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探索思考

“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的美自是不必多说的,但大多数人未曾亲历扬州,仅靠文学作品或他人的只言片语来“耳食”扬州的清风秀水。朱自清先生则不认同这种“随声附和”,他认为只有“经过自家一番体贴”,才能不唱老调,写出新意。让我们走进这篇《扬州的夏日》,去感受一番“又得浮生半日闲”的恬淡雅致。

阅读批注

扬州从隋炀帝以来,是诗人文士所称道的地方;称道得多了,称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随声附和起来。直到现在,你若向人提起扬州这个名字,他会点头或摇头说:“好地方!好地方!”特别是没去过扬州而念过些唐诗的人,在他心里,扬州真像蜃楼海市一般美丽;他若念过《扬州画舫录》一类书,那更了不得了。但在一个久住扬州像我的人,他却没有那么多美丽的幻想,他的憎恶也许掩住了他的爱好;他也许离开了三四年并不去想它。1若是想呢——你说他想什么?女人,不错,这似乎也有名,但怕不是现在的女人吧?——他也只会想着扬州的夏日,虽然与女人仍然不无关系的。

1 欲扬先抑

作者为了赞扬州的美,先用“憎恶”来抑,让人心生出乎意料之感,吸引读者继续往下读。欲扬先抑的写法,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前后文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北方和南方一个大不同,在我看,就是北方无水而南方有。诚然,北方今年大雨,永定河、大清河甚至决了堤防,但这并不能算是有水;北平的三海和颐和园虽然有点水,但太平衍了,一览而尽,船又那么笨头笨脑的。有水的仍然是南方。扬州的夏日,好处大半便在水上2——有人称为“瘦西湖”,这个名字真是太“瘦”了,假西湖之名以行,“雅得这样俗”,老实说,我是不喜欢的。下船的地方便是护城河,曼衍开去,曲曲折折,直到平山堂——这是你们熟悉的名字——有七八里河道,还有许多杈杈桠桠的支流。3这条河其实也没有顶大的好处,只是曲折而有些幽静,和别处不同。4

2 对比、铺垫

在作者看来,北方的雨、河、湖无论大小都算不得“有水”,而作者说北平的水“太平衍”“一览而尽”、北平的船“笨头笨脑”,正是为下文写扬州的水、扬州的船做了铺垫。

3 照应前文

作者写扬州的护城河“曼衍开去”“曲曲折折”“杈杈桠桠”,正是为了呼应前文的北平的水“太平衍”“一览而尽”,截然相反的两种姿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作者对扬州水的青睐。

4 反语

作者将“其实”“也没有”“只是”等词穿插进去,从字面意思看,是对扬州护城河的“不以为然”,实则是以说反话的方式来表达作者对护城河水的喜爱之情。反语,以说反话的方式来加强表达效果。

沿河最著名的风景是小金山、法海寺、五亭桥、最远的便是平山堂了。金山你们是知道的,小金山却在水中央。在那里望水最好,看月自然也不错——可是我还不曾有过那样福气。“下河”的人十之九是到这儿的,人不免太多些。法海寺有一个塔,和北海的一样,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盐商们连夜督促匠人造成的。法海寺著名的自然是这个塔;但还有一桩,你们猜不着,是红烧猪头。夏天吃红烧猪头,在理论上也许不甚相宜;可是在实际上,挥汗吃着,倒也不坏的。五亭桥如名字所示,是五个亭子的桥。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桥洞颇多,乘小船穿来穿去,另有风味。平山堂在蜀冈上。登堂可见江南诸山淡淡的轮廓;“山色有无中”一句话,我看是恰到好处,并不算错。这里游人较少,闲坐在堂上,可以永日。沿路光景,也以闲寂胜。从天宁门或北门下船,蜿蜒的城墙,在水里倒映着苍黝的影子,小船悠然地撑过去,岸上的喧扰像没有似的。5

5 情景描写、动静结合

“山色有无中”“永日闲坐在堂上”是静态描写,“小船悠然地撑过去”是动态描写,此处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最终凸显作者所说的“闲寂胜”和“岸上的喧扰像没有似的”。写景状物时,单纯地描写动态或静态难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采用以静写动或以动衬静,则能塑造出充满生机的场景。

船有三种:大船专供宴游之用,可以挟妓或打牌。小时候常跟了父亲去,在船里听着谋得利洋行的唱片。现在这样乘船的大概少了吧?其次是“小划子”,真像一瓣西瓜,由一个男人或女人用竹篙撑着。乘的人多了,便可雇两只,前后用小凳子跨着:这也可算得“方舟”了。后来又有一种“洋划”,比大船小,比“小划子”大,上支布篷,可以遮日遮雨。“洋划”渐渐地多,大船渐渐地少,然而“小划子”总是有人要的。这不独因为价钱最贱,也因为它的伶俐。一个人坐在船中,让一个人站在船尾上用竹篙一下一下地撑着,简直是一首唐诗,或一幅山水画。6而有些好事的少年,愿意自己撑船,也非“小划子”不行。“小划子”虽然便宜,却也有些分别。譬如说,你们也可想到的,女人撑船总要贵些;姑娘撑的自然更要贵啰。这些撑船的女子,便是有人说过的“瘦西湖上的船娘”。船娘们的故事大概不少,但我不很知道。据说以乱头粗服,风趣天然为胜;中年而有风趣,也仍然算好。可是起初原是逢场作戏,或尚不伤廉惠;以后居然有了价格,便觉意味索然了。

6 暗喻

一人船中,一人船尾,如同一幅山水画;船尾之人“一下一下地”撑船,如同唐诗的韵律一样有节奏。作者运用暗喻手法,让撑船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令读者如痴如醉。

北门外一带,叫作下街,“茶馆”最多,往往一面临河。船行过时,茶客与乘客可以随便招呼说话。船上人若高兴时,也可以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一两种“小笼点心”,在河中喝着,吃着,谈着。回来时再将茶壶和所谓小笼,连价款一并交给茶馆中人。撑船的都与茶馆相熟,他们不怕你白吃。扬州的小笼点心实在不错:我离开扬州,也走过七八处大大小小的地方,还没有吃过那样好的点心;这其实是值得惦记的。茶馆的地方大致总好,名字也颇有好的。如香影廊、绿杨村、红叶山庄,都是到现在还记得的。绿杨村的幌子,挂在绿杨树上,随风飘展,使人想起“绿杨城郭是扬州”的名句。里面还有小池、丛竹、茅亭,景物最幽。这一带的茶馆布置都利落有致,迥非上海、北平方方正正的茶楼可比。

“下河”总是下午。傍晚回来,在暮霭朦胧中上了岸,将大褂折好搭在腕上,一手微微摇着扇子;这样进了北门或天宁门走回家中。这时候可以念“又得浮生半日闲”那一句诗了。7

7 引用

“暮霭朦胧”“大褂折好搭在腕上”“微微摇着扇子”,这些词无一不透出“下河”后的慵懒闲适和心满意足,与“又得浮生半日闲”的意境高度契合。在写作中引用诗句、格言、成语等,既可以使文章言简意赅,又能借理抒情,增加文采。

阅读赏析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极富真情实感,文字洗练而清丽,隽永沉郁。《扬州的夏日》从体裁、写法上看都是一篇游记,然而与先生游记散文的代表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不同的是,后者是先生在南京的游记,文章读来有一种浓重的异域疏离感,而本文则处处流露着一种亲切与恬淡,这是因为先生在扬州居住生活了十多年,可以说扬州是先生的第二故乡。因此,这篇游记更类似于《背影》那样的抒情散文。文章整体平铺直叙,看似充满了对扬州夏日美的“不以为然”,实则作者以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反衬自己对第二故乡的思念之情。文章以扬州水为落脚点,以南北之水的对比来引出扬州护城河,着重突出扬州夏日的“好处大半在水上”,用平易舒缓的文字,带领读者领略扬州的夏日美景,感受如水一般的情韵和美感,在“又得浮生半日闲”的恬淡闲适中流露出对扬州浓浓的思念之情。

阅读延伸

1.作者为何说“瘦西湖”的名字“雅得这样俗”?

2.“桥是拱形,中一亭最高,两边四亭,参差相称;最宜远看,或看影子,也好。”请对本句的语言特点进行总结概括。

3.请你就先生所说的“又得浮生半日闲”的意境,谈谈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