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
探索思考
民国时期的文人学者大多爱抽烟,和现在不同,那时候抽烟代表着一种格调;对文艺工作者来说,它更是创作灵感的催化剂,“不得不抽”。所以,“文人戒烟”的题材就有了看头,也势必带有一些喜剧色彩。
阅读批注
首先要声明:这里所说的烟是香烟,不是鸦片。
从武汉到重庆,我老同何容先生在一间屋子里,一直到前年八月间。在武汉的时候,我们都吸“大前门”或“使馆”牌;小大“英”似乎都不够味儿。到了重庆,小大“英”似乎变了质,越来越“够”味儿了,“前门”与“使馆”倒仿佛没了什么意思。慢慢的,“刀”牌与“哈德门”又变成我们的朋友,而与小大“英”,不管是谁的主动吧,好像冷淡得日悬一日。不久,“刀”牌与“哈德门”又与我们发生了意见,差不多要绝交的样子。1何容先生就决心戒烟!
1 拟人
把香烟比作人,用“主动”“冷淡”“发生意见”“绝交”一类属于人的动作行为来形容香烟的变化,把越来越买不起香烟的情况,描述为香烟主动离开了自己,幽默含蓄地反映了经济状况越来越差的现实。
在他戒烟之前,我已声明过:“先上吊。后戒烟!”本来吗,“弃妇抛雏”的流亡在外,吃不敢进大三元,喝么也不过是清一色(黄酒贵,只好吃点白干),女友不敢去交,男友一律是穷光蛋,住是二人一室,睡是臭虫满床,再不吸两支香烟,还活着干吗?2可是,一看何容先生戒烟,我到底受了感动,既觉自己无勇,又钦佩他的伟大;所以,他在屋里,我几乎不敢动手取烟,以免动摇他的坚决!
2 对仗
用对仗的结构描述当下的生活处境,简单几句便把吃穿住行、人际关系的基本状况交代了出来。这种描写手法有着相声段子式的节奏和韵味,在表现辛酸凄怆的处境时,带着强烈的黑色幽默感,让读者笑中带着同情。
何容先生那天睡了十六个钟头,一支烟没吸!醒来,已是黄昏,他便独自走出去。我没敢陪他出去,怕不留神递给他一支烟,破了戒!掌灯之后,他回来了,满面红光,含着笑,从口袋中掏出一包土产卷烟来。“你尝尝这个,”他客气地让我,“才一个铜板一支!有这个,似乎就不必戒烟了!没有必要!”把烟接过来,我没敢说什么,怕伤了他的尊严。面对面的,把烟燃上,我俩细细地欣赏。头一口就惊人,冒的是黄烟,我以为他误把爆竹买来了!听了一会儿,还好,并没有爆炸,就放胆继续地吸。吸了不到四五口,我看见蚊子都争着向外边飞,我很高兴。既吸烟,又驱蚊,太可贵了!再吸几口之后,墙上又发现了臭虫,大概也要搬家,我更高兴了!吸到了半支,何容先生与我也跑出去了,他低声地说:“看样子,还得戒烟!”
何容先生二次戒烟,有半天之久。3当天的下午,他买来了烟斗与烟叶。“几毛钱的烟叶,够吃三四天的,何必一定戒烟呢!”他说。吸了几天的烟斗,他发现了:(一)不便携带;(二)不用力,抽不到;用力,烟油射在舌头上;(三)费洋火;(四)须天天收拾,麻烦!有此四弊,他就戒烟斗,而又吸上香烟了。“始作卷烟者。其无后乎!”他说。
3 矛盾反讽
“……之久”用在时间长度之后,表达的含义是“这段时间很长”,而“半天”的时间对于戒烟来说实在算不上久,甚至可以说是压根儿没有戒。作者故意说“半天”很长,是调侃何先生有戒烟之心却无戒烟之力。
最近二年,何容先生不知戒了多少次烟了,而指头上始终是黄的。4
4 细节暗示
老烟民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夹香烟的手指前端皮肤发黄,那是长期受到烟熏的结果。何先生戒烟戒了很多次,作者并不直说其戒烟的结果,而是用“指头上始终是黄的”这一细节来暗示何先生戒烟从来没有成功过。细节暗示的效果既含蓄又生动,能让读者会心一笑。
阅读赏析
作者面对不得不戒烟的境况,极力调侃,手法夸张,让人捧腹而几乎忘了他们的现实困境。
在文章开始的两段里,作者提到了好几种香烟的品牌,不仅从侧面表现了经济状况的每况愈下,也显示出自己与何容先生“老烟民”的资格,暗示着戒烟之难。接下来又通过一段幽默的“声明”自嘲生活状态的寒酸凄凉,暗示着对戒烟的无奈。尝试香烟替代品的段落则是文章的**部分,夸张到近乎不真实。在这种近乎失真的描述中,读者得以彻底放松,开怀大笑。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还使用了一个重要的方法,即借他人的经历反映自己的故事。让何先生做主角,表示戒烟的经历都是他的,而与“我”无关,以掩饰尴尬。就像人们讲述自己难以启齿的情况时,常常假称是他人故事,说“我有一个朋友……”作者知道读者能看透这一点,故意制造了这种看破不说破的尴尬“笑果”。
阅读延伸
1.何先生为什么要戒烟?
2.为了戒烟,何先生都做了一些什么事?
3.何先生最终戒烟成功了吗?