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

探索思考

阿河原本是一个有些土气的乡下女孩,但到城里当了女用人之后,很快就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她变得楚楚动人,隐隐地含着春日的光辉,令人着迷。然而,这般美丽的女孩子却有着很坎坷的身世,虽然阿河努力反抗,但最终难逃时代的洪流。阅读阿河的故事,我们或可对女性的命运产生追问和思考。

阅读批注

我这一回寒假,因为养病,住到一家亲戚的别墅里去。那别墅是在乡下。前面偏左的地方,是一片淡蓝的湖水,对岸环拥着不尽的青山。山的影子倒映在水里,越显得清清朗朗的。水面常如镜子一般。风起时,微有皱痕;像少女们皱她们的眉头,过一会子就好了。湖的余势束成一条小港,缓缓地不声不响地流过别墅的门前。门前有一条小石桥,桥那边尽是田亩。这边沿岸一带,相间地栽着桃树和柳树,春来当有一番热闹的梦。别墅外面缭绕着短短的竹篱,篱外是小小的路。里边一座向南的楼,背后便倚着山。西边是三间平屋,我便住在这里。院子里有两块草地,上面随便放着两三块石头。另外的隙地上,或罗列着盆栽,或种莳着花草。篱边还有几株枝干蟠曲的大树,有一株几乎要伸到水里去了。1

1 景物描写

作者以诗意的笔调描写了别墅所在的乡下的自然风光:山与水相映、流水伴小桥、桃与李争春、竹篱绕小路……如画般优美,如梦般甜美,好似一个世外桃源。尤其是“像少女们皱她们的眉头”这一比喻,更营造出一种灵动的艺术境界,令人不觉浮想联翩。作者将自己所写的故事置于这样梦幻的风景之中,为全文奠定了淡淡的艺术基调。

我的亲戚韦君只有夫妇二人和一个女儿。她在外边念书,这时也刚回到家里。她邀来三位同学,同到她家过这个寒假;两位是亲戚,一位是朋友。她们住着楼上的两间屋子。韦君夫妇也住在楼上。楼下正中是客厅,常是闲着,西间是吃饭的地方;东间便是韦君的书房,我们谈天,喝茶,看报,都在这里。我吃了饭,便是一个人,也要到这里来闲坐一回。我来的第二天,韦小姐告诉我,她母亲要给她们找一个好好的女用人;长工阿齐说有一个表妹,母亲叫他明天就带来做做看呢。她似乎很高兴的样子,我只是不经意地答应。

平屋与楼屋之间,是一个小小的厨房。我住的是东面的屋子,从窗子里可以看见厨房里人的来往。这一天午饭前,我偶然向外看看,见一个面生的女用人,两手提着两把白铁壶,正往厨房里走;韦家的李妈在她前面领着,不知在和她说甚么话。她的头发乱蓬蓬的,像冬天的枯草一样。身上穿着镶边的黑布棉袄和夹裤,黑里已泛出黄色;棉袄长与膝齐,夹裤也直拖到脚背上。脚倒是双天足,穿着尖头的黑布鞋,后跟还带着两片同色的“叶拔儿”。2想这就是阿齐带来的女用人了;想完了就坐下看书。晚饭后,韦小姐告诉我,女用人来了,她的名字叫“阿河”。我说,“名字很好,只是人土些;还能做么?”她说,“别看她土,很聪明呢。”我说,“哦。”便接着看手中的报了。

2 外貌描写

这是阿河第一次出现在作者的面前,作者只抓住了她乱蓬蓬的头发和俗气的装扮,就将一个质朴而略显土气的女子呈现在作者面前,欲扬先抑,为后文描写阿河的美做铺垫。

以后每天早上,中午,晚上,我常常看见阿河挈着水壶来往;她的眼似乎总是望前看的。3两个礼拜匆匆地过去了。韦小姐忽然和我说,你别看阿河土,她的志气很好,她是个可怜的人。我和娘说,把我前年在家穿的那身棉袄裤给了她吧。我嫌那两件衣服太花,给了她正好。娘先不肯,说她来了没有几天;后来也肯了。今天拿出来让她穿,正合式呢。我们教给她打绒绳鞋,她真聪明,一学就会了。她说拿到工钱,也要打一双穿呢。我等几天再和娘说去。

3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展现人物生气的有效手段,这里阿河眼睛往前看的这个细节便突出了阿河的精神气。

“她这样爱好!怪不得头发光得多了,原来都是你们教她的。好!你们尽教她讲究,她将来怕不愿回家去呢。”大家都笑了。

旧新年是过去了。因为江浙的兵事,我们的学校一时还不能开学。我们大家都乐得在别墅里多住些日子。这时阿河如换了一个人。她穿着宝蓝色挑着小花儿的布棉袄裤;脚下是嫩蓝色毛绳鞋,鞋口还缀着两个半蓝半白的小绒球儿。我想这一定是她的小姐们给帮忙的。古语说得好,“人要衣裳马要鞍”,阿河这一打扮,真有些楚楚可怜了。她的头发早已是刷得光光的,覆额的刘海也梳得十分伏帖。一张小小的圆脸,如正开的桃李花;脸上并没有笑,却隐隐地含着春日的光辉,像花房里充了蜜一般。这在我几乎是一个奇迹;我现在是常站在窗前看她了。我觉得在深山里发见了一粒猫儿眼;这样精纯的猫儿眼,是我生平所仅见!4我觉得我们相识已太长久,极愿和她说一句话——极平淡的话,一句也好。但我怎好平白地和她攀谈呢?这样郁郁了一礼拜。5

4 外貌描写

相比第一次对阿河外貌的描写,这次的描写显然隆重多了。作者在这里花费了大量笔墨,从衣服到头发再到脸对阿河进行工笔细描,突出阿河的美与活力,鲜明地展现出阿河的变化。

5 心理描写

对比第一次见到阿河后“想完了就坐下看书”的心理,此处“我”是“极愿和她说一句话”,并“郁郁了一礼拜”。可见,此时的“我”对阿河已经从先前的平淡转为喜爱了。

这是元宵节的前一晚上。我吃了饭,在屋里坐了一会,觉得有些无聊,便信步走到那书房里。拿起报来,想再细看一回。忽然门钮一响,阿河进来了。她手里拿着三四支颜色铅笔;出乎意料地走近了我。她站在我面前了,静静地微笑着说:“白先生,你知道铅笔刨在哪里?”一面将拿着的铅笔给我看。我不自主地立起来,匆忙地应道,“在这里。”我用手指着南边柱子。但我立刻觉得这是不够的。我领她走近了柱子。这时我像闪电似地踌躇了一下,便说,“我……我……”她一声不响地已将一支铅笔交给我。我放进刨子里刨给她看。刨了两下,便想交给她;但终于刨完了一支,交还了她。她接了笔略看一看,仍仰着脸向我。我窘极了。刹那间念头转了好几个圈子;到底硬着头皮搭讪着说,“就这样刨好了。”我赶紧向门外一瞥,就走回原处看报去。但我的头刚低下,我的眼已抬起来了。6于是远远地从容地问道,“你会么?”她不曾掉过头来,只“嘤”了一声,也不说话。我看了她背影一会。觉得应该低下头了。等我再抬起头来时,她已默默地向外走了。她似乎总是望前看的;我想再问她一句话,但终于不曾出口。我撇下了报,站起来走了一会,便回到自己屋里。我一直想着些什么,但什么也没有想出。

6 动作描写

“立”“应”“踌躇”“ 转”“ 搭讪”“瞥”“低”“抬”等一连串动作,形象地写出了“我”此时的窘迫、忐忑,也从侧面烘托出阿河的美。

第二天早上看见她往厨房里走时,我发愿我的眼将老跟着她的影子!她的影子真好。她那几步路走得又敏捷,又匀称,又苗条,正如一只可爱的小猫。她两手各提着一只水壶,又令我想到在一条细细的索儿上抖擞精神走着的女子。这全由于她的腰;她的腰真太软了,用白水的话说,真是软到使我如吃苏州的牛皮糖一样。不止她的腰,我的日记里说得好:“她有一套和云霞比美,水月争灵的曲线,织成大大的一张迷惑的网!”而那两颊的曲线,尤其甜蜜可人。她两颊是白中透着微红,润泽如玉。

她的皮肤,嫩得可以掐出水来;我的日记里说,“我很想去掐她一下呀!”她的眼像一双小燕子,老是在潋滟的春水上打着圈儿。她的笑最使我记住,像一朵花漂浮在我的脑海里。我不是说过,她的小圆脸像正开的桃花么?那么,她微笑的时候,便是盛开的时候了:花房里充满了蜜,真如要流出来的样子。她的发不甚厚,但黑而有光,柔软而滑,如纯丝一般。只可惜我不曾闻着一些儿香。7唉!从前我在窗前看她好多次,所得的真太少了;若不是昨晚一见,——虽只几分钟——我真太对不起这样一个人儿了。

7 肖像描写

阅读这段肖像描写,我们不得不惊叹于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他采用比喻、夸张、通感、联想等多种手法,将阿河此时的绰约风姿,以及“我”由此而产生的情绪和感觉娓娓道来,如同电影中的镜头一般,呈现出一种艺术之美。此时的阿河,在作者的笔下已经成了美的化身了,彰显出作者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午饭后,韦君照例地睡午觉去了,只有我,韦小姐和其他三位小姐在书房里。我有意无意地谈起阿河的事。我说,“你们怎知道她的志气好呢?”

“那天我们教给她打绒绳鞋;”一位蔡小姐便答道,“看她很聪明,就问她为甚么不念书?她被我们一问,就伤心起来了。……”

“是的,”韦小姐笑着抢了说,“后来还哭了呢;还有一位傻子陪她淌眼泪呢。”

那边黄小姐可急了,走过来推了她一下。蔡小姐忙拦住道,“人家说正经话,你们尽闹着玩儿!让我说完了呀——”

“我代你说啵,”韦小姐仍抢着说,“——她说她只有一个爹,没有娘。嫁了一个男人,倒有三十多岁,土头土脑的,脸上满是疱!他是李妈的邻舍,我还看见过呢。……”

“好了,底下我说吧。”蔡小姐接着道,“她男人又不要好,尽爱赌钱;她一气,就住到娘家来,有一年多不回去了。”

“她今年几岁?”我问。

“十七不知十八?前年出嫁的,几个月就回家了。”蔡小姐说。

“不,十八,我知道。”韦小姐改正道。

“哦。你们可曾劝她离婚?”

“怎么不劝;”韦小姐应道,“她说十八回去吃她表哥的喜酒,要和她的爹去说呢。”

“你们教她的好事,该当何罪!”我笑了。8

8 对话

作者此处通过几个小姐的对话,将阿河的聪明与身世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阿河所嫁的男人,“三十多岁,土头土脑的,脸上满是疱”“又不要好,尽爱赌钱”,与前文阿河的美形成鲜明的对比,令人自然对阿河心生同情。

她们也都笑了。

十九的早上,我正在屋里看书,听见外面有嚷嚷的声音;这是从来没有的。我立刻走出来看;只见门外有两个乡下人要走进来,却给阿齐拦住。他们只是央告,阿齐只是不肯。这时韦君已走出院中,向他们道,“你们回去吧。人在我这里,不要紧的。快回去,不要瞎吵!”

两个人面面相觑,说不出一句话;俄延了一会,只好走了。我问韦君什么事?他说,“阿河啰!还不是瞎吵一回子。”

我想他于男女的事向来是懒得说的,还是回头问他小姐的好;我们便谈到别的事情上去。

吃了饭,我赶紧问韦小姐,她说,“她是告诉娘的,你问娘去。”

我想这件事有些尴尬,便到西间里问韦太太;她正看着李妈收拾碗碟呢。她见我问,便笑着说,“你要问这些事做什么?她昨天回去,原是借了阿桂的衣裳穿了去的,打扮得娇滴滴的,也难怪,被她男人看见了,便约了些不相干的人,将她抢回去过了一夜。今天早上,她骗她男人,说要到此地来拿行李。她男人就会信她,派了两个人跟着。那知她到了这里,便叫阿齐拦着那跟来的人;她自己便跪在我面前哭诉,说死也不愿回她男人家去。你说我有什么法子。只好让那跟来的人先回去再说。好在没有几天,她们要上学了,我将来交给她的爹吧。唉,现在的人,心眼儿真是越过越大了;一个乡下女人,也会闹出这样惊天动地的事了!”9

9 语言描写

以韦太太的话交代清楚前面的吵闹,令读者不至于一头雾水。韦太太说阿河“死也不愿回她男人家去”,从侧面烘托出阿河的反抗精神。此外,韦太太还对阿河进行了不赞同的评价:“现在的人,心眼儿真是越过越大了;一个乡下女人,也会闹出这样惊天动地的事了!”这其实也是当时社会大多数人对阿河这样女子的看法,表现出封建道德对女性的束缚。

“可不是,”李妈在旁插嘴道,“太太你不知道;我家三叔前儿来,我还听他说呢。我本不该说的,阿弥陀佛!太太,你想她不愿意回婆家,老愿意住在娘家,是什么道理?家里只有一个单身的老子;你想那该死的老畜生!他舍不得放她回去呀!”

“低些,真的么?”韦太太惊诧地问。

“他们说得千真万确的。我早就想告诉太太了,总有些疑心;今天看她的样子,真有几分对呢。太太,你想现在还成什么世界!”

“这该不至于吧。”我淡淡地插了一句。

“少爷,你那里知道!”韦太太叹了一口气,“——好在没有几天了,让她快些走吧;别将我们的运气带坏了。她的事,我们以后也别谈吧。”10

10 语言描写

韦太太的这段话写出她对阿河此时的不喜,可以说是避之不及,为她之后对阿河的冷眼旁观埋下伏笔。

开学的通告来了,我定在二十八走。二十六的晚上,阿河忽然不到厨房里挈水了。韦小姐跑来低低地告诉我,“娘叫阿齐将阿河送回去了;我在楼上,都不知道呢。”我应了一声,一句话也没有说。正如每日有三顿饱饭吃的人,忽然绝了粮;却又不能告诉一个人!而且我觉得她的前面是黑洞洞的,此去不定有什么好歹!那一夜我是没有好好地睡,只翻来覆去地做梦,醒来却又一例茫然。11这样昏昏沉沉地到了二十八早上,懒懒地向韦君夫妇和韦小姐告别而行,韦君夫妇坚约春假再来住,我只得含糊答应着。出门时,我很想回望厨房几眼;但许多人都站在门口送我,我怎好回头呢?

11 心理描写

将阿河的离开形容成“绝了粮”,形象地写出了阿河在“我”心中的重要性。同时,“觉得她的前面是黑洞洞的”“只翻来覆去地做梦”等描写,也表现出“我”对阿河的担心。

到校一打听,老友陆已来了。我不及料理行李,便找着他,将阿河的事一五一十告诉他。他本是个好事的人;听我说时,时而皱眉,时而叹气,时而擦掌。听到她只十八岁时,他突然将舌头一伸,跳起来道,“可惜我早有了我那太太!要不然,我准得想法子娶她!”

“你娶她就好了;现在不知鹿死谁手呢?”

我俩默默相对了一会,陆忽然拍着桌子道,“有了,老汪不是去年失了恋么?他现在还没有主儿,何不给他俩撮合一下。”

我正要答说,他已出去了。过了一会子,他和汪来了,进门就嚷着说:

“我和他说,他不信;要问你呢!”

“事是有的,人呢,也真不错。只是人家的事,我们凭什么去管!”我说。

“想法子呀!”陆嚷着。

“什么法子?你说!”

“好,你们尽和我开玩笑,我才不理会你们呢!”汪笑了。

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谈到阿河,但谁也不曾认真去“想法子”。

一转眼已到了春假。我再到韦君别墅的时候,水是绿绿的,桃腮柳眼,着意引人。12我却只惦着阿河,不知她怎么样了。那时韦小姐已回来两天。我背地里问她,她说,“奇得很!阿齐告诉我,说她二月间来求娘来了。她说她男人已死了心,不想她回去;

12 环境描写

寥寥几笔,以女子来写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只不肯白白地放掉她。他教她的爹拿出八十块钱来,人就是她的爹的了;他自己也好另娶一房人。可是阿河说她的爹那有这些钱?她求娘可怜可怜她!娘的脾气你知道。她是个古板的人;她数说了阿河一顿,一个钱也不给!我现在和阿齐说,让他上镇去时,带个信儿给她,我可以给她五块钱。我想你也可以帮她些,我教阿齐一块儿告诉她吧。只可惜她未必肯再上我们这儿来啰!”13

13 语言描写

由韦小姐的话写出阿河的遭遇。阿河的男人愿意以八十块钱放阿河离开,其实是将阿河当成了“可买卖的货物”。作者无须再多说什么,他已经通过阿河的命运令我们看到当时如阿河一般女子的悲剧命运。

“我拿十块钱吧,你告诉阿齐就是。”

我看阿齐空闲了,便又去问阿河的事。他说,“她的爹正给她东找西找地找主儿呢。只怕难吧,八十块大洋呢!”

我忽然觉得不自在起来,不愿再问下去。

过了两天,阿齐从镇上回来,说,“今天见着阿河了。娘的,齐整起来了。穿起了裙子,做老板娘娘了!据说是自己拣中的;这种年头!”14

14 语言描写

阿齐的话交代了阿河的凄凉归宿,她始终无法逃脱整个社会对她的束缚,最终还是向命运屈服了。

我立刻觉得,这一来全完了!只怔怔地看着阿齐,似乎想在他脸上找出阿河的影子。咳,我说什么好呢?愿命运之神长远庇护着她吧!

第二天我便托故离开了那别墅;我不愿再见那湖光山色,更不愿再见那间小小的厨房!15

15 心理描写

在“我”的心中,青春靓丽的阿河是美的化身,而她最后无力摆脱命运的结局,其实就是美的破灭,因此“我”会感觉“全完了”。“我”同情阿河,又无力改变阿河的现状,唯有祝愿她。但作者心中又是悲伤的,是愤懑的,结尾的两个“不愿再见”重复,将作者的这种情绪拉长,给人以无尽的回味。

阅读赏析

朱自清是现代散文大家,但他的这篇散文却略带些小说的特征,情节较为完整,将阿河起起伏伏的故事娓娓道来,展现了那个时代女子的悲剧性命运。

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发现它最令人称道的,便是作者对主人公阿河的形象塑造。原本有些土气的阿河经过打扮之后,变得青春靓丽,光彩照人。作者运用了大篇幅的笔墨来从正面书写阿河的这种美:她的发如纯丝,她的小脸宛如桃花,她的眼像一双小燕子,她走路的姿势宛如可爱的小猫……正如“我”在日记中所说:“她有一套和云霞比美,水月争灵的曲线,织成大大的一张迷惑的网!”可以说,阿河的美,美得极具艺术性,足以让人浮想联翩。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大篇幅的描摹中,作者还运用了比喻、夸张、通感、联想等多种修辞。这些修辞的使用令作者的语言表达得更加生动灵活,富有美感,因此也更容易将读者带入作者所创造的阿河之美中。除了以上的正面描写,作者还辅以侧面描写来烘托阿河的形象。比如借韦小姐的话写阿河的聪明,借“我”对阿河从无视到喜爱再到关注的心理变化写阿河的转变,借大家的对话写阿河的身世及最后的命运等,这样的描写笔法灵活,有了正面描写所达不到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正侧面相结合,阿河的形象也被塑造得更加立体了,也更容易让读者感受到“我”对阿河最终命运的叹息和愤懑。这种正侧面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我们在写作中也不妨一试。

阅读延伸

1.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优美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文章的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你如何看待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