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
探索思考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尤其是杭州的西湖,让中外的游客蜂拥而至,更吸引了迁客骚人,他们盛赞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可多情的徐志摩先生却说我们太把西湖理想化了。
阅读批注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我们太把西湖看得理想化了。夏天要算是西湖浓妆的时候,堤上的杨柳绿成一片浓青,里湖一带的荷叶荷花也正当满艳,朝上的烟雾,向晚的晴霞,哪样不是现成的诗料,但这西姑娘你爱不爱?我是不成,这回一见面我回头就逃!什么西湖?这简直是一锅腥臊的热汤!1
1 对比、比喻
作者引用描写西湖之美的经典诗句,将如今“腥臊的热汤”般的西湖与曾经“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进行对比,通过今昔的反差更加衬托出西湖的丑。作者在开篇便直抒胸臆表达对现在西湖的不满,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西湖的水本来就浅,又不流通,近来满湖又全养了大鱼,有四五十斤的,把湖里袅袅婷婷的水草全给咬烂了,水混不用说,还有那鱼腥味儿顶叫人难受。说起西湖养鱼,我听得有种种的说法,也不知哪样是内情:有说养鱼干脆是官家谋利,放着偌大一个鱼沼,养肥了鱼打了去卖不是顶现成的;有说养鱼是为预防水草长得太放肆了怕塞满了湖心,也有说这些大鱼都是大慈善家们为要延寿或是求子或是求财源茂健特为从别地方买了来放生在湖里的,而且现在打鱼当官是不准的。不论怎么样,西湖确是变了鱼湖了。六月以来杭州据说一滴水都没有过,西湖当然水浅得像个干血痨的美女,再加那腥味儿!2今年南方的热,说来我们住惯北方的也不易信,白天热不说,通宵到天亮也不见放松,天天大太阳,夜夜满天星,节节高的一天暖似一天。杭州更比上海不堪,西湖那一洼浅水用不到几个钟头的晒就离滚沸不远什么,四面又是山,这热是来得去不得,一天不发大风打阵,这锅热汤,就永远不会凉。3我那天到了晚上才雇了条船游湖,心想比岸上总可以凉快些。好,风不来还熬得,风一来可真难受极了,又热又带腥味儿,真叫人发眩作呕,我同船一个朋友当时就病了,我记得红海里两边的沙漠风都似乎较为可耐些!夜间十二点我们回家的时候都还是热虎虎的。还有湖里的蚊虫!简直是一群群的大水鸭子!4我一生定就活该。
2 比喻
作者巧妙借用了“欲把西湖比西子”的说法,笔锋一转将西湖比作“干血痨的美女”,西湖缺水犹如美女缺血,虽然西湖天生丽质,但却因为缺水破坏了她的美,此处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反映出西湖的尴尬现状,凸显出作者的愤怒。
3 夸张
在文章开篇,作者用“一锅腥臊的热汤”形容西湖,这一段中则进一步表现出西湖的“热”,用“不到几个钟头的晒就离滚沸不远”“永远不会凉”形容天气炎热给西湖带来的影响,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西湖之“丑”,进一步强化了自己不满的情绪。
4 比喻、夸张
作者将西湖的蚊虫比作水鸭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西湖蚊虫之多之大,原本恬静貌美的西湖如今被蚊虫侵扰,更加深了作者的烦闷情绪。
这西湖是太难了,气味先就不堪。再说沿湖的去处,本来顶清淡宜人的一个地方是平湖秋月,那一方平台,几棵杨柳,几折回廊,在秋月清澈的凉夜去坐着看湖确是别有风味,更好在去的人绝少,你夜间去总可以独占,唤起看守的人来泡一碗清茶,冲一杯藕粉,和几个朋友闲谈着消磨他半夜,真是清福。
我三年前一次去有琴友有笛师,躺平在杨树底下看揉碎的月光,听水面上翻响的幽乐,那逸趣真不易。西湖的俗化真是一日千里,我每回去总添一度伤心:雷峰也羞跑了,断桥折成了汽车桥,哈得在湖心里造房子,某家大少爷的汽油船在三尺的柔波里兴风作浪,工厂的烟替代了出岫的霞,大世界以及什么舞台的锣鼓充当了湖上的啼莺,西湖,西湖,还有什么可留恋的!5
5 侧面描写,借景抒情
雷峰塔、断桥本是西湖胜景,却在汽车、游船和城市的喧嚣里被消磨了美好,作者通过新旧西湖的替代关系形成巧妙的对比,侧面反映出西湖巨变后的“丑”。观此景象,作者更是发出感叹,“西湖,还有什么可留恋的”既是徐志摩对西湖之“丑”的不满,也是对现代商业文明摧毁自然之美的不满。
这回连平湖秋月也给糟蹋了,你信不信?
“船家,我们到平湖秋月去,那边总还清静。”
“平湖秋月?先生,清静是不清静的,格歇开了酒馆,酒馆着实闹忙哩,你看,望得见的,穿白衣服的人多煞勒瞎,扇子搧得活血血的,还有唱唱的,十七八岁的姑娘,听听看——是无锡山歌哩,胡琴都蛮清爽的……”6
6 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和预示情节发展、交代故事环境和背景的重要方式。本段作者通过船夫的描述还原了平湖秋月如今嘈杂的情景,借船夫之口验证了平湖秋月被“糟蹋”的事实。
那我们到楼外楼去吧。谁知楼外楼又是一个伤心!原来楼外楼那一楼一底的旧房子斜斜的对着湖心亭,几张揩抹得发白光的旧桌子,一两个上年纪的老堂倌,活络络的鱼虾,滑齐齐的莼菜,一壶远年,一碟盐水花生,我每回到西湖往往偷闲独自跑去领略这点子古色古香,靠在阑干上从堤边杨柳荫里望滟滟的湖光,晴有晴色,雨雪有雨雪的景致,要不然月上柳梢时意味更长,好在是不闹,晚上去也是独占的时候多,一边喝着热酒,一边与老堂倌随便讲讲湖上风光、鱼虾行市,也自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但这回连楼外楼都变了面目!地址不曾移动,但翻造了三层楼带屋顶的洋式门面,新漆亮光光的刺眼,在湖中就望见楼上电扇的疾转,客人闹盈盈的挤着,堂倌也换了,穿上西崽的长袍,原来那老朋友也看不见了,什么闲情逸趣都没有了!我们没办法移一个桌子在楼下马路边吃了一点东西,果然连小菜都变了,真是可伤。7泰戈尔来看了中国,发了很大的感慨。他说:“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民族像你们这样蓄意的制造丑恶的精神。”怪不过老头牢骚,他来时对中国是怎样的期望(也许是诗人的期望),他看到的又是怎样一个现实!狄更生先生有一篇绝妙的文章,是他游泰山以后的感想,他对照西方人的俗与我们的雅,他们的唯利主义与我们的闲暇精神。他说只有中国人才真懂得爱护自然,他们在山水间的点缀是没有一点辜负自然的;实际上他们处处想法子增添自然的美,他们不容许煞风景的事业。他们在山上造路是依着山势回环曲折,铺上本山的石子,就这山道就饶有趣味,他们宁可牺牲一点便利。不愿斫丧自然的和谐。所以他们造的是妩媚的石径;欧美人来时不开马路就来穿山的电梯。他们在原来的石块上刻上美秀的诗文,漆成古色的青绿,在苔藓间掩映生趣;反之在欧美的山石上只见雪茄烟与各种生意的广告。8他们在山林丛密处透出一角寺院的红墙,西方人起的是几层楼嘈杂的旅馆。听人说中国人得效法欧西,我不知道应得自觉虚心做学徒的究竟是谁?这是十五年前狄更生先生来中国时感想的一节。我不知道他现在要是回来看看西湖的成绩,他又有什么妙文来颂扬我们的美德!
7 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作者重点抓住“平湖秋月”和“楼外楼”两处景色,此处对楼外楼的描写同样从景物本身和其中的人物两个方面入手,采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极力渲染西湖的吵闹拥挤,也反映出身在其中的作者的不快。景物描写往往不拘泥于一种角度,在进行描写时,我们要尝试调动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描摹景物,使景物更加生动真实。
8 反讽
狄更生十五年前游中国时曾称赞中国人懂得爱护自然,但如今的西湖在作者眼中却成了反面教材。作者引用并解读狄更生的话,将当年国人对自然的态度与现今进行对比,讽刺地表达了对当下国人用现代文明毁灭自然风光的愤怒。
说来西湖真是个爱伦内。论山水的秀丽,西湖在世界上真有位置。那山光,那水色,别有一种醉人处,叫人不能不生爱。
但不幸杭州的人种(我也算是杭州人),也不知怎的,特别的来得俗气、来得陋相。9不读书人无味,读书人更可厌,单听那一口杭白,甲隔甲隔的,就够人心烦!看来杭州人话会说(杭州人真会说话!),事也会做,近年来就“事业”方面看,杭州的建设的确不少,例如西湖堤上的六条桥就全给拉平了替汽车公司帮忙;但不幸经营山水的风景是另一种事业,决不是开铺子、做官一类的事业。平常布置一个小小的园林,我们尚且说总得主人胸中有些丘壑,如今整个的西湖放在一班大老的手里,他们的脑子里平常想些什么我不敢猜度,但就成绩看,他们的确是只图每年“我们杭州”商界收入的总数增加多少的一种头脑!
9 侧面描写
由于西湖被毁,作者也因此迁怒了导致西湖变“丑”的杭州人身上,一方面因为杭州人“经营山水”实际是为了谋“事业”,这导致了西湖的商业化;另一方面,作者对杭州人的厌恶也是他痛惜西湖而迁怒的结果。
开铺子的老班们也许沾了光,但是可怜的西湖呢?分明天生俊俏的一个少女,生生的叫一群粗汉去替她涂脂抹粉,就说没有别的难堪情形,也就够煞风景又煞风景!天啊,这苦恼的西子!10
10 比喻、直抒胸臆
作者分别将西湖和商人们比作少女和粗汉,使二者形成鲜明生动的对照,进而表达出西湖被玷污的惋惜。最后一句更是以“西子”之名痛呼,直抒心中愤恨之情。
但是回过来说,这年头哪还顾得了美不美!江南总算是天堂,到今天为止。别的地方人命只当得虫子,有路不敢走,有话不敢说,还来搭什么臭绅士的架子,挑什么够美不够美的鸟眼?
阅读赏析
1926年7月21日,徐志摩在给陆小曼的信中写道,自己于1926年7月18日晚与朋友三人共游西湖,在看到西湖的“丑”以后,“益增烦懑”“闲逸风趣竟不可复得”,可见他败兴而归的失落。本文作于1926年8月7日,已是作者向陆小曼倾诉后的数日,可见其愤恨悲哀的情绪之沉重,久久难以纾解。
徐志摩是自然的崇拜者,在本文中我们也看到他深受泰戈尔等人的影响,更偏爱自然的原始之美。因此,在现代文明破坏了西子般柔美的西湖以后,作者不由得对造成这一切的汽车、船只、工厂和商人痛陈自己的愤怒。与此同时,徐志摩的不满也不仅仅局限自然之美遭到侵蚀的表象上,而是去挖掘这种现象发生的本质原因。在文章中,他通过一系列侧面描写还原了西湖变“丑”的深层原因——是“一班大老”,是“人命当得虫子,有路不敢走,有话不敢说”的“这年头”。作者借景抒情,进而表达出强烈的时代忧患意识和社会批判精神。
阅读延伸
1.结合全文,试归纳徐志摩理想中的西湖是什么样的?
2.西湖的“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通过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尝试理解为什么徐志摩对西湖有与其他作家截然不同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