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崇群
探索思考
战争让国土破碎、山河失色,因为战争被迫流亡的百姓因此失去了家庭、亲人和世代栖居的故乡。在缪崇群短短三十余年的生命中,有大段时间都流亡在外,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得到战争的残酷,也看得到在动**年代中令人伤怀的遗憾。
阅读批注
车上散记
去年春未我从北地到南方来,今年秋初又从上江到下江去。时序总是春夏秋冬的轮转着,生活却永远不改的作着四方行乞的勾当。1
1 对比
作者将变换的四季和不变的漂泊生活进行对比,进而表现出对颠沛流离生活的惆怅。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写,是对比的典型特征,对比的写法突出了作者坎坷的经历,这种季节更迭都不能影响或改变的流浪让人读来更加心酸。
憧憬着一切的未来都是一个梦,是美丽的也是渺茫的,追忆着一切的过往的那是一座坟墓,是寂灭了的却还埋藏着一堆骸骨。
我并不迷恋于骸骨,然而生活到了行乞不得的时候,我向往着每一个在我记忆里坟起的地方,发掘它,黯然的做了一个盗墓者。2
2 比喻
作者将“追忆的一切过往”比作坟墓,“盗墓”指代着挖掘那些逝去的美好。“坟墓”在人们的习惯认知中代表死亡,往往带着消极的情绪,显然这里作者认为过去的一切已经被深深埋葬了,再无法追回,只能像盗墓一样,即便挖掘出来也不复当年的模样,于是心情变得“黯然”起来。
正阳门站
生在南方,我不能把北平叫做我的故乡;如果叫她是第二故乡罢,但从来又不曾有过一个地方再像北平那样给我回忆,给我默念,给我思想的了。
年青的哥哥和妹妹死在那里,惨淡经营了二十多年,直到如今还没有一块葬身之地的我的父亲和母亲,留着一对棺柩,也还浮厝在那里的一个荒凉的寺院里。
我的心和身的家都在那里,虽然渐渐的渐渐的寂灭了,可是它们的骨骸也终于埋葬在那里。
当初无论到什么地方去,或从什么地方归来,一度一度尝着珍重道别时的苦趣,但还可以换得了一度一度的重逢问安时的笑脸。记得同是门外的一条胡同,归来时候怨它太长,临去时又恨它过短了。同是一个正阳门车站,诅咒它耸在眼前的是我,欣喜着踏近它的跟边的也是我……3心情的矛盾真是无可奈何的,虽然明明知道正阳门车站仍然是正阳门车站:它是来者的一个止境,去者的一个起点。
3 心理描写
记忆中同样的一条胡同、同样的正阳门车站,却因作者心情的不同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作者剖析自己在不同环境下的心理活动,表现出对离开故乡的不舍和无奈。
去年离开那里的时候,默默的坐在车厢里,呆呆的望着那个站楼上的大钟。等着么?不是的,宕着么?也不是的;开车的铃声毕竟响了这一次,可真如同一个长期的渺茫的流配的宣告一样,心里凄惶的想:做过了我无数次希望的止境的站驿,如今又从这里首途了。4一个人,满身的疾苦;一座城,到处的伤痍,恐怕真的是别易见难了。
4 借景抒情
因为要再次离开北平,作者又要重新面对漂泊的日子,在这样的情绪下,铃声便不仅是发车的提示,而是代表着自己再次被“流配”的宣告。同一种场景在不同的作者眼中是不同的,将情感融入所写景物中,做到情景交融,能够使表意更加生动深刻,同时使读者产生共鸣。
我曾叫送行的弟弟给我买一瓶子酒来,他买了酒,又给我带了一包和春堂的避瘟散。我笑领了,说:“这里只剩了你一个人了,珍重啊,要再造起我们的新的家来,等着重新欢聚罢?”
同时又暗自的想:季候又近炎夏了,去的虽不是瘴厉之地,但也没有一处不是坎坷或隐埋着陷阱的所在。人间世上,不能脱出的,又还有什么方剂可以避免了惟其是在人间世上才有的那种“瘟”气呢?5
5 心理描写
作者虽然表面上嘱咐着弟弟,期待重新相聚,内心却是无比消极的,这一段他通过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了对充满着危险和不确定的前路的担忧,通过对人间世的剖析,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环境的绝望和不满。
车,缓缓的从车站里开出了,渐渐地渐渐地看见了荒地,看见了土屋,看见了天坛……看见正阳门的城楼已经远了;正阳门的城楼还在那两根高高的无线电台边慢慢的移转着。
转着,直到现在好像还在我的脑中转着,可是我的弟弟呢。生活的与精神的堕落,竟使他的音讯也像一块石头堕落在极深极深的大海里去了!6
6 比喻
将弟弟音讯的消失比作石沉大海,生动地表达出作者与弟弟失联已久,联络不得的无奈。
哪里是故乡?什么时候再得欢聚呢?到小店里去,买一两烧酒,三个铜板花生米,一包“大前门”香烟来罢。7
7 设问
作者用设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绝望心境,虽问而不答,但读者读后很容易感受到,作者可能寻不到故乡,得不到欢聚了。这看似充满希望的疑问,作者的内心已经给出了消极的答案,于是只能独自饮酒消愁。
凄凉夜
大好的河山被敌人的铁蹄践踏着,被炮火轰击着;有的已经改变了颜色,有的正用同胞们的尸骨去填垒沟壕,用血肉去涂沙场,去染红流水……8
8 借景抒情
作者借国家遭到侵略、国土沦陷、同胞牺牲的场景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抨击,对侵略行径的批判。
所谓近代式的立体的战争,于是连我们的任何一块天空也成了灾祸飞来的处所了。
就在这个风声鹤唳的时候,一列车的“三等”生灵,虽然并不晓得向何处去才能安顿自己,但也算侥幸的拾着一个逃亡的机会了。
辘辘的轮声,当作了那些为国难而牺牲的烈士们呜咽罢!这呜咽的声音,使我们这些醉生梦死的人们醒觉了。9那为悲愤而流的泪,曾漩溢在我的眼眶里,那为惭怍而流的汗,也津津的把我的衬衣湿透了。
9 拟人
作者将车轮声拟作“为国难而牺牲的烈士们的呜咽”,将自己为烈士牺牲的哀伤之情借由景物表现了出来。同时,作者也感受到社会的麻木,希望战争的残酷可以唤醒民众的斗争意识。
车向前进着,天渐渐黑暗起来了。偶然望到空间,已经全被乌云盖满了,整个的天,仿佛就要沉落了下来,列车也好像要走进一条深深的隧道里去。10
10 融情于景
因为战争的到来,作者的心境也更加忧郁了,在这种心情的影响下,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也变得压抑起来。这一段作者将自己的绝望情绪融入行车中所见之景,借景物向读者传达出所思所想,使文章表意婉转深刻,让人读来久久不能平复。
是黑的一片!连天和地也分不出它们的限界了。
是黑的一团!似乎把这一列火车都胶着得不易动弹了。
不久,一道一道的闪光,像代表着一种最可怖的符号在远远的黑暗处发现了,极迅速的,只有一瞬的。这时我的什么意识也没有了,有一个意识,那便是天在迸裂着罢!
接着听见轰轰的声响,是车轮轧着轨道吧?是雷鸣吧?是大地怒吼了罢?
如一条倦惫了巨龙似的,列车终于在天津总站停住了。这时才听见了窗外是一片杀杀的雨声。
因为正在戒严的期间,没有什么上来的客人,也没有什么下去的客人。只有一排一排荷枪的兵士,从站台这边踱到那边,又从那边踱到这边。枪上的刺刀,在车窗上来来往往的闪着一道一道白色的光芒。11
11 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描写能通过时代建筑、场所、陈设和人物的行为习俗等表现社会特征,反映时代背景。这一段刻画了战争状态下军队荷枪实弹、侵略者剑拔弩张的场景,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之紧张,百姓生活之艰难危险。
整个车站是寂静的,杀杀的雨声,仿佛把一切都已经征服了似的。车厢里的每个人,也都像惊骇了过后,抽噎了过后,有的渐渐打着瞌睡了。12
12 烘托映衬
雨声衬托得车站更加寂静了,但并不是雨声征服了一切,而是罪恶的战争让整个世界陷入荒凉的恐怖之中,身在其中的百姓也只能在惊吓和绝望中度过一天又一天,连睡觉都无法安稳。作者不直言战争的残酷,但从环境和人物的反映上无不显示出战争的罪恶一面。
车尽死沉沉的停着不动,雨已经小了。差不多是夜分的时候,连气笛也没有响一下,车开了。
隔了很久很久,车上才有一两个人低低说话了,听不清楚说的什么。现在究竟什么时候,到了什么地方,也没有谁去提起。
自己也好像睡了,不知怎么听见谁说:
“到了杨柳青了。”
我猛省,我知道我已经离开我的乡土更远了。
这么一个动听的地名,不一会也就丢在背后去了。探首窗外,余零的雨星,打着我的热灼灼的脸,望着天,望着地,都是黑茫茫的。
夜是怎么这样的凄凉啊!想到走过去的那些路程,那里的夜,恐怕还更凄凉一些罢?13
13 借景抒情
在凄凉的夜色中,作者想到自己离开的地方,因为战争而逃离的作者回望走过的路程,可以想象那些更残酷的景象和更悲惨的经历,由此抒发出自己无限的哀伤之情。
关上车窗,让杨柳青留在雨星子里去了。
旅伴
一个苦力泡了一壶茶,让前让后,让左让右,笑眯眯的,最后才端起杯子来自己喝一口。再喝的时候,仍然是这样的谦让一回。14
14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作者生动刻画了苦力让茶的举动,通过他“笑眯眯”谦让的举动,表现出他善良淳朴的人物特征。人物的性格往往蕴藏在他的一举一动中,在进行人物描写时,要对他们的行为举止进行细致的观察,抓住能表现人物形象的特点进行描写。
我不想喝他的茶,我看见他的种色,像已经得到一种慰藉似的了。
一个绅士,一个学生,乃至一个衣服穿得稍稍整齐的人罢,他泡一壶茶,他不让旁人喝,自己也不像要喝的样子,端坐着,表示着他与人无关。那壶茶,恐怕正是他给予车役的一种恩惠罢。
其实谁也不会去讨他的茶喝,看见了他的神色,仿佛知道了人和人之间还有一条深深的沟渠隔着呢。
一个衣服褴褛的乡村女人,敞着怀喂小孩子奶吃。奶是那样的瘪瘦,身体恐怕没有一点点营养;我想那个孩子吸着的一定是他母亲的一点残余的血液,血液也是非常稀薄了的。15
15 虚实结合
写乡村女人的**是实,想象她干瘪的身体和稀薄的血液是虚,作者在此处用虚实结合的方法立体地刻画了在战争中饱受摧残的母亲形象,借由她的枯槁反映战争的残酷。
女人的头抬起来了,我看见了她的一副苍黄的脸,眼睛是枯涩的,呆呆的望着从窗外飞过去的土丘和莽原……16
16 外貌描写
此处正面刻画女人的外貌,通过对她的脸色、眼睛、目光进行细节描写,进一步印证了战争和流亡对她的巨大伤害。
汽笛响了,孩子从睡中醒了;同时这个作母亲的也好像从什么梦境里醒觉了。把孩子抱了起来,让他立在她的膝盖上。
孩子的眼睛望着我,我的眼睛也望着孩子的。
“喂!叫大叔啊!”女人的眼睛也望了我和孩子。
孩子的脸,反转过去望他的母亲了。
“叫你叫大叔哩。”母亲的脸,被笑扯动了。
孩子的腿,在他母亲的膝盖上不住欢跃着,神秘的看了我一眼,又把脸转过去了。
“认生吧?”
“不;大叔跟你说话哩。”
笑着,一个大的,一个小的脸,偎在一起了。17
17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经历着悲惨流亡的母子面对作者时依然热情善良,母子之间相互依偎的动作则让作者在战乱中感受到可贵的温暖。作者通过母子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反映出战争之下百姓的面貌,用百姓的善良朴实反衬出战争的残酷。
车再停的时候,她们下去了。
在这么短短的两站之间,孩子的心中或许印着那么一个“大叔”的影子;在这么长长的一条旅途上,陌生人们的眼里还依旧是陌生的人们罢。
红酒
傍晚,车停在一个站里等着错车,过了一刻,另一列车来了。起初很快,慢慢地就停在对面了。
这边的车窗正好对着那边的车窗,但那边车窗是被锦绣的幔子遮住一半。就在这一半的窗子之下,我看见了一个小小的台子,台子上放着一个黄绫罩子的宫灯,灯下映着明晃晃的刀叉,胡椒盐白瓶子,多边的盘子……还有一个高脚杯子,杯子里满盛着红色的酒液。18
18 对比
在前文中,我们看到流离失所的百姓、饥寒交迫的母子,此处作者通过刻画精致的车厢内饰和丰盛的酒宴与前文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将当时极度不平等的社会环境残酷地揭露了出来。对比手法的使用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让富人和殖民者们的剥削百姓的行为更引人愤慨。
看见一只毛茸茸的手把杯子举了一下,红色的杯子变成白色的了。
看见两只毛茸茸的手,割切着盘子里面的鱼和肉,一会儿盘子里狼藉的只剩下碎骨和乱刺了。
看见高脚杯里又红满了……
又是一只毛茸茸的手伸出来了……
那边的人,怕已醺醺然了,可是这只毛茸茸的手,仿佛从我心里攫夺了什么东西去的,我的心,觉得有些**起来。19
19 心理描写
“毛茸茸的手”指代殖民者和剥削阶级,他们纵情享乐的行为在作者看来是十分无理和令人愤怒的,联想到自己之前见到的贫苦百姓,“毛茸茸的手”的行为更是让作者心痛不已。这一段心理描写将痛苦具象化为“攫夺了什么东西去的”,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痛苦心境。
——红酒里面,是不是浸着我们的一些血汗呢?20
20 设问
“毛茸茸的手”饮下的酒是压榨百姓得来的利益,作者用一句设问,虽问而不答,但答案不言自明——侵略者们的享乐是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的。读者很容易与作者产生共情,因侵略者们剥削百姓的行为而愤怒起来。
大地被压轧着响了,对面的列车又开始前进了。
阅读赏析
缪崇群(1907—1945),笔名终一,生于江苏六合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一生只有短短的三十八年,却历尽坎坷、贫病交迫。缪崇群在小说、散文、翻译等领域均有建树,著有《晞露集》《废墟集》《夏虫集》《石屏随记》等多部散文集。
《北南西东》收录于《废墟集》,在文章中作者记录了自己流亡各地的多个见闻片段,将战争下社会的混乱、颓败和恐怖血淋淋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对无辜百姓的刻画和自己流亡心态的展现,作者进一步展现了战乱对社会的影响。全文几乎看不见对战争的直接控诉,却在对社会环境和人物的刻画中无一不表现着作者反对战争、痛斥侵略的心理。文中多次使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将作者的情感与景物相结合,从而使读者更加真实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表达,获得更为深远深刻的阅读感受。
阅读延伸
1.分析在《车上散记》一节中,“骸骨”和“坟墓”分别指代什么?
2.在《旅伴》一节中,作者借偶遇的一对母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北南西东》?几篇文章有哪些关联或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