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
探索思考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短句。夜晚降临代表着一天结束,“晚睡”则意味着有未竟之事。作者认为,心中没有未竟之事便是幸福,这将如何做到呢?
阅读批注
学校规定晚上十点钟熄第一次灯,一刻钟之后熄第二次,再一刻钟之后,灯又熄了,这就再也不亮了,直到第二天天黑了的时候。
虽说熄灯有一定的时间,我可向来不准时睡觉。人累了,眼睛只少用竹片儿来撑开的时候,不管它八点九点,就倒在**,一觉睡到大天亮。勤奋的时候,钟打了十下还坐着看书,对于一次又一次的熄灯,不免产生怨恨,好像受着一种极大的威胁,想反抗又不能,除了乖乖地立刻上床,免得等会儿暗中摸索,此外再没有更好的办法了。1
1 拟人
将黑夜比作压迫者,突显出黑夜降临时的不留余地和不容反抗的强大力量,突显作者面对黑暗时无可奈何的心情。同时也铺垫了主题:黑夜降临这件事是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
这种经验也不止一回了,每一回总使我对于时间的不肯停留,发生一种莫名其妙的畏惧与憎恨。
或者是第二天的功课没有预备好,或者是正在读一本小说,读得津津有味。第一次熄灯了,我不上床,心里想:反正还有半个钟头,不妨再看一会儿。等到第二次灯又熄了,还是舍不得放下手里的书,便朝自己说:“再看五分钟吧。”直挨到不能再挨,光明的时间只剩一两分钟了,这才丢下书本,赶忙铺床,结果常常是鞋也没来得及脱,灯就熄了。2整个屋子黑漆漆的,我就摸着枕头的位置,慢慢地把身子放稳。我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想在黑暗中找见一点光亮,可是除了一些黑的更黑的形象以外,什么也分辨不清。于是我向黑暗屈服了,心里充满了受辱的委屈,渐渐进入梦境。
2 心理、动作描写
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熄灯前的心理状态和熄灯后的动作。作者用“第一次熄灯”和“第二次熄灯”作为节点,先是“不妨再看一会儿”,接着是“再看五分钟吧”,时间长度越来越具体,说明剩下的时间越来越短,显示出作者的心理越来越紧张。随后作者用“丢”“赶忙”“没来得及……就……”等描写熄灯之后动作的匆忙慌张,将争分夺秒的急迫感充分表现了出来。
这种受着时间威胁的情绪,有几个晚上特别浓重。为了怕摸黑铺被解衣,我决定在熄灯之前上床,就此躺着看书,直到最后一秒钟。可是,每当熄了第二次灯以后,心情就紧张起来了。明知一刻钟的时间会极快地溜过去,却想在这短短的时间中读到某一页的某一段,就不由自主地时时估量那剩下的时间,“大概还有八分钟了”,“至多只剩五分钟了”,眼睛像跑马似的掠过那一行一行的小字。离我预计看完的段落越近,四周立刻变成黑暗的可能性就越大。我用了我所有的力量争取时间,只有三行了,只有两行了,最后一行了,可是——可是灯熄了,无情地熄了,再也没法知道那最后几个是什么字。我睁大了眼睛希望目光能穿过那黑暗找到一点儿光明,享受一点儿胜过时间的骄傲。然而,黑暗既深且广,没有边际,我的失败是注定的了。3
3 提示中心
作者以自己在学校宿舍睡前读书的经历开篇,试图从现实生活切入人生哲理,此处是文章内容从读书小事转向人生大事的过渡句,作者以此提示读者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并不止步于读书这件事,还有更深层次的探讨。
要是我能重新把电灯开亮,要是我能点上油灯,要是我能让时间溜过而不影响我享受光亮,那么这种感受威胁的滋味再也不会有了。可是我不能,除了躺在黑暗之中抱怨以外,我什么也不能。
“要是白天多看一分钟的书就好了。”
“要是白天能多读半点钟,今晚就能把这本书读完了。”
要是白天曾珍惜时间,要是白天曾珍惜光亮,如同对待熄灯前的一分一秒那样,我该完成了多少该做的想做的事情呢!4在白天,我玩儿,我聊天,让光亮的白天悄悄地溜过,直到最后的几分钟,我才追赶它,太晚了,它已经去远了。于是我希望它第二天归来,以弥补前一天的错失——可是,失去的时间又怎么能弥补呢?
4 揭示主题
作者直抒胸臆,从读书写到做事,明确表达了“珍惜时光,才有机会完成想做的事”的主题。揭示这一主题之后,接下来的内容便是对主题的具体阐释了。
把光亮的开头比做人的初生,那么黑暗的降临就是人的结局。把人的一生看作长长的一天,那么安静地躺在坟墓中的时候,就是一天的结束,就是黑夜的开始,这黑夜将永远延续下去。再也不会天亮。5
5 比喻
明确的比喻手法,“人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作者将这个概念比喻为白天和黑夜这样具体可感的事物,将深刻的主题化为通俗的表述,使读者更易于理解文章的意义。
想到晚间受到的那种无可抵抗的威胁,想到晚间那份珍惜时间的心情,就觉得浪费每分有光亮的时间,对自己是不可饶恕的罪行。让造物的珍贵而有限的赐予,在我们手里轻轻地消耗掉,事后所能有的只是无补于事的悔恨,这种罪行是危害我们自己。
若是把人生的路程算作一天,那么现在太阳正高高地照着我,离开黄昏时分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是,我终究会望见那尽头。一会儿,太阳西移了,影子转了向,渐渐地伸长;而当一切影子变得很长很淡的时候,太阳将突然消失在山谷里,一切的影子也就消失了,只剩下苍茫的暮色。这时候黑夜已大步踏向我走来,它将占有我的生命直到永远。
要是人能死而复活,那么他一旦苏醒过来,立刻要去做的一定是他临死时心里记挂的事儿。他也许会行善,借以抵偿前生的恶行;也许会用功,借以弥补前生的无知。对于前生不满意的事儿,他都会竭力改正。可是,谁能够死了又复生呢?
要是在阳光融融的时候,躲在**睡觉,等到醒来却已夕阳斜照,其时心想还有不少事情要做,不免焦急起来,忙乱起来;太阳却全不顾怜你,决不为你的焦急和忙乱而放慢步子。要是把一生浪费了,等到将要去世的时候,躺在病**心想一事无成,此生虚度,于是焦急、惶恐、绝望、愤恨,占有了整个的心灵。6然而这有什么用呢?白天过了就是黑夜,人生之后就是死亡,你怎能忘了生命与白天同样的短促?你怎能忘了死亡与黑夜终将会来临?
6 类比假设
读者们都了解夜幕降临时的情形,但都尚未体验过人生终结时的心境,因此作者使用类比假设的方法,警醒读者未雨绸缪,在人生尚有机会之时努力把握。毕竟天黑了还会再亮,这一世生命终结就无法再来一次了。
要是能趁早把一切该做的事情做了,抢在时间前先行一步,那么,事后的焦急和惶恐就可以避免了。事后的焦急和惶恐会刺伤你的心,使你的心没有一刻安宁,直到生命的止境。
有谁愿意夜间不得安眠?更有谁愿意噩梦相扰?恬静的安眠是夜间的幸福。努力了一天,身体疲劳了,心灵却很宁静,倒在**,双眼自然地阖上了。要是白天没有把该做的事做了,倒在**自责与悔恨涌上心头,使你翻来覆去不能入睡;幸而睡着了,梦中还是在自责与悔恨,忍受这样的折磨原是应该的。浪费那永不停留的时间不能不付代价,努力或者忍受烦恼,随我们自己选择。
不要在夕阳斜照的时候烦恼吧,那正该是休息的时候。要是曾经努力地过了这一天,正应该在夕阳的柔和的光辉之下,静静地享受些清闲了。7草地也许散发出醉人的香气,就此舒适地躺下来,看看四周景物的清丽与幽秀,欣赏欣赏晚霞的浓艳与神妙。眼睛累了,就轻轻阖上;心神倦了,就静静地睡去;在黑夜降临的时候,得到一个安静的睡眠。
7 点题
对本文标题“幸福的人,从不晚睡”进行了阐释。“要是曾经努力地过了一天”,把该做的事都做完了,内心充实,没有遗憾,就能安安心心地休息。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作者心中,积极充实地度过每一天,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阅读赏析
这是一篇励志散文。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将自己的某段读书经历和人生关联起来,引导读者发现这两者的共通之处,发出珍惜时光的感叹。幸福的本质就是内心充实,无论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在作者看来,要想使内心充实,不留遗憾,就要珍惜时光,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可能多地努力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作者以自己在学校读书时的某个日常经历作为切入点,讲述了自己在每晚熄灯之前抓紧读书的焦虑和紧迫。作者从自己这段经历的负面情绪中反思,领悟到若不在白天珍惜时间和光亮,把该做的做完,天黑了不能做了,就只剩懊悔;继而引申到整个人生,将白昼比作人在世的时光,长夜比作人人都必须面对的死亡,提醒人们要认真努力地度过此生,一生结束时才不会心怀遗憾。
文章由浅入深,以小见大,用日常小事探讨人生终极议题,循循善诱,颇具哲理性。不仅能给人以启迪,也是我们日常学习写作哲理散文时的经典范例。
阅读延伸
1.作者对学校晚间熄灯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
2.作者认为人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临死之前还有未了心愿,你认为人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为了避免这种痛苦,你打算怎样度过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