用节奏优美、语调轻快的表达语言和闲谈畅聊式的表达方式,将雅俗共赏、亦庄亦谐的诙谐语气付诸琐碎小事来赞秋、赏秋,折射出秋天的别样意味,让读者一扫过往谈秋即悲的固有印象,跟随着林语堂先生一同体味秋天独有的纯熟、丰厚,在宁静中感受秋季的天高地远。

阅读延伸

1.“向来诗文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肃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请你列举两句有关秋天的诗句,并做简要分析。

2.作者所爱的初秋有哪些特点?

3.“人的一生无论成败,他都有权休息,过悠哉悠哉的日子”,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